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咬金
在瓦岗寨建军初期,反隋义军遇到的对手都是当地武装力量。这些武装并不强大,主要是按照规矩执行朝廷的防守当地的命令,也对瓦岗寨没有什么负面的影响。比如金堤关的守将华公义,原来瓦岗寨的寨主马三保兄弟,他们都只是很普通的将领,战斗力都在反隋义军之下。其中最强的华公义也就和秦琼相仿,最后死在撒手锏下。而瓦岗寨的原寨主马三保更是不堪,三兄弟没一个能抗程咬金一斧子的,可谓是弱鸡到极点。只有当秦琼逃出关中并于反隋义军合力过后,隋朝方面才开始重视这支反抗力量。
有意思的是,第一次组织军队攻打瓦岗寨的不是中枢的权臣宇文化及,而是藩王之首杨林。书中给出了一个理由是由于秦琼是杨林的十三太保,所以杨林主动征讨瓦岗寨。这个理由貌似说得过去,可具体执行就有些不好说了。当时还是济南节度使的唐璧带兵征讨瓦岗寨,是由于义军的造反起于他管辖的地域,他必须需要给朝廷一个交代。然而临潼关尚师徒和虹霓关新文礼都带着兵来就比较不正常了,毕竟他们不是杨林麾下的部队啊。就连比他们距离瓦岗寨更近的潼关总兵魏文通都没动,他们两个凭什么动?
杨林
按照隋朝的军事制度,关中各关卡的将领指挥权归属于朝廷的军队,而地方的军队归当地节度使指挥。按照这个制度杨林、唐璧、罗艺这些军队属于地方军,没有命令只能在当地活动,擅自出圈就会被以造反论处。而天下各关卡的军队是府兵由十二卫大将军统领,轮流守御各个关卡。一旦有地方需要征讨,由朝廷派十二卫大将军挂帅,并调遣相应的军队组成大军征讨。这一点在韩擒虎领六十万大军征讨南阳关的伍云召就是很好的例子。然而杨林虽然是藩王之首,却不是十二卫大将军之一,调动府兵征讨瓦岗寨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按照正常的流程,这个事情应该通过宇文化及上报给隋炀帝,由隋炀帝下诏任命军队主帅,然后出兵攻打瓦岗寨。可这个过程全没有,杨林一个人擅自就把尚师徒和新文礼调到了攻打瓦岗寨的前线。这个时候文中只提了一句关于宇文化及的事情,他当时正忙着跟越国公杨素两个争权夺利呢。我们可以推测此时宇文化及也顾不上派兵征讨瓦岗寨的事情,他首先的想法需要把对他威胁最大的越国公杨素搞定,才有精力来处理其它。由此可见,宇文化及的处事风格肯定是从政治和权力层面出发的,而极少兼顾到国家和百姓。
尚师徒
因此在征讨瓦岗寨的初期,宇文化及任由杨林随便发挥,甚至让他调走各路大军辅助也没有反对。然而杨林毕竟不是真经的十二卫将军,对于府兵的调动和约束是有限的。这也就是徐茂公几句话就能把尚师徒和新文礼劝回驻地的原因,本质上还是杨林名不正言不顺。杨林调兵是靠着自己藩王之首,隋炀帝叔祖的身份,而不是朝廷下达的旨意。对于尚师徒和新文礼来讲是可以不执行的,有理由拒绝的。他们而为初期参加合围瓦岗寨只是为了贪图其中的功勋而已,但是以杨林的刻薄性格,一旦事情有变肯定成背锅的主力,这就很不划算了。
一方面没有朝廷通过宇文化及下达的诏令,另一方面杨林不像韩擒虎那么好说话,而且是喜欢让部下背锅的作风。当徐茂公把这两点给尚师徒和新文礼挑明以后,这二位明哲保身的撤退也就是情理之中了。同样的道理,义军的造反起于山东济南府,从根本上来讲济南节度使唐璧是第一罪魁祸首,这个锅怎么也甩不掉的。唐璧跟杨林见面的第一次杨林就把大帽子给盖了下来,虽然他不敢动唐璧,再加上唐璧据理力争,可不论征讨瓦岗寨是否成功,他都是要被处罚的。正是基于这样的利益考量,秦琼也说服唐璧回军造反,自立为济南王。
魏文通
由于合围瓦岗寨的各路军队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第一次的包围圈很快就瓦解了。剩下的杨林虽然还在坚持,可瓦岗军方面请出了他的克星罗成,再几面同时进攻破了一字长蛇阵,杨林大败退到百里外收拾残军。这个时候杨林也反应过来了,他再不找机会脱身,又没有了三路背锅侠垫底,的彻底输完自己就麻烦了。于是杨林找了一个海外刘留王起兵的事情撂挑子了,让潼关总兵魏文通去背锅。本来在秦琼逃走这个事情上杨林就像要魏文通背锅,但是由于证据不足而没有得逞,这次魏文通却跑不掉了。
宇文化及
最后宇文化及再次施行借刀杀人计划,这次他的目标对准了山马关总兵裴仁基一家。裴仁基虽然不是中枢的权臣,可是他的三儿子裴元庆却是对宇文成都具有极强威胁的勇将。宇文化及这次是要找机会除掉裴仁基一家,以消弭潜在的竞争对手。可惜的是他小看了裴元庆,也小看了瓦岗寨,最后裴家全家带着山马关二十万军队投降了瓦岗寨,使得瓦岗寨总兵力达到六十万。至此瓦岗寨在中原站稳了脚跟,隋朝不得不采取别的办法。与此同时,小说中围绕瓦岗寨反隋义军的第一段高潮的情节也告一段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