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官方记载,朱允炆是自焚死在了皇宫之中。
可是有大量的民间资料显示建文帝并没有自焚而死,而是出家做了和尚。
甚至在清初的《纲鉴易知录》中记载:正统五年,也就是南京城破39年之后,一老和尚自称是建文帝。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而朱允炆则是朱元璋的孙子。
按照辈分来说朱棣是朱允炆的叔叔,可是在古代君臣有别,即便是叔叔对皇帝侄子也要行跪拜之礼。
在古代皇帝立储君基本上秉持着“有嫡立嫡,无嫡立长”。
朱元璋的嫡长子朱标也是早早地就被立为了太子,如果朱标顺利继位,也就没有后面的靖难之役。
洪武二十五年,被朱元璋寄予厚望的太子朱标,因感染风寒而不幸去世。
皇太子朱标一死,这大明江山由谁继承,则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有些大臣主张立朱元璋年长的儿子为皇太子,有些大臣主张立朱标之子为皇太孙。
这一时,朱元璋本人也有一些拿不定主意。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朱元璋的心中只有他和马皇后、太子朱标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而其他儿子则是臣子。
有这种思想的朱元璋,自然会觉得这大明江山应该有朱标一脉继承。
由于朱标的嫡长子朱雄英很早就去世了,朱元璋也只能立庶子朱允炆为皇太孙。
朱允炆的出生并不高贵,他的母亲吕氏并不是朱标的正妻,是后来扶正的。
朱标的正妻常氏,是大将常遇春的女子,身份还是比较尊贵的,她的身后站在淮西一族。
而吕氏只是江南文人之女,身份并不显赫,也没有人在背后撑腰。
但是根据历史上记载,这位小公子自幼丧母,生性顽劣,不堪大任。
在种种外在条件的影响下,朱元璋只能立朱允炆为皇太孙。
可这让朱允炆的叔叔们都很是气愤,尤其是秦王、晋王、燕王等年纪较大的藩王,很难想象自己日后要尊一个毛头小子为皇上。
朱元璋的手段何其残忍,他们哪敢持有反对意见。
可是随着朱元璋的离世,叔叔们也开始表现出自己真实的一面。
而建文帝朱允炆也十分了解他这些叔叔的秉性,所以一登上皇位就开始削藩。
在朱元璋还在世的时候,朱允炆就问朱元璋:“如果叔叔们不安分守己,谁能去镇压呢?”
此时秦王、晋王都相继去世,燕王朱棣便是所有藩王中年纪最长、实力最强大的一位。朱允炆的削藩矛头自然也直指朱棣。
如今做为后世之人很难评定这对叔侄,究竟是谁对谁错,也是他们之中压根就没有对错,有的只是对皇权的渴望。
不得不说,朱棣也是一位历史奇人。
他是唯一一个在大一统时代,以藩王身份起兵造反最后成功夺取皇位的人。
可能朱棣自己也没想到会成功,毕竟在他之前从来没有一位王爷成功过。
可是他不起兵造反,等着他的也只有死路一条,倒还不如搏上一搏。
但是朱棣的靖难之役并没有说自己是为了争夺皇位,他打出的旗号是“清君侧”。
这也是为了给自己起兵找个正当理由,毕竟朱棣也是朱元璋的儿子,总不能说自己要推翻小皇帝,推翻父亲指定的继承人吧。
朱棣作为一个藩王,兵力自然是没有朝廷的多。
可就是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朱棣还能取得成功,也真的是天选之子。
朱元璋生前怕这些能征善战的武将造反,基本上都把他们杀得差不多了。最为著名的就是蓝玉案,牵扯甚广。
而朱棣作为徐达的女婿,而且又久经沙场,自是那些建文帝那些文臣所不能相比的。
经过为时三年多的靖难之役,朱棣成功地杀入了应天。
可朱棣打的是清君侧的旗号,而非是造反。
打进南京皇宫内的朱棣,你和他说小人已被处死,你可以放心地回去做个太平王爷。
这不是天大的笑话吗?是个人都知道朱棣此行的目的就是要登上那至尊之位,才不是什么清君侧。
根据正史记载,建文帝在朱棣破城的那一刻自焚而死。
可他真的就这么死了吗?
据说当时根本就没有建文帝的遗体,只有皇后和太子的尸体。
流传最多的版本就是朱允炆在城破之际,发现了朱元璋留给自己的包袱。
包袱里是出家人的袈裟和剃度的工具,以及逃生的地点。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在做皇帝之前做过几年和尚,这也是他能想到的保住孙子性命的最好方法。逃出生天的朱允炆,从此销声匿迹。
而对于朱棣来说,朱允炆自杀是最好的结果,这样也省的他亲自动手,背负上杀侄造反的骂名。
不管朱允炆是逃走了还是被杀,他在正史上的结局只能是自焚而死。
登上皇位的朱棣,还假惺惺的为建文帝之死而难过,甚至痛哭起来。也许作为皇室成员,他们都曾学过表演。
朱棣为建文帝之死而痛哭的同时,毫不留情地斩杀建文一朝的旧臣。
可不管他怎么做,却始终无法堵住天下百姓的悠悠之口。
朱棣登上皇位之后,最大的心病也是建文帝的下落。
历史上著名的郑和下西洋,表面是为了宣扬大明国威,其实是为了暗中寻找建文帝的下落。
只可惜找了二十几年,朱棣也没有找到这位侄子的踪迹。直到朱棣去世,朱允炆的下落还是毫无线索。
根据清初的《纲鉴易知录》中记载,靖难之役39年后,一位老僧竟然主动现身,说自己就是建文帝朱允炆。
由于事关重大,这位老僧被护送到京城。
但是很快就被朝臣戳穿,建文帝现在即使活着,也不过只有64岁,而这老僧已经九十多岁了。
这年纪完全对不上,更不用说核对其他人的身份信息。
这位僧人的年纪看起来六十多岁,这一第一关算是通过了。
老僧来到朝堂上后,明英宗朱祁镇叫来宫中的老太监吴亮辨别其身份真伪。
没想到吴亮辨认之后,这位僧人竟然真的是建文帝。
由于距离靖难之役已经39年了,对于建文帝的身份也没有那么敏感。
所以朱祁镇并没有处理这位老僧,甚至还让他在宫里生活。
据说这位老僧后来就生活在宫中,人称老佛。
在他去世之后,也被葬在西山,但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不能写名字。
但是《纲鉴易知录》写于清初,此书的作者又是如何知道当年的隐秘之事呢?
既然当年没有记载,作者一个两百多年后的人根本无法考证事情的真实性。
再者朱允炆在外面躲得好好的,既然他不想再重新夺回皇位,又回来干什么?书中说他想葬在朱元璋的身边。
朱允炆想葬在南京,大可不必千里迢迢地跑到北京去。
最后的一个疑问就是,朱允炆现身的时间是正统五年,此时的皇帝朱祁镇只有十三岁,尚未亲政,很显然根本不可能来处理这些事情。
直到今天,朱允炆的下落始终是一个未解之谜。
也许如《纲鉴易知录》中所说,葬在西山,也许如正史所说死于自焚。当年的未解之谜,今天是更不可能有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