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第一研究:宋代江津移县治之马鬃嘴究竟在何处?(连载一)‍

第一研究:宋代江津移县治之马鬃嘴究竟在何处?(连载一)‍

第一研究:宋代江津移县治之马鬃嘴究竟在何处?(连载一)‍

谭云籍 谭蘅君

作者按

江津志史从乾隆版县志开始,就一直存在许多志疑、辨伪,这些争议至今200多年了。比如“大石横江,望之如门”的七门滩有没有?是不是一种传误?如果有,究竟在哪里?比如“南平故县”作为巴县历史,为什么总有《旧志》说在江津?此中究竟是何原因造成?比如江津法理建县历史是从七门郡管理江阳县开始,那么七门郡治所在哪里?它与七门滩有关系吗?

最大的争议是大家承认宋代开始江津县政府迁移了,但县志记载竟然各各不同,说法各异。乾隆版认为就在县西十里或七里的五举沱,所以竟然就当没有移走,元朝迁回后,因为相距不远,所以就算原地(“究相距不远,故谓至今,因之也”)未移动看待。民国版则认为迁到长江对岸的高家坪,并因此修改马骁山和高家坪的位置关系及文献。

江津的历史真相究竟如何呢?本文15000字,主要解决这个关键问题,顺便把七门滩、七门郡和“南平故县”跟江津的纠缠,一并梳理,还原历史面目。

当然,对历史争议的思考本身就带有争议,并非定论。从争议到定论有一个再争议或不断争议的过程,希望江津文史界能够提出不同意见,共同澄清江津历史真相。‍

目录

一、县志争议:马鬃嘴有哪几个地方?

二、七门故郡:究竟在县东还是县西?

三、综合考查:七门滩有卫星云图作证

四、逻辑排除:县东一里马骁山先出局

五、参照物一:鼎山县带来的逻辑指向

六、参照物二:文庙书院的逻辑双面性

七、再说马鬃:为什么珞璜最有说服力

八、排斥珞璜:更多出于地域自卑心态

关于江津宋代迁移县政府马鬃嘴究竟在何处?这个问题从清朝一直争议到现在。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其实主要不外乎两条路:一是文献记载,二是实地考察。

最有趣的可能就是第二条路了。实地如何考察?掘地三尺?挖出文物或找到城市轮廓?

其实,这第二条路还有一个办法:根据文献记载和大家提出的争议地点,按照古代城市建设之风水选址标准来判断。

须知:古代城建选址,决不是领导脑壳一热就能拍板确定,然后办公会走一个流程,美其名曰民主集中制,然后弄一个会议记录,有什么问题,大家共同担责。谁要是不同意,今后找个理由,让他卷铺盖走人或者下课。

古代的城建文化,跟领导没关系,权力掌握在巫师或堪舆师手中,或者说由朝廷官方司天监负责,有一套严密的逻辑话语,使城建体系从选址、方位、大小、时辰到山形、水势、星宿及群体特性等,形成极其专业的思想呈现。

当然,古代儒生读的五经中包含《易经》,粗通易理者,如有兴趣深专,也能理解一点究天人之际的玄妙。比如江津清代名县长曾受一先生就亲自为江津建风水塔卜地选址。

但那是小事,对于城建来说,可不这么简单,因此可逐一用古代城建逻辑这把尺子,对清代以来提出的不同地址进行勘查,不合要求者一一排除,最后的结论可以无限接近真理。

除了以上两条路外,还可以联系宋朝行政区划变动,朝廷渝黔局势背景,辖区面积与县治位置的匹配,城市防卫,故城遗址,民间传闻,水陆交通,新技术下的证据发现等多种因素综合考量。

一、县志争议:马鬃嘴有哪几个地方?

