在我国,“淝水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公元383年,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
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灭亡,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分裂为后秦和后燕为主的几个政权。而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并且此后数十年间东晋再无外族侵略。
那么大胜之后的东晋为何不乘胜追击,消灭北方各个割据政权呢?
大战之后,东晋拓土万里,收复了益州梁州豫州司州徐州衮州青州七个州,而且利用河北后燕和前秦的战争,兵锋已经推进到了河北的邺城。如果东晋把这种全面进攻持续下去,先河北后河东最后再关中的各个击破打下去,那东晋收复北方是非常可能的。
但是刘牢之带的只是东晋北府军一小部分部队。虽然失利很可惜,但是对东晋的国力军力并没有大的损失。慕容垂当时立足未稳,如果东晋真如淝水之战前那么团结,以淝水之战那样以主力军进入河北,也不是不可能。
阻止东晋继续北伐的主要因素是东晋内部原因,东晋在淝水之战后外敌被打垮,原来被压制的内部矛盾开始加剧。主要矛盾是复兴的司马家和其盟友太原王家琅琊王家和主政的桓家谢家的矛盾。
另一方面东晋的执政谢安死去,他在死前还希望来年大举北伐。但是他死后东晋当政的孝武帝和执政司马道子显然不愿意看到谢家和桓家的势力随着北伐继续扩大。于是否决了继续北伐,连谢玄请坐镇彭城以西援洛阳北护河上的要求都拒绝了。然后谢玄病重请求辞职,辞职回会稽后很快去世,至此东晋北伐显然告一段落。
东晋是士族政治,朝廷与士族,各士族之间互相牵制达到力量平衡。只有在面临强敌压境的情况下,大家才能同仇敌忾,同舟共济。一旦外来威胁消除,就又恢复了本来的各怀心事,同床异梦的状态。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