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7年,天启皇帝朱由校驾崩。朱由校生前立自己弟弟信王朱由检为帝,朱由检登基后改年号为崇祯。崇祯继位之后,立刻做了一件重要的事,就是铲除宦官魏忠贤的势力,魏忠贤也被逼自尽。魏忠贤被杀之后,崇祯掌握大权。不过在魏忠贤被杀之后,明朝军队出现了重大的变化。明军在东北战场上的战斗力远远不如之前厉害,之前是明军吊打后金,现在却被后金吊打。明朝军队之所以出现这种变化,并不是魏忠贤有多厉害,而是由明朝的制度决定的。
很多人会说皇帝的权利肯定是皇帝自己行使,难不成会让给别人行使。要是这样的话,明朝加强中央集权干嘛呢。理论上是这个理,但事实上根本不是这样。权利越大意味着责任越大,处理的事务会越来越多。皇帝要是勤政爱民的话,才能勉强处理完这些事。不过皇帝也不是机器,不可能天天不闲着一直处理政务,也想休息一下。有的皇帝不喜欢处理政事,这就导致很多事务无人处理。无论是皇帝休息还是不处理政务,都意味着权利没有充分使用。
秉笔太监拥有的主要权力就是批红。前面说了,明朝设立内阁,内阁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并不是正式的国家机构。即使内阁在明朝中后期地位越来越高,其权力大小还是受皇帝影响。内阁在处理政务的时候,并不能直接做决定,他们会把处理意见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这个叫做“票拟”。皇帝会在上面用红字表示是否同意,这个就叫批红。当然,有时候皇帝不想自己批阅,可以叫太监帮自己批,自己说让太监写,这个太监就是秉笔太监。如果皇帝连问都懒得问的话,那结果就只有一个,太监简单地和皇帝说一下后,自己可以直接批阅。魏忠贤的主要任务就是这个。
从前面的流程我们能看出一件事,魏忠贤虽然掌握批红权,但也只能写最终结果,不能写处理意见。想要掌控朝政的话,就必须拉拢大臣,指使大臣把自己想要的意见写在奏章上,然后自己再批阅。明朝的宦官只有这样才能干预政治,这一点主要是为了让内阁和宦官相互牵制。也正因如此,魏忠贤才不断拉拢其他官员,由于东林党反对自己,所以魏忠贤不断迫害东林党。
就这样,魏忠贤会想尽一切办法对抗后金。只有在军事上不断取得胜利,魏忠贤才能保住自己的大权,这样朝中反对自己的声音才会小。缺粮他想办法征粮、缺军饷想办法筹集军饷、缺人就不断往前线送人。可以说只要能取得胜利,魏忠贤就会不惜一切代价。毕竟魏忠贤有绝大多数的官员支持,想要解决行军打仗的过程遇到的问题还是很容易的。
可以说魏忠贤是没有后路可退的,要是对抗后金失败的话,他就会失去皇帝的信任。到时候他不仅会丧失所有大权,下场还会非常凄惨。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明朝宦官能直接干预政治,否则魏忠贤也没必要在对抗后金上下这么大功夫。这就是魏忠贤掌权时对后金的军事行动一直处于优势的原因。
还有就是崇祯是皇帝,不需要做到赏罚分明,他是皇帝几乎可以做到为所欲为。不过这会导致一个后果,如果你做不到赏罚分明,虽然下面的人还会听从你的命令,但绝不会尽心尽力去做。而且大臣们也未必都会支持皇帝,这样的朝政想要打胜仗还是很难的。
综上所述,魏忠贤时期明军能吊打后金和明朝制度有直接关系。而崇祯时期之所以打不过后金,不仅仅和明朝制度有关,更重要的是和崇祯个人能力有关。
参考资料:
《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