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历史剧的巅峰之作,《大明王朝》和《雍正王朝》可谓不分伯仲、各领风骚,值得注意的是两部电视剧都对一个特殊的群体——“清流”进行了细致描述,表面上看,他们刚毅不屈、廉洁奉公,与奸臣贪墨吏不同戴天;但实际上,他们只为自己所处的阶层谋取地位、争夺利益。什么朝廷大局、什么国计民生,他们的生存原则只有一个:和我作对,就是奸臣,就要不顾一切打倒!
像这样的“清流”,《雍正王朝》中有一位极为典型的代表人物——李绂!
那么,在《大明王朝》中又有哪些“道貌岸然”的衣冠禽兽呢?
为了“改稻为桑”的顺利推行,严世蕃指示郑泌昌、何茂才“毁堤淹田”,时任“浙直总督”胡宗宪带着官兵来到决裂堰口,紧急进行抢险救灾。
只是,因为端午汛的凶猛,再加上事先毫无准备,决裂的堰口根本堵不住,谭纶建议分洪,“淹九个县,不如淹一个两个县,到时候赈灾的粮食也好筹备”。
就当时的情况而言,谭纶的建议无可厚非,只是正如胡宗宪所言,“对淳安建德的百姓,也不好交代”。来看谭纶给出的劝说理由:
“先尽人事!元敬准备让士兵们跳到决口里堵一次,能堵上,便九个县都让人去堵;死了人还堵不上对百姓也是一个交代。”
如此缜密的心思,不太可能出自一个带兵打仗的将军,谭纶才是给出如此“交代”的建议者。
死几个官兵,拿出官府的姿态,堵住百姓的嘴,这就是谭纶的整体规划,这就是“清流”最为直接的嘴脸。
浙江水灾被汇报给嘉靖皇帝以后,胡宗宪打算“引咎辞职”,但鉴于东南局势离不开胡宗宪,朝廷最终决定免去胡宗宪“浙江巡抚”之职,但保留其“浙直总督”的职位;决定赈济灾民的同时,继续推行“改稻为桑”。
可就在胡宗宪请求户部调粮赈济灾民的时候,裕王、谭纶和张居正有过一段对话。
裕王问道:
“胡宗宪请求朝廷,给浙江拨粮赈灾,总该答应他吧?”
张居正摇头回应后,给出了这样的看法:
“他们就是想让浙直那些丝绸大户,就地拿粮食把受灾百姓的田都兼并了去,还美其名曰:以改兼赈,两难自解。”
裕王则如此说道:
“你们呢?总得说话吧?”
张居正又是一阵沉默,没有回应。很明显,这次内阁会议上,“清流”并没有站出来说话。
胡宗宪请求朝廷调粮,内阁没答应,到底是谁的责任?
调粮赈灾,属户部管辖,而户部又在“清流党”的控制下,说白了,就是徐阶、高拱、张居正没有答应。
“严党”给出“以改兼赈,两难自解”的赈灾办法,内阁予以通过,又是谁的责任?
就当时的“内阁”而言,严嵩虽然是当家人,但占据人数优势的“清流”如果据理力争,最起码能让这个办法暂时搁置。可张居正等人却并未说话,甚至给予了默许态度。
人前一套、人后一套;遇事不明言,事后博清名,这就是“清流”。
只是,对于自己在内阁会议上的表现,对于户部不愿给胡宗宪调粮赈灾的做法,张居正等人还有着自己的理由,那就是希望“浙江干脆就乱起来”。
为此,张居正开始为裕王陈述他们这样做的理由:
“王爷本该知道,这一次他们想在浙江改稻为桑,其实是为了补亏空才想出的法子。但这么大的事,连胡宗宪都知道一年之内绝不可施行,可他们等不得,底下人又认准了这是一个发财的好机会,所以才干出了毁堤淹田这般伤天害理的事。反正是剜的老百姓的肉,其实也是剜我大明朝的肉,来补他们的疮。这么明白的事,朝廷上下竟然视若无睹!”
就冲这段话,你能说张居正不是憎恶分明、忧国忧民的正人君子?
