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敬宣怪裕久不返,引兵寻之,见裕独驱数千人,咸共叹息。——《资治通鉴》·晋纪三十三
人数的差异远比个体的差异更具决定性,在性命相搏的战争中,单兵素质也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重要。
可是在英雄传奇遍地的开国皇帝记载中,普通人的智力都和傻子没什么区别,力量也和瘾君子不相上下。
关于刘裕这种英勇无敌的行为,其实换一个说法,大家应该就能更好地理解:刘裕身处一个优秀的团队中(北府兵),在一次战斗中,刘裕率军击溃了几千敌军。这几千敌军溃退之后,刘裕率军追赶。
御用文人在记载这段历史的时候,用美图秀秀或者PS,把刘裕身后的军队擦掉,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一个如同天神下凡般的刘裕。
然而,御用文人对刘裕的神话还远不止于此。
刘裕第一次在史书中大放光彩的时候,已经三十六岁了。
这一年,“水仙”孙恩聚众造反,刘牢之奉命平反。刘裕作为刘牢之麾下的参军,立了不小的功劳,并最终成为了北府兵的一名中级将领。
三十六岁之前,刘裕在做什么呢?史书把刘裕的早年生活写得含含糊糊,但大人物一看到含含糊糊的刘裕,立刻就兴奋得两眼放光。
初,刘裕为布衣,众未之识也,惟谧独奇贵之,尝谓裕曰:“卿当为一代英雄。”——《晋书》·卷六十五·列传第三十五
事实上,三十六岁之前的刘裕,并没有做过什么露脸的大事。他和其他普通人一样,安安分分地长大,然后在现实中摸爬滚打,想方设法地上位。
从三十六岁到四十一岁这五年,刘裕又做了什么呢?其实也没做什么,还是在现实中摸爬滚打,想方设法地上位。
单看刘裕四十一岁之前的履历,我们可以说刘裕有一定的过人之处,所以才能在毫无家庭背景的前提下,成为名副其实的将军。
可问题在于:刘裕最终成佛作祖了,这份履历放在普通人身上自然是很了不起,可放在刘裕身上,多少会显得有些平凡。
在这种背景下,御用文人开始了对刘裕履历的包装。
经过包装之后,人们看到刘裕三十六岁之前的履历时,总会有一种说不出的神秘感。就好像刘裕一出生就三十六岁了,然后开始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再看刘毅、孟昶、何无忌、诸葛长民和檀凭之等北府兵将领的早期记载,几乎都是一片空白,一看就知道是散佚或缺失。而刘裕的早期记载,却是柴米油盐酱醋茶齐备,充斥着一股装神弄鬼的味道。
基于这个历史事实,我们可以轻易地得出一个结论:刘裕的早期记载与北府兵其他将领都不一样,必然经过了艺术加工。
许多人根据刘裕在平定孙恩叛乱时的表现,认为刘裕在北府兵里,一定是最为特殊的一个。因为在这次战争结束之后,刘裕几乎可以算是连升三级,顺利地脱颖而出。
这种说法,对也不对。
平定孙恩叛乱是整个北府兵的胜利,而不是刘裕的个人胜利。如果北府兵也是一个讲求出身、门第、关系和血统的团队,买官卖官屡禁不绝。那么以刘裕的出身,就算他再有才能,也不可能脱颖而出。
只要是优秀的团队,就一定不会缺乏优秀的人才,因为毫无家庭背景的优秀人才(比如刘裕等人)不会被埋没。有了这种积极的正面影响,团队中的成员自然会积极提高和表现自己的才能。在这种背景下,优秀人才怎么会缺乏呢?
大家在为刘裕歌功颂德的时候,千万别忘记刘裕的出身:他是寒人。如果没有北府兵这样一个优秀团队,刘裕在东晋那样一个以豪门士族为主导的社会里,恐怕永远也无法出人头地。
以刘裕的出身,可以在平定孙恩叛乱的过程中不断升职,这固然证明了刘裕的优秀,但更能证明以刘牢之为代表北府兵是一个优秀的团队。
只不过因为刘裕后来成佛作祖了,所以后世在写到这段历史的时候,总在不经意间把刘裕当成了这一时期的绝对主角。似乎没有刘裕,孙恩叛乱就无法平定,这种说法未免也太可笑了。
应该说:刘牢之是刘裕生命中的第一个贵人。如果没有刘牢之,别人就一定会赏识刘裕,给他领兵出征的机会吗?未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