不同版本的《江津县志·沿革》都记载了“宋乾德移县治马鬃镇”的说法,几江半岛不是县政府的时间至少313年,这个历史事实我们在前面的文章已经谈论过,不再赘述。

我们也承认,《县志》的观点有时不完全准确。比如关于“两汉以后,或为江州,或为江阳,咸混一无别”,我们在《第一发现:顺江僰溪口曾是巴县治所——江津法理上建县准确时间为公元557年》一文,就证明了江州和江阳不是同一个郡政府主管,对江津来说,法理上具有不同的衔接关系。

现在的矛盾集中在马鬃镇究竟在哪里?

打开乾隆版、民国版《江津县志》,有文字清晰记载了这种争议。民国版记载为:

“宋乾德移县治马鬃镇,考县东六十里珞璜市有马鬃场,《旧志》云:“县西十里马鬃嘴有屯镇。”未知宋时所移县治的在何处?又马骁山亦名马鬃,山在县东隔江一里,与《旧志》县西十里之马鬃嘴及今县治皆相毗连。若珞璜市之马鬃场,其地在山脊上,非坦平可设县之所。据此,宋乾德之移治马鬃镇,当在今马骁山,为西魏七门古郡废地,决非珞璜市之马鬃场也。”

民国版《县志》编辑们提出了三个地方:县东六十里的珞璜马鬃场、县西十里的马鬃嘴、县东隔江一里的马骁山。然后推理:马骁山在县东隔江一里,虽然《旧县志》未载此处,但此处与《旧志》县西十里之马鬃嘴和今县治几江半岛都相毗连,大家挨在一起,所以即便未载,也可略等于此。

这逻辑有点神。

至于珞璜市之马鬃场,其地在山脊,不坦平,不是设县之地。

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县东隔江一里马骁山才是宋代移县政府之地,以前为西魏七门古郡废地。

图注:民国版《江津县志·沿革》对宋代迁移县政府的叙述

除此之外,民国版《江津县志·辨伪》还有一篇短文,也论述此事,全文如下:

“《隋志》:‘巴郡江津县,旧曰江州,西魏改江阳,置七门郡,至隋时废。’考《省志》:“县西有七门滩,今黑龙碛。大石横排如门,形迹宛然,应为旧七门郡治。”马鬃镇亦即在此。《旧志》云在南江口,岂以七门郡治即在南齐移僰溪口之江州县?与《旧志》七门滩在县东十里,与《省志》不合。至《省志》七十里,字或多十字,或多七字,未可知也。”

图注:民国版《江津县志·辨伪》对迁移县政府地点的叙述

此处与《县志·沿革》中的观点有相同,也有相异。相同处是:马鬃嘴应在七门郡处。相异处是:此七门郡不是县东一里的马骁山,而是县西七里或十里的马鬃嘴屯镇。

也就是说:同一民国版本的《江津县志》,关于马鬃嘴的说法前后都不相同。

但均否认七门郡在南江口,即僰溪南江场。

乾隆版《江津县志·志疑》有“县治移马鬃镇”,与民国版文字大多相同,但结论不同:“以此观之,宋之乾德移治马鬃镇者,即在今县城西,与七门古郡地同。元复今治,究相距不远,故谓至今,因之也。”

《江津县志》对“西之山”“马鬃嘴”的解释为:“县十里以形名,旧有屯镇。”

乾隆版认为是将县政府迁移到县西七门古郡,与民国版“辨伪”篇的观点相同。有一个神逻辑更是相似:相距不远,所以江津县政府从诞生到今天从未改变,是沿袭的原因。

(欲知结果,请关注后续连载)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民国,县志,逻辑,马鬃,历史,马骁,城建,江津,城市,争议,观点评论,七门滩,马鬃镇,马骁山,七门郡,江津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民国,县志,逻辑,马鬃,历史,马骁,城建,江津,城市,争议,观点评论,七门滩,马鬃镇,马骁山,七门郡,江津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民国,县志,逻辑,马鬃,历史,马骁,城建,江津,城市,争议,观点评论,七门滩,马鬃镇,马骁山,七门郡,江津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