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构是个昏君,这个结论,如果根据史料,相对客观的评价赵构的话,应该是不成立的。赵构也算是一代中兴之主,赵构如果“昏”的话,那么南宋也早亡国了。
赵构做的很多事情都是根据当时的整体形势做出的判断,现在来看赵构的这些决定,不能说就是错误的。因为当时的特殊状况,所以,才导致赵构毁誉参半,这也是无奈之举。
赵构统一了抗金的阵线
北宋灭亡时,赵构可以不跑,可以坚决不放弃旧都开封所在的河南等地,那就是在徽钦二宗被金人所掳之后,再加上一个赵构。这种情况下,宋朝剩余的军事势力可能会成立很多个接任北宋政权的小朝廷,那么不用金国进攻,已经先行内乱了,这种情况下金国还真有可能统一了全国。
这一点看看明朝灭亡后的南明政权就知道了,崇祯自尽了。多尔衮一听说南明出现了两个皇帝,马上就放心了。事实也是如此,两个南明小朝廷先打了起来。再加上还有很多义军,简直是乱成一锅粥,所以,满清只用了八旗的十余万军队,就趁机统一了全国。
而赵构呢,至少他稳稳的建立了一个南宋朝廷,稳定住了局势,遏制了金军的南下,这肯定是赵构的功绩,一个昏庸的君主是做不到这点的。
赵构的决策都是因情况而定
赵构可以很好的平衡主战派和主和派之间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也绝不是昏庸无能的君主可以做到的。
赵构对于金国,在绍兴议和之前,多数时间都是以战为主,以战促和。甚至还从全局出发,部署了至少两次引诱和围歼金军主力的计划,一次是杜充接替宗泽之后,一次是淮西,只是由于各种原因,两次计划都没能顺利实现。赵构由此也认识到,他的军队并不是铁板一块,他的战略目的,很难被所有将领统一的执行。
但是,赵构还是在黄河和淮河之间,建立一条一两百里的缓冲地带,让宋金之间的军事势力达到了一种动态平衡。
赵构倾向议和的原因
赵构怕跟金军打仗么,当然不怕,如果他怕的话,主战派早被杀光了。那赵构为什么却倾向跟金国议和?有三个主要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赵构并不能完全有效的控制所有的南宋将领,特别是岳飞、韩世忠这类坚决抗金的将领。
赵构下令撤退时,总是有人继续往前冲。岳飞跟随杜充时,就曾亲自上阵斩杀过不听命令的南宋将领。而赵构下令进攻时,也经常有将领反应不过来,这仗怎么打。
第二个原因,战争需要巨大的财政开支,南宋朝廷当时已经快负担不起了。
朝廷没钱了怎么办?难道向大地主、大官僚募捐,必然办不到。这时候只能向农民征收,再加上土地兼并,大地主和大官僚也在盘剥百姓,农民过不下去了,只能起义了。
这时候,连岳飞都要被调回来平叛。镇压农民起义军的事情,也给岳飞抹黑了一笔,但是可以不做么?赵构面临的很多事情也是这个状况,即使被抹黑,也是要去做的。
岳飞等将领只管打仗,可以不管这些事情,但是赵构可以不考虑么?所以,赵构要控制好节奏,既不能让金军占了优势,也不能拖垮了南宋的经济,这是需要能力的。
第三个原因,老百姓是要吃饭的,不打仗是最好的。
看看整个宋金战争的过程,金兀术数次险境逃脱,还不是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帮助。这些百姓为什么要帮金兀术?对他们来说,不管谁赢谁输,赶快打完,不要再折腾了就好。当时的老百姓并不是都支持南宋军队的。
这点恐怕不仅仅赵构了解,岳飞、韩世忠、张俊等将领也都知道。
历史事实也是如此,完颜宗弼进攻南宋时,一大批农民起义军开始起义反对南宋朝廷;到了海陵王完颜亮再次撕毁和议进攻南宋时,南宋腹地又是一大批农民起义军开始反抗南宋朝廷。
赵构身处的位置不同,要解决的问题就不一样。一个国家对外战争,并不是简单的让将领带兵出去就足够了,这是一个国家的事情。
赵构倾向于议和,并不是赵构“昏”,而是迫于形势。赵构确实有私心,但是哪个皇帝没有呢。所以,赵构绝不是昏君,也不是没有能力的君主,相比崇祯的境况,赵构的所作所为已经非常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