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今南京市雨花台区和江宁区的交界处,有一座高逾百米,长达数里的奇山,称为韩府山。上世纪六十年代,根据本山村民的报告,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对俗称“韩府洞”的韩宪王朱松墓进行了紧急清理。此山原名龙山,又称凤凰山,在朱松入葬之后才改名韩府山。
由于屡遭盗掘,朱松墓仅出土一块墓志铭,其随葬品早已不存。据考古工作者回忆,韩宪王墓入口处有一扇对开石门,门后的墓室由前室和并列的双后室组成。双后室中还砌有高出地面约30厘米的棺床,应为放置朱松及其王妃棺柩所用。
然而很可惜,朱松的王妃未能与其合葬。六百多年以来,韩府山中始终只有韩宪王这一具孤零零的棺柩。其实明代韩藩的封国在陕西平凉(今甘肃省平凉市),为何朱松却会葬在南京?他的王妃又为何没能与其合葬呢?
明代唯一葬在南京的成年亲王
朱松,生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五月二十三日,太祖朱元璋第二十子,生母周氏(朱松与岷王朱楩同母)。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四月,12岁的朱松被封为韩王,封国辽东开原。
原本的戍边亲王
大明开国以后虽然通过北伐打垮了元军主力,但退回漠北的北元小朝廷还是给明朝的边防造成了不小的麻烦。为了应对来自于北方的威胁,大明王朝在西起甘肃,东至辽东的万里边境线上设立了数不清的屯堡。而在这道明代万里长城最北端楔子形的顶点,有一座三面临敌,地理位置极其险要的城池:开原古城。
以弹丸之地,孤悬诸虏穴中,九边危地,此其最乎。—《开原图说·上卷》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四月,高丽国最后一位忠臣郑梦周被野心家李成桂派人暗杀,其人谋朝篡位之举已经箭在弦上。为了应对高丽国可能的乱局,朱元璋于当年五月将韩王护卫原本的名字开原中护卫,改为安东中护卫。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明廷在开原古城原来的土城基础上进行改建,将其修成了一座城防完备的砖城。
在辽东已经有辽王朱植的基础上,朱元璋又一口气封了韩王和另一位封国沈阳的沈王朱模。以如此苦寒之地供养三位亲王,老皇帝经略女真和高丽国的意图十分明显。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三月,朱元璋让朱松和朱模兄弟俩从南京出发,前往各地戍边亲王的封国省亲,兄弟们之间年龄相差悬殊,只能依靠这样的办法联络感情,为今后就藩做准备。
二王同日启行,至宿州分道。韩王由周历秦、晋抵燕、齐。沈王自齐历燕、晋抵秦、周。皆至秋八月而还。—《明太祖实录卷二百三十二》
命运的转折
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都督冯诚之女冯氏被册为韩王妃。冯诚,追封郢国公冯国用之子,开国元勋宋国公冯胜之侄。话说这里是不是差辈了?因为冯胜可是韩王五哥周王朱橚的老岳父。
洪武三十一年(公1398年)闰五月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位。作为江南地主文人集团的代言人,朱允炆和皇族以及武勋自然是格格不入的。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在封国北平以扫除奸臣的借口起兵造反,称“奉天靖难”。
辽东明军和北平咫尺之遥,自然成为了和燕军对抗的主力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已经成年的韩王朱松显然不可能前往平原就藩。当然谁都没有想到,以一隅之地对抗全国的朱棣,竟然能够成功逆袭,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十三日杀进金川门,并于六月十七日在皇宫奉天殿登基。
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四月,朱棣大封宗室,其中朱松嫡长子朱冲��(火或)封韩世子、次子朱冲炑封襄陵王、第三子朱冲㷒封临汾王。此时虽然距离靖难结束已经过去了近两年,但全国的局势仍未完全安定,所以像朱松这样的亲王何时能够就藩,还没有提到永乐皇帝的议事日程上来。
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由于迟迟不能就藩,不但像韩王朱松、沈王朱模、安王朱楹、唐王朱桱、郢王朱栋、伊王朱㰘、鲁王朱肇煇、靖江王朱赞仪等一批在京宗室亲王闲极无聊,他们手下的王府官员也因为一身的精力无处宣泄而未免静极思动。
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二月,韩王府典簿魏居敬、唐王府长史程济一起违反宵禁,被维持京城治安的兵马司直接抓起来送法司治罪。虽然朱棣看在弟弟的份上将他们宽恕,但吏部官员却认为那么多的王府官员在京城吃白饭,应该有所处置。
于是吏部言在京各王王府官坐食俸禄,闲暇无事,致多纵肆,宜改用之。上曰:“王皆年少,方资辅导。其长史、纪善、教授、伴读之官不可阙。若审理、奉祠、工正等官职事闲暇者,暂遣还乡,待王之国召之。”—《明太宗实录卷五十一》
结果一番清理之下,各大王府合计只留下四十名长史、纪善、教授等官员,其余审理等官一百三十四员遣归俟命。当年九月初五日,临汾王朱冲㷒不幸夭折,成为第一位在京师南京去世的大明郡王。由于其属于幼殇,葬礼就按照半年前夭折的辽藩宜都王朱贵燯成例办理。
最终诸王的就藩时间是在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可惜朱松却没能等到这一天。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十月三十日,韩王朱松去世,享年28岁。据朱松墓出土的墓志铭记载,这位韩王在永乐五年冬天突然患病,几天后就不幸去世,时间在十月三十日酉时,即下午五点至晚上七点。朱棣为其辍朝三日,赐谥曰宪。由于朱松尚未之国,故而才安葬在京师安德门外的龙山。
王聪明有机辩,通知古今,恭谨事上,未尝有过。及是薨,上为震悼,辍朝三日。遣官致祭,谥曰宪。以未就国,敕有司茔葬安德门外,恤典特厚云。—《明太宗实录卷七十二》
深受喜爱的嗣封韩王
据墓志交代,这位韩宪王共五子三女,但其中次子和第四子临汾王朱冲㷒以及长女已经夭折。朱松去世之时“方当盛年”,对于王妃冯氏、十一岁的韩世子朱冲��(火或)、七岁的襄陵王朱冲炑以及年方三岁的第五子朱冲烋来说,确实是“岂不痛哉”!
