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蒙童年龄小,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对此唐代针对性地发展了训蒙诗

蒙童年龄小,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对此唐代针对性地发展了训蒙诗

在唐代以前,《急就篇》和《千字文》大部分用于蒙童学习的教材,目的都是以扫盲为基础的。

但在唐代出现了变化,诗歌被唐朝人运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由此古诗在唐朝迅猛发展,如雨后春笋般的繁荣景象开始显示。

唐诗与文学、唐诗与教育结合的结晶就是训蒙诗,他们的融合交流成就了训蒙诗。本文中的训蒙诗,指的是利用诗歌教育蒙童的诗,其区别于其他朝代的亮点和特色部分是涉及到咏物训蒙诗和咏史训蒙诗,开创了训蒙诗新的领域。

唐代取得的最大进步和突破,莫过于以儿童为中心出发写训蒙诗。训蒙诗做到了,观察每个孩子,了解每个孩子的发展特点、成长需求,每首诗都关注儿童的身心发展。

幼稚园的蒙童年龄小,没办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恰好训蒙诗能够弥补这种不足,首先训蒙诗篇幅短、内容精湛,句子短促、语言直白,一般都押韵,读起来流畅悦耳,贴合了儿童的心理特点;

其次,蒙童大脑中对于事情的思考都是形象具体的,还没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占主导,所以接受不了特别复杂的知识。

诗人在诗中经常运用形象思维来托物言志,比如虞世南在其诗《咏蝉》中,以蝉来比喻自己的高洁,不同流合污。

同样是蝉,还有表达埋怨、愤怒之情的,例如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无人相信他的清白,就像秋天的蝉,露水太重,纵使展开双翼也难以高飞。

无论是患难中的骆宾王表达的悲伤哀怨心情,还是到处漂泊的李商隐所阐述的自己孤清之情,这些都是通过蝉这一具体形象来展示的。

寓情于物,塑造了身居高枝清贫难以果腹的蝉,这样一来咏物诗就能够让人在脑海中浮现生动形象的联想,不再是生硬直白、平平淡淡地描写。

在《全唐诗》中收录的李峤的诗大概占据了五卷内容,分布在五十七卷到六十一卷,其中咏物的训蒙诗就占了两卷。

《全唐诗补编》收录李峤的诗有共二百一十首,其中训蒙诗就有一百二十首。

全是五言律诗,从自然景物、山川大河到书房用品、战争装备,所有与生活相关的都有进行描述。不仅在诗歌史上独树一帜,而且顺应时事,是应时的诗歌蒙学教材。

深深影响了后代人创作,比如《青衿集》就是后人以李峤的训蒙诗为参照写的教育儿童的著作。

《后村诗话》曾经记载,宋元时期的丁谓被贬待在海南时思念京城中的儿女亲人,故而在闲暇之余模仿李峤写诗,一句话说一件事,作了整整一本书,命名为《青衿集》,寄往洛阳的子孙。

咏物的训蒙诗都是以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为参照对象,所选的必定是是儿童熟悉了解的形象。

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山海湖泊,诗书乐器跳舞喝酒赏花等人生百态,天上飞的,地下游的,土里种的。

咏史的训蒙诗都是以过去各个朝代的兴盛衰败等历史故事,或者成功失意的历史人物为内容,都很适合儿童去学习,符合儿童的思维认知。

《全唐诗》收胡曾诗一百六十二首,其中咏史诗一百五十首,统一在一卷当中,单独列为第六百四十七卷。

他的咏史诗,在中国最权威的《四库全书》中,有整整两卷,《三国演义》等历史小说都引用了。以前的学生用的、私塾教的蒙学教材都是它。

胡曾咏史诗主要在民间的蒙学领域流传,遍布五代以后的村学、乡学,因为语言通俗、生动有趣且方便记忆,儿童爱学,老百姓喜欢,都耳熟能详,传播极快。

自宋至明代数百年中,成为最有影响的启蒙读物,甚至被定为蒙学教材,可谓家喻户晓。

咏史的训蒙诗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不仅普及了历史知识,促进了古代蒙学教育的发展,而且后人诗风的审美取向也随之发生了转变。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形象,教育,唐代,李峤,儿童,年龄,蒙童,唐诗,发展,针对性,观点评论,咏史,李峤,蒙童,骆宾王,蒙学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形象,教育,唐代,李峤,儿童,年龄,蒙童,唐诗,发展,针对性,观点评论,咏史,李峤,蒙童,骆宾王,蒙学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形象,教育,唐代,李峤,儿童,年龄,蒙童,唐诗,发展,针对性,观点评论,咏史,李峤,蒙童,骆宾王,蒙学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