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他作为中原人,抓捕文天祥逼崩宋恭帝,而背负历史的骂名很冤枉

他作为中原人,抓捕文天祥逼崩宋恭帝,而背负历史的骂名很冤枉

前言:

在智慧“教科书”《智囊》一书中,收录了元朝名将张弘范,用妙计击败山东军阀李璮,与在崖山海战中大破宋军,最终逼迫陆秀夫,背着宋少帝跳海自杀的经典故事。而且民族英雄文天祥,也正是被张弘范活捉,落得令人痛心的结局。张弘范是一个处于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人物,他生活的时代,处于宋到元的改朝换代时期,张弘范辅佐忽必烈扫灭南宋,建立了元朝帝国。他身为中原人,却为蒙古奋斗一生,而且在诗词歌赋方面,也有着一定的造诣。张弘范无论是生前还是身后,注定会是个充满争议的人物,那么该如何评价他呢?这要从他的个人经历,与诗词作品中一探究竟。

历史转折时期张柔的态度

张弘范出身将门,他的父亲张柔是元朝初期,中原地方武装中,最有名气的军阀之一。元太祖八年,蒙古军队南下,金朝迁都至汴梁,为了躲避蒙古军队的锋芒,张柔聚集族亲相邻结寨自保,被金朝任命为定兴令。元太祖十三年,张柔与蒙古军战于狼牙岭,最终兵败被俘,投降了蒙古人。得以保住官位的张柔,趁机大肆扩张势力,占领了保州附近的三十多座城市。数年后张柔被蒙古任为保州元帅,并跟随元太宗攻占汴梁,最终扫灭了金朝,因军功被提拔为万户。张弘范出生于元太宗十年,由于其父的影响,建功立业的理想,早已深植在年幼的张弘范心中。张柔也是望子成龙,在临终前,将自己的铠甲宝剑,都赐给了张弘范以示激励。

接受中原文化的深深熏陶

张柔对张弘范,在仕途功名方面,有着极大的影响,而他的老师郝经,则对他的在文学修养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郝经是张家的幕僚,在张家效力了二十五年之久,他的工作除了为张柔出谋划策外,还是张家的家庭教师。学富五车的郝经,是当时的学问大家,著有《续后汉书》、《春秋外传》、《陵川文集》等经典,郝经这位博学的老师,在张弘范身上,洒下了文学的的种子,并在日后生长的枝繁叶茂。张弘范的命运,几乎是与元朝帝国紧密相连的,在蒙古扫灭南宋的过程中,张弘范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他的人生价值与意义,也正是在于在这个改朝换代中,所立下的赫赫功勋。

张弘范献计为元军拿下襄樊

蒙古灭南宋,主要是从突破襄阳防线,与占领临安两个标志性的步骤实现的,而张弘范除了在《智囊》中大战山东军阀之外,在这两个关键行动中,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襄樊之战中,襄阳地处汉水南岸中游,与樊城遥相互对望,形成扼守长江的关键屏障,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至元五年春天,蒙古军为了攻下襄阳,决定先拿下樊城,以大军围困樊城长达一年之久。但是在这一年中,蒙古军并未得到何种实质性的进展,次年年底,忽必烈增派史天泽带领援军到达前线。张弘范献计说,可断绝樊城与水上的联系,再用回回炮攻击樊城城墙。元军采纳了这个计策,果然因此攻破了樊城。樊城失陷后,襄阳失去护卫之城,元军趁热打铁,立即对襄阳发动攻势,孤城襄阳也落入了蒙古人之手。

危急时刻文天祥张世杰起兵勤王

至此南宋经营了六年的襄樊防线,被蒙古人彻底摧毁,从此长江门户大开,南宋失去了天险防御。元军占领襄阳之后,经过休整果断继续南下,至元十一年,忽必烈任伯颜带领大军伐宋。伯颜兵分两路,一路对淮东发起进攻,一路用兵扬州。其中伯颜亲自带领一路,沿着汉水进入长江,兵锋直逼临安。危急之下南宋发布勤王令,不过只有抗元将领文天祥,与张世杰等少数人起兵响应。到了至元十三年,文天祥被宋廷任为临安知府,当时张世杰是宋廷仅存的能将之一,战斗力毋容置疑,因此文天祥建议宋廷,把临安城内外二十多万军民,交给张世杰统一调配,准备背城一战。

南宋被灭文天祥逃到福州

但当时的南宋朝廷无心抵抗,拒绝了这个建议。反而派遣使者,携带传国玉玺和降表,到达元营投降,伯颜接受了南宋的降表,并要求文天祥来到自己面前请和。文天祥无奈,来到元营与伯颜进行激烈的辩论,因此惹恼了伯颜,当场将文天祥逮捕下狱,随后将其押解至镇江。随后宋恭帝赵显,正式对元上表请降,元朝改临安为两浙大都督府,南宋宣告灭亡。伯颜进入临安后,将赵显与一众南宋官员,押送回元大都。文天祥在途中逃脱,经过长途跋涉,一路到了福州,在赵显投降之前,益王赵昰与广王赵昺逃到了温州,至元十三年赵昰在福州继位,是为端宗。文天祥来到福州后,被任为右宰相,同张世杰与陆秀夫等抗元将领汇合在一起。两年后赵昰病死赵昺继位,改元为祥兴元年,转移到广东新会海中崖山。

