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明末著名的反清名将,他不幸惨死在朱由检的手下。但很少人知道他的墓在北京,更不为人所知的是,有一家人从袁崇焕去世到今天,一直守护着他的墓整整390年。
1630年的一天,一个黑衣人小心翼翼地来到西四甘石桥下牌楼的空地上,那里有一根柱子,上面系着一具骷髅。他把骷髅装进麻袋,东拐西转,走进了一个院子里。那黑衣人姓佘,他所背的那具骷髅,是一位叫袁崇焕的名将。
惨死后被当成“人血馒头”
明朝末期,满清王朝正处于鼎盛时期。袁崇焕,广东东莞人,曾领导辽东,多次赢过满清王朝。皇太极见自己部队无法取胜,便运用反间计,让朱由检相信他与清朝串通谋反。于是,他就被赐死了。
明朝文人张岱在他的书中记载了这段黑暗的记录。他被绑在西市,一块块肉被割下来,京城的百姓和刽子手都想取他性命,刽子手乱扑,群众甚至花钱来抢他的肉。开腔肚腹,群众就来抢夺他的肠胃,有的人还用烧酒伴着吃,血就从牙齿和腮颊流出来,边吃边不停地骂他。最后只剩下一具骷髅。”
那些不了解真相的被煽动的群众,他们对袁崇焕的深仇大恨,就像对野兽的深仇大恨一样,令人胆战心惊。几百年来,这种痛恨的情感,从未停止在书中。
昨天他还是一个伟大的大将军,今天他就变成了一个可恶的民族败类。大多数人群众也不去调查他转变的原因,也无法知道更多的信息,他们只知道他们的仇恨有一个合法和合理的发泄渠道。他究竟死得冤不冤,他到底是忠臣还是叛将,这在历史上是有争议的,在这里不过多讨论。
偷埋尸骨,佘家立遗训守墓
为他收尸的黑衣人姓佘,曾担任过他的手下,来自广东顺德容桂马岗。他知道袁崇桓的为人,很欣赏他的崇高理想,对袁崇桓的惨死很生气,所以他冒着风险,偷走了他的尸骨,埋在自己的后院。之后,他隐姓埋名,为袁崇焕守墓。
黑衣人死后,给后人留下了三个遗训:一、他死后陪葬在袁将军身边,和袁将军永远相伴;二、袁将军是为国而死,没有子孙后代,佘家人一定要世代相传为袁将军守墓;三、佘家后代不允许当官,但必须读书,读书可以知道历史,可以知道礼数。
从那时起,佘家后代世世代代住在这个院子里,为他守墓。因为佘家是广东人,所以凡是在北京的广东人都死了以后就埋在这里,之后后院就被开辟为广东义园。附近乡亲们都知道佘家是守墓的。
在袁崇焕去世150多年后的一天,乾隆读着《明史》,看到了他的事迹,不禁长叹。乾隆在奏章上看到过他的一句话:“洒一腔之血于朝廷,付七尺之躯于边塞”,乾隆看到这大为感动,在乾隆看来,他是忠于他的君王的。为了感谢他的忠心,乾隆下诏查清他是否有子孙后代。如果有就封官给他们。
巡抚想尽办法寻找,但始终找不到他的直系后裔。由于他是从广西梧州派来的,又命广西巡抚去寻找,结果只找到了他的“五世嗣孙”。于是,乾隆给他封了一个小官。
道光年间,在北京东南的广东义园里立了一座墓碑,上面刻着:明袁大将军之墓,墓碑上的碑文是湖南巡抚亲笔刻的。佘家为他守墓的事迹,才逐渐为人所知。
牢记遗训,佘家世世代代守墓
虽然他获得了朝廷的平反,但佘家后人仍牢记先人的教诲,没有出来做官,而是一心一意守护袁墓。每年清明等节日,佘家人都会祭拜他。在墓前摆放上点心、水果、茶和酒,直到下午5点才撤供。
这一守,就是三百多年,十几代人。在此期间,北京曾几次遭劫难,三百多年的战乱纷争,起起落落,关于佘家如何守护坟墓的细节和故事已经失传。但是,近几十年来,佘家人为保护袁墓四处奔走,可见这一家人为这个承诺付出了多少艰辛。
1952年,北京改造,袁墓曾准备迁移。同年5月14日,他们写信给伟人,请求保护袁墓。没多久,伟人回应说,明末爱国领袖袁崇焕的事已呈报市长,如无大碍,应该予以保存。就这样,袁墓得以保存下来。
守袁墓390年,最后一个守墓人走了
1966年,袁墓被刨,墓碑也倒塌了,在墓中并没有发现传说中用黄金制成的他头颅。墓也倒了。再加上房子也变了样,崇文区建学校时,征用了佘家的住宅,佘家后代为了守墓没有搬走,只能蜗居在那里。
1970年,佘幼芝堂哥家搬走了,守墓的责任落到了佘幼芝的身上。她的丈夫十分不高兴。因为搬家的问题,他们吵了几十年,甚至离婚了,开出了分居清单。但是,佘幼芝想到了自己的祖先,为了袁将军,她觉得自己不能不管。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佘幼芝就一直奔走于保护袁墓。在她的努力下,袁墓于1984年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地。2002年,袁墓正式对外开放,但由于保护地不可以使用明火,所以,她只能搬离了她们居住了近400年的院子。
2020年8月,袁墓第17代守墓人佘幼芝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从1630年到至今,佘氏家族守袁墓整整390年。可是问题来了,佘幼芝走了,袁墓谁来守护?
后来,她的堂兄一家明确表示,在袁崇焕的忌日、清明节和重大活动的时候都会去祭扫,但他们不再通过守墓继承。佘幼芝的女儿在几年前就告诉母亲,她做不到像母亲那样去对待袁崇焕将军。其实,佘幼芝的儿子已经永远守在了袁崇焕身边,佘家人信守了他们的承诺,也留下了一个永载史册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