但请注意张居正的这句话——“这么明白的事,朝廷上下竟然视若无睹”,别人明白不明白,我们不清楚;但能对“严党”计划分析得如此透彻,张居正和徐阶、高拱这等“清流党”的代表人物是肯定明白。
可既然如此明白,“清流”们为何也同样视若无睹,不站出来明确反对呢?甚至,在制定这项政策的“御前会议”上,徐阶、高拱、张居正甚至连句质疑的话都没说。
那个时候,“清流”们的忧国忧民、嫉恶如仇到哪里去了?
那个时候,“清流”们靠嘴吃饭的本事,为何就不管用了?
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担心会得罪了嘉靖皇帝!
同样都是“视若无睹”,张居正就能站在道德的至高点,光明正大的指责别人,这就是“清流”!
接着,张居正提到了胡宗宪:
“好不容易出了个胡宗宪,苦心孤诣的出来说话,这也是为了他们好,可他们却视若仇雠。连一个胡宗宪都容不下,可见他们的气数要尽了。”
“严党”,为什么连一个胡宗宪都容不下?
胡宗宪早就给出过原因说明:
“当初你谭纶不来,我还可以向严阁老进言,也可以向皇上上奏疏说明事由,我可以慢慢做,比方把今年就要将一半的稻田改种桑苗的方案,分成三年做完。事缓则圆,大势尚有转圜的余地。因为你来了,从上到下都把我胡宗宪看成是党争之人,你们想让我做的事,我还能做下去吗?”
谭纶前往浙江,硬是让“不愿党争、只想做事”的胡宗宪陷入了两难,甚至直接影响了胡宗宪延缓“改稻为桑”的整体计划。
“严党”,容不下一个胡宗宪,就是气数要尽了;“清流”,明知胡宗宪在大事上从不糊涂,为何还要派人拉拢之?为何也不放过一个肯定会为民做主的胡宗宪呢?
到底是谁“容不下一个胡宗宪”,一目了然!
更重要的是,胡宗宪还有这样一句话:
“年初朝廷议这个国策的时候,他们要是真想阻,就不该让这个国策落到浙江。现在落得我说的话,上面不会听了;我想在浙江做的事,上面也不会让我做了。”
“严党”会毁堤淹田,但“清流”却会釜底抽薪,直接让胡宗宪丢掉了“浙江巡抚”的职务,让胡宗宪再也不能名正言顺的延缓甚至阻止改稻为桑。
浙江百姓的苦,到底是谁害的,更是一目了然!
好了,正如胡宗宪对谭纶所言,“无论是想劝我,还是想帮我,都只有一个后果,那就是把大局搅砸了”。将浙江大局彻底搞砸以后,“清流”们又给出了这样的大规划:
“长痛不如短痛,这次干脆就让浙江乱了,就当我大明朝身上烂了一块肉,这块肉一烂,严党这个脓疮就到了该挤的时候了。”
严世蕃下令毁堤淹田,谭纶给出的是评价是“翻遍史书、亘古未有”;现在,张居正拒绝调粮赈灾,干脆让浙江乱了,谭纶却给出了“大谋略”的评价。
记住了,大明朝的“清流”才是开创“双标”的祖师爷!
如此清流,裕王妃曾给出这样的评价:
“胡宗宪尚且知道爱护自己任地的百姓,王爷还有你们,难道连个胡宗宪也不如吗?大明朝不是他们严家的大明朝,更不是他们底下那些贪官豪强的大明朝,他们可以鱼肉百姓,王爷还有你们这些忠臣,你们不能视若无睹!”
如果大明朝的“清流”们,真能像胡宗宪一样;就算大明朝的“清流”们,能有裕王妃一个女人的见识和格局,崇祯皇帝也就不会吊死在煤山了!
对于这样的清流,胡宗宪有过一次较为客气的评价:“他们也不过高谈阔论,书生而已”;对于这样的清流,田文镜也曾有过一次评价:“呸,伪君子”。
(本文仅基于《大明王朝1566》具体演绎情节和人设解析,并不以历史史实为依据,个人观点,欢迎提出批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