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是我国历史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圣人。然而,王阳明所生的时代,已经不是那种诸子百家蓬勃发展的时期,社会的主流思想已经非常固化。因此,王阳明的成圣之路非常艰辛,途中甚至几次差点为此丧掉性命。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则王阳明成圣路上的故事。
▲王阳明画像
正如我上篇文章所介绍的那样,王阳明根据父亲的安排,在十七岁的时候娶了妻子诸氏,并且在岳飞的帮助下,在江西做了一年多的官。这期间,他集中精力练习书法,终于形成了自己方正清劲、自由散逸特点。但他所追求的不是书法上的造诣,而是圣人之道。
于是,在十八岁的时候,王阳明辞别岳父,带着妻子诸氏返回家乡余姚。途中,在他经过江西上饶时,王阳明拜访了当时的大儒娄谅。这个娄谅是当时的权威人士,而且非常大胆的喊出了“大家所说的举子学,并非是身心的学问”。所谓“举子学”也就是为科举而学,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所说的应试教育,而娄谅追求的是纯粹的学问,不掺杂功利色彩的学问。
娄谅不仅身负大才,而且待人接物很是随和。当他得知了王阳明夫妇的来意后,非常热情的接待了王阳明了,竭尽所能的回答了王阳明的疑惑。当王阳明问道如何入圣时,娄谅说了一句“圣人必可学而至”。而至于该如何学,儒家经典已经有非常明确的方法,那就是“格物致知”。意思就是,任何事物都有自身规律,只有充分的“格物”才能理解其中的规律,提升自己的境界。
应该说,“格物致知”的观点并非娄谅所创,但从娄谅嘴里说出来那就大不一样了。毕竟对年仅十八岁的王阳明来讲,这还是第一次听当面聆听一个大儒教他如何成圣。于是,回到家中的王阳明迫不及待就要实践这条入圣之道。由于王阳明的祖父喜欢竹子,因此王府家中到处种满了竹子,所以王阳明的入圣之路就从“格竹子”开始了。
为了能够发现竹子中所蕴含的规律,王阳明几乎不吃不喝的看着竹子。然而,不管王阳明怎么努力,就是看不出任何名堂,第一天如此,第二天如此,一直到第七天还是如此。然后,这场“格竹”就停止了,因为王阳明病倒了。
王阳明的出生虽然充满了神话色彩,但现实是他身体非常弱。这么没日没夜的对着竹子枯坐七天,他的被累垮了。事实上,据说他在格竹开始前,曾经找了一个好朋友和他一起,但是那位朋友到了第三天就坚持不住了,宣布退出。以王阳明的身体状态,能够坚持到第七天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
就这样,王阳明“格物”入圣的首次实践以失败而告终了。对一般人来说,一次失败了可能会选择再进行第二次,甚至会有第三次,第四次,直到放弃为止。但是王阳明却特立独行,他想到的是可能朱理学说压根就存在缺陷,甚至可能是错的。
在那个年代,这个想法无疑是荒谬的,甚至是危险的,因为通过统治阶级官方认证的思想就是朱理学说,王阳明怀疑朱理学说,就是变相怀疑统治阶级。不过这在王阳明看来根本就不是事,他所追求的是圣人之道,哪里顾得上这些陈规陋习。
就这样,王阳明心中埋下了一个怀疑的种子,若干年后,这颗种子慢慢发芽长大,并最终演变为以“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思想为核心的心学,王阳明也因为在哲学领域的这些成就,实现了自己的入圣理想。所以,有时候敢于怀疑权威、挑战权威,也是一种宝贵的品质。
资料来源:《王阳明年谱》《王阳明传》
声明:文中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