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史有二十四史记录古代官方的事件。但正史之外还有野史。因为总有一些东西是不适合出现在正史中的,但是又应当被记录下来。所以那些野史虽然不被官方认可,但是却很丰富。比如李世民的称帝之路就不适合被记录在正史中。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继隋之后的大一统王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便出自唐太宗李世民,他是唐朝第二位皇帝,可谓青史有名。隋朝末年随父起兵,带领群雄为大唐打下江山。
李建成虽已贵为太子,但是面对德才兼备的弟弟,内心难免会不安。李世民在带兵攻打隋朝时多次展现出了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才能。而这些都是李建成望尘莫及的。生在帝王家,这样的落差注定会有故事。
而李世民趁机发动兵变,史称“玄武门之变”。秦王李世民本想自保,但已被逼上了绝路。秦王带领自己的部下血洗玄武门,砍下大哥李建成的头颅,成为太子,而后登基称帝。
众所周知,李世民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明君,唐朝在他的统治下发展繁荣。李世民所创造的“贞观之治”为李隆基的“开元盛世”打下了基础。
李世民年少从军,不仅解救过隋炀帝,还在晋阳起兵之后一路高升,最后升至“二人之下”,即仅次于皇帝李渊和太子李建成。李世民在隋末四处征战,结识了四方豪杰,诸如秦琼、罗士信、尉迟恭等人,这些人也成为了他登上皇位的助力。
晋阳起兵是李世民鼓动父亲的。隋朝大势已去,而反隋已是大势所趋。李世民带着起义军先后攻打了西河和贾胡堡。最后起义军抵达河东的时候,关中豪杰争相投奔起义军,可见李世民的名气和威望。
二、血洗玄武门
历史上的历次朝代更迭,正史的记录都很有限。而在大多数史书中对于“玄武门之变”的书写,多是为李世民说话的。那么玄武门之变到底因何而起呢?
由于秦王之位仅在皇帝和太子之下,并且出入寝宫时可以乘马、携带刀具。秦王的寝宫与太子的东宫、皇帝寝宫之间没有限制。而太子、秦王二人还有齐王元吉的命令与皇帝的诏敕并行,不分级别高低,执行部门无法判断执行哪一个命令只能按照先后顺序执行。
大唐成立之后,还有少数地方势力没有归顺,刘黑闼就是其中之一。魏征劝说太子,在刘黑闼的兵力被击溃之后,亲自率领大军击败残余势力,以此获得功名,这样还可以趁机结交一些豪杰,就能保住自己岌岌可危的太子之位。
公元624年,太子私自将勇士送往长安的事情败露,李渊将太子囚禁起来,找秦王来商议,事关太子希望秦王亲自妥善处理,事成之后便立李世民为太子。此事之后,秦王再遇太子等人的密谋差点被废黜。秦王党也劝说李世民诛杀太子和齐王,但是李世民一直犹疑不决。
秦王密奏的事情传到了太子和齐王耳中,李建成准备率先发难,但东宫中卫队早已倒向了秦王。李世民率尉迟恭、房玄龄等人如朝,并且在玄武门设下伏兵。待太子、齐王二人发现不对时已经为时已晚。太子和齐王的头颅均被砍下,玄武门之变以秦王的胜利告终。
无论带兵打仗还是治国理政,李世民的才能都毋庸置疑。但是,秦王的胜利是建立在有眼线的基础之上的。如此看来,早已在宫中埋下自己人的秦王未必一直没有二心。
但是秦王又是宽厚的,面对太子党的密谋和齐王李元吉的调衅,忍无可忍才发动兵变。他并不想踩着亲兄弟的血登上皇位,但是又不得已而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