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诗圣杜甫的诗,《前出塞·第六》:“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有多杀伤?”
这首诗是远超过唐诗范畴的军事诗,反映出杜甫有着深刻的军事理论,以及强烈的大局观。《前出塞》总共有九首,但主要只讲了一件事,一座城。杜甫以如此猛烈火力批判的,就是杜甫歌颂过的、开创开元盛世的玄宗李隆基。玄宗干了什么事?就是为了争夺石堡城,和吐蕃进行惨烈争夺战,伤亡惨重。石堡城名气不大,但在唐蕃(唐朝与吐蕃,下同)的百年争霸史上,意义非同寻常。石堡城的地理位置,相当于南北朝对峙双方争夺的寿春,谁得到石堡城,对方就非常难受。
吐蕃的主体位于青藏高原,唐蕃之间的竞争区域主要有四大块:
一、西域;二、关中连接西域的河西走廊;三、青海湖以东青甘交界地带的黄河两侧;四、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
站在唐朝的角度,河西走廊为重中之重,它还连接西域。青海湖以东距河西走廊近,也必须拿下。
黄河在青海湖方向开始由西向东,逐渐从青藏高原过渡到黄土高原,这里海拔比较高,适宜居高临下用兵。青海湖以东区域北接河西走廊,南接秦岭-两川,东接唐朝国都长安所在的关中盆地。控制了青海湖区域,唐朝退可守关中,进可经营西方。从吐蕃的角度讲,这一区域是青藏高原的大门,一旦被唐军控制,门户洞开,将严重影响吐蕃的大国扩张战略。而石堡城,就在青海湖东岸不远的青海省湟源县日月乡附近的石城山。
石堡城西临青海湖,南临黄河,雄伟地矗立在高原上,吐蕃人称之为铁仞城。石堡城被吐蕃控制后,一直是唐朝的心腹大患。早在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唐玄宗就出兵进攻石堡山,一战攻克。唐朝在青海湖以东地区的战略压力得到了释放,扩地上千里。但在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河西、陇右节度使盖嘉运在任上花天酒地,石堡城又被吐蕃夺了回去。
新任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于天宝二年(公元743年),深入吐蕃腹地上千里,奇袭石堡城附近的洪济城,为下一步攻克石堡城做准备。可吐蕃人并不是吃素的,早就等在石堡城的吐蕃人与唐军大败,皇甫惟明惨败。气得唐玄宗再次换将,由名将王忠嗣出任河西、陇右节度使,务必攻下石堡城。王忠嗣知道吐蕃实力强大,石堡城一时半会难以攻下,劝玄宗不要操之过急,可以与吐蕃慢慢磨,消耗其战马牛羊,吐蕃国力是耗不过唐朝的。
王忠嗣觉得不必强攻一座城,否则会牺牲数万将士的无辜性命,遭到宰相李林甫的陷害,打入大牢,接替王忠嗣上任的是哥舒翰。
为了能让哥舒翰拿下石堡城,玄宗下了血本,共调兵六万三千名,皆由哥舒翰指挥。唐军在人数上占优势,但石堡城居高临下,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关”之雄险。具体来说,石堡城三面悬空,只有一面可登。唐军无法对石堡城形成四面合攻之势,只能采取一字长蛇阵由下往上进攻,这让唐军的实力大打折扣。石堡城的吐蕃守军只有千余人,但周边有大量的吐蕃主力部队。哥舒翰的对策是一部分唐军苦攻石堡城,一部分和吐蕃主力部队决战。一切皆如哥舒翰预料的那样,唐军攻克石堡城,周边的吐蕃军西撤,把战略价值重要的石堡城扔给了唐人。
唐朝重新控制石堡城,在玄宗看来有三利:一、关中的安全得到巩固;二、盘活了河西走廊的战略宽松度;三、压制了吐蕃的向东扩张。
至于此战牺牲了唐军数万将士,虽然王忠嗣认为不值,但玄宗认为值得的。而杜甫写这组诗,也是在认可王忠嗣的基础上,发起的对玄宗穷兵黩武的批判。
从杜甫的诗意来说,他认为即使取得了石堡城之战的胜利,只也是战术性的胜利,根本不足以影响到唐朝的战略安危。杜甫写道:“射人先射马”,意思是只要围城打援,断了城中军队的马草,这座城迟早会破,可惜玄宗操之过急。
图-吐蕃核心区域
杜甫的意思,围住石堡城就可以了,主要是消灭石堡城周边的吐蕃主力部队,不要执意于一城一地之得失。最后唐军虽然拿下石堡城,代价却是数万士兵的生命,无力再对吐蕃发起战略性进攻。
唐朝是大帝国,东北、正北、西域、云南、中南半岛方向都需要重兵,玄宗只算小账、不算大账,导致恶果,几年后就是安史之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