张弘范带兵南下逼死宋恭帝

张弘范率领两万水陆兵力南下,在沿海一带所向披靡,接连攻克漳州、潮州、广州、琼州等地。十二月份元军在五岭捕获文天祥,张弘范劝文天祥投降,这必然是失败的招降,张弘范遂将文天祥押回元大都,宁死不屈的文天祥,在至元十二年被杀害。至元二十年正月,张弘范又率兵抵达崖山,张世杰以千艘战船迎敌,到了二月份元军发起总攻,宋军抵挡不住大败而逃。接下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最终陆秀夫掩护抱着赵昺投海而死,宋军将领的家眷们,也纷纷以身殉国。张世杰冲出重围后,遭到了飓风的袭击,也死在了茫茫海上,张弘范带领元军,彻底消灭了南宋的残余部队。张弘范的一生,与此复杂的时代密不可分,对历史的走向,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世人对于张弘范的批评问题

至元十年年十月,张弘范病逝,被元朝追赠为银青荣禄大夫,谥号武烈。至大四年,元朝又加赠其为太师、上柱国、齐国公,半年后再加赐张弘范,为保大功臣、淮阳王,他的文集《淮阳集》,也是因为此意而取。可以看出张弘范在元朝,地位与评价都是上升的,但后世对他的评价,却是褒贬不一,有人从传统说教的角度出发,批评张氏父子不忠于金朝,在气节上有亏。也有人站在道义的角度而言,责备张弘范身为中原人,助元灭宋被看作是内鬼。其实蒙古灭了金朝后,又花了四十年的时间,重新奠定了中国的统一,结束割据与分裂的局面,这是历史的需要,也是历史的必然性。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除了中原人,还有很多游牧民族,因此中原人才是正统的看法是片面的。元朝是第一个由游牧民族,统一中国的王朝,这个事实理应被承认。

张弘范与元朝对于历史的积极作用

忽必烈作为一个蒙古统治者,本身也是剥削阶级的代表,当然不可能用平等的方式去谋求统一,只能通过战争去实现。元朝在历史上有很大的进步作用,当然南宋那些民族英雄,保家卫国抗击蒙古人,毫无疑问也是正义的,但他们对腐朽的南宋政权效忠,我们也应该替他们惋惜。再说张弘范,他为国家的统一贡献了力量,在军事战争中,尽量减少破坏和杀戮,在政治上支持忽必烈,对汉文化的改革措施,抛弃蒙古旧制坚持统一,这都是他对历史的积极作用。所以对张弘范的评价,做出简单的肯定与否定都是很难的事,都不太符合历史的真实性,那些恩怨都早已远去。元代宋立国,初步奠定了中国疆域的规模,扩大了中外的交流,也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与腐朽的南宋比起来,中国的历史总算是进步了。

张弘范的言行思想矛盾之处

张弘范在这个特殊的历史转折期,对元朝与中国历史来说,都是有积极意义的。当然他的所作所为,有时候也是充满了矛盾之处,例如在忽必烈灭宋的关键时期,对他委以重任,而张弘范也曾犹豫过。张弘范认为在蒙古军中,没有中原人的统领大将,现在他要打破这个惯例,突然意识到了问题的复杂性。作为中原人统帅蒙古军队,一方面彰显了蒙古统治者,对他重用和信任,一方面也意味着,张弘范要承受历史的评说。在蒙古统治者委任张弘范的时候,也是给了他重大的压力。张弘范没有选择的余地,这是他的命运,他必须要背负起这一沉重的历史使命。张弘范在功名上,也常常表现出了矛盾之心。例如他从顺天调任大名之时,写诗表达了自己的雄心壮志。但在不久后,却用另一首诗,对功名利禄,流露出了深深的空虚、厌倦之感。

尾声

张弘范是军人,也是个诗人,他的诗歌主要分为咏史、述怀、战争等题材,对于典故的运用,也是炉火纯青。他对于典故进行广泛熟练运用,表明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素养,这都来源于,幼时对汉文化的接纳与学习。纵观张弘范的一生,成为蒙古灭宋的关键人物,人们有感于文天祥、陆秀夫的忠贞爱国,无形中将蒙古,将张弘范代入到了反派角色中,但这样看待历史的思维并不客观,元代对于中国历史是有贡献的。张弘范也不算什么中原人的内鬼,如果现代人能“穿越”,当年去骂张弘范,他一定是一脸“懵”,自己为国家平定南方,怎么成了内鬼了?如果要骂内奸,还不如去喷懦弱的南宋统治者,一步步把一手“好牌”玩死了,所以冤有头债有主,历史的骂名都应该让赵构来背。

【参考资料:《智囊》,《元史》】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元军,历史,伯颜,宋恭帝,骂名,张弘范,文天祥,蒙古,襄阳,张柔,观点评论,张世杰,张弘范,文天祥,蒙古,张柔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元军,历史,伯颜,宋恭帝,骂名,张弘范,文天祥,蒙古,襄阳,张柔,观点评论,张世杰,张弘范,文天祥,蒙古,张柔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元军,历史,伯颜,宋恭帝,骂名,张弘范,文天祥,蒙古,襄阳,张柔,观点评论,张世杰,张弘范,文天祥,蒙古,张柔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