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九月,朱棣下旨为十五岁的韩世子行冠礼,接着又在当年十月命其袭封韩王。这位嗣封韩王“资性聪敏”,带着两个弟弟“勤学好文”,深受四伯朱棣和堂兄皇太子朱高炽的喜爱。
朱棣对这个侄子有多喜爱和重视呢?就在朱冲��(火或)嗣封韩王后不久,庆王朱栴和代世子朱逊煓来南京朝觐,朱棣本人亲自在皇宫华盖殿宴请弟弟庆王,却让韩王在王府招待代世子朱逊煓。
丙子,庆王栴、代世子逊煓来朝。宴庆王于华盖殿,令韩王冲��(火或)宴代世子王邸,其从官皆赐宴。—《明太宗实录卷一百二十一》
这里释放出一个重要的信号,此前子侄辈亲王、世子、郡王来朝,都是由皇太子朱高炽出面招待,比如秦王朱尚炳、晋王朱济熺、周世子朱有燉、楚世子朱孟烷、蜀世子朱悦燫、代世子朱逊煓、宁世子朱盘烒、秦藩保安王朱尚煜、晋藩平阳王朱济熿、周藩顺阳王朱有烜等等。而朱棣现在将这项礼仪性工作交给了韩王,充分证明了永乐皇帝对这位侄子的信任之情。而从日后朱高炽和韩王兄弟的诗词唱和来看,他和这几位堂弟的关系也相当融洽。
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七月十八日朱棣驾崩,皇太子朱高炽继位,随即召韩王兄弟去北京朝觐,并且将他们的封国由辽东开原改为了陕西平凉。等到韩王兄弟回到南京之后,朱高炽还特意写信让他们初夏启程,这样到了平凉之后可以尽快适应当地的气候。
乙未,赐书韩王冲(火或)曰:“别来怀思,不忘相同,二弟到家安通。兄初意欲贤弟及秋之国。今思若俟秋行,迨冬始达。西土冰寒,百事难为,殆非初到者所便。不若以四月下旬起程,虽道途触热,若从容而行,可以无虑。而及秋至,彼天时人事皆得便利。已敕诸司应付,途中合用物件在途加爱。”—《明仁宗实录卷十三》
结语: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嗣封韩王带着两个弟弟抵达他们最终的封国:陕西平凉。但此时他们的父王朱松落葬已久,不可能再将其迁葬平凉。最终经过商量,朱松唯一在世的女儿荣河郡主及其仪宾王荣留在南京,看管和守护韩宪王墓园。
等到荣河郡主和王荣先后去世,时任韩王又请求由韩王府官员及安东中护卫百户代为守护。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正月二十日,韩宪王妃冯氏去世。时任韩王、朱松的曾孙朱徵钋上奏朝廷,请求将曾祖母的棺柩运往南京与韩宪王合葬。
冯氏身为开国太祖朱元璋的儿媳,如果要将她的棺柩运往南京,沿途必然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进行防护。然而此时的大明王朝正处于土木堡之变后的余震,根本无力承担如此高昂的代价。因此景泰帝朱祁钰一口回绝了韩王的要求,朱松和冯氏就此相隔在南京和平凉两地,再也没能相聚。
戊子,韩王徵钋奏:“臣曾祖考韩宪王坟园见在南京向山之原。今曾祖母妃冯氏薨。乞量赐人力送彼附葬,且免西土军民造坟之扰。”帝以路远人难,命蹔于彼处安厝。俟边境宁靖,丰稔之年再议。—《明英宗实录卷二百一·废帝郕戾王附录第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