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被亲儿子逼得退位,李渊想出一损招报复李世民,让李世民头疼不已

被亲儿子逼得退位,李渊想出一损招报复李世民,让李世民头疼不已

皇权富贵迷人眼。古代的皇室中,亲情少得可怜,尤其是乱世中更甚。

世上万千感情,来回颠覆,左右摇摆。唯有子女与父母之爱,跨越人之本能,横穿光阴岁月,坚固可信。可纵观历史,也有例外。

情感若不掺杂其他,都值得被歌颂。可一旦有了其他的执念,情感便成为了随时可以牺牲的筹码,任何感情都是如此,人之本性也难逃脱。

初唐李氏是人中龙凤,可若没有震惊古今的“玄武门之变”,这史书之上,又会被撰写怎样的篇章?

隋失民心,李世民出头

公元618年,从太原晋阳而来的一支军队打败了当时的中原正统——隋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黄金盛世——唐朝。

这一次朝代更迭的起因,要从隋末皇帝杨广说起。

各地民众不想再忍受暴戾朝廷,意图伺机而动。各方群雄也不想再继续如履薄冰,开始筹谋备战。这其中就包括时任太原留守的李渊一脉。

李渊与杨广是表兄弟,两人的母亲是亲姊妹。所以,刚开始李渊在反隋这件事上犹豫不决,而之后事态的发展离不开其子李世民的推动。

李渊在太原时,他的二儿子李世民就跟在身边。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李世民对唐朝的发展乃至中国历史的轨迹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司马光更是称其为“文武之才,高出前古。”

可起义之初的李世民也只有十八岁,这些上下打点、左右疏通所需的钱财和助力,若没有李渊的默许,也不会如此容易。

李世民

所以不难看出,李渊是明处无心,暗处有意的。至于他为何不表现出来,原因很多。有的说是因为李渊七岁失怙,极为珍惜亲情;也有的说是因为家眷远在河东老家,受隋监视。

这其中的种种可能只有李渊本人才能说清楚。但我们知道的是,李渊在明确反隋后,第一时间将其河东老家的亲眷叫到了太原,而领队的就是长子李建成。

李渊在任期间,李建成就如家长一样帮父亲操持着这一大家子的生活,其领导力不在李世民之下。

这次起义,李建成与李世民的许多见解也极为相似,带兵征战更是不相上下。所以可能在这个时候,两个人之间就已经注定要成为对立方了吧。

李建成

就是在这样的攻势下,李氏的人马从太原一路打到长安,攻城略地,气焰极盛。从举兵谋反到大业初成,时间不过一年。

隋朝的辉煌在第三十七年的时候戛然而止,成为历史车轮之下倾轧而过的沟槽。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李渊被推到了九五至尊之位,国号为唐,定居长安。此时的唐朝还没有迎来那个威震四海的盛世,但画卷既已铺好,这皇权之下的风云诡谲即将上演……

弑兄夺权

唐朝初期,可谓是内忧外患,虽灭隋成功,但各方势力还在四周游蹿,天下局势还处于动荡之中,为稳固江山,降服四方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一人选,正是李世民。

他勇猛果敢,追随的武将众多,可以说是唐朝最会带兵打仗的人了。

李世民

从现实的角度出发,李世民军功最盛,也应最得父亲青睐。这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非他莫属了。

可无论是军功还是喜爱,都比不了等级森严的传统礼制:嫡长子才能得太子之位。可惜,李世民排行老二,被封秦王,与太子之位失之交臂。

少年儿郎,怎会心甘的屈居人后?更何况是年轻气盛就戎马天下的李世民。太子与秦王的斗争愈演愈烈,最后血洒宫墙。

史书记载,在杨文干事件中,李渊曾许诺李世民平叛杨文干后会将太子之位给他。但现实却凉了李世民的心,胜利归来的李世民不仅一无所得,甚至赔了府中一个幕僚。

李渊

这让李世民发觉:身为皇帝,竟可以出尔反尔。同时,也更加增长了李世民想要这至尊之位的欲望。

杨文干事件可以说是玄武门之变的导火索,但将兄弟仇恨拉到最大程度的,还是李渊的一次任命。

玄武门之变前几天,东宫宴请秦王李世民和齐王李元吉。

此时的李元吉刚被李渊任命出征讨伐突厥。按理说,征战的最好人选应该是身经百战的李世民,但李渊却任命了齐王。若不是对李世民失去了信任,李渊因何如此呢?

李元吉向父皇请命征调秦王的将帅随同出征,这一举动,不止削了李世民的兵权,还将跟随他的一众武将都打掉了。

在此之前,李建成与李元吉已将秦王府的文士挖得差不多了,他们又利用后宫嫔妃瓦解了不少李世民的势力。

这一次的任命,让李世民杀心渐起,但还处于犹豫不决。

而在玄武门之变的前一个晚上,发生了一件事,让这场宫变成为了板上钉钉。

李世民起事的前一晚,李渊急召李世民觐见,原因是天象观测:太白金星处秦分。这意味着皇帝的大权旁落,还落到了秦王府。李渊要听李世民解释。

李世民正需要一个机会,一个太子与齐王一起出现的机会。他利用了他的父亲。

第二天清晨,李渊急召太子与齐王,也正是这次召见,让二人双双丧命。

原是再平常不过的一个清晨,城门之下的血气却勾舔着人心。李世民带九人射杀太子,四弟李元吉也身死其中。

这一切来得太过突然,等众人反应过来时,早已变了天。若李渊能预知后事,想必,就不会让长子李建成来做这大唐的太子了。

前人茫然,是因身在其中;后人了然,却悲史实残酷。

公元626年,震惊古今的玄武门之变,将本是一母同胞的三兄弟送上了不归路,也将一位花甲老人所有的心脉都带走了。

李世民最终为争帝位做出了选择,这个选择虽震惊朝野,却成为他青史留名的转折点。同时,这个选择也凉了为人父母的心。

手刃兄长,在李世民心中是何滋味我们不知道,但骑马征战多年的李世民竟在成功后翻身坠马,险些丧命。

李世民与大哥对抗多年,但却从未真刀真枪的以性命作为筹码。这次宫变虽策划许久,但也掩盖不住事成之后,李世民心底的内疚与紧张。

事实也如他所愿,玄武门之变后,李渊给了他太子之位,并在不久之后,退居幕后,做起了两耳不闻朝政的太上皇。

唐朝出过不少太上皇,可李渊却是身先士卒第一人。好在当朝皇帝并未有意为难,李渊的行为举止也大多无可指摘。

登临宝座的李世民确实有做君王的天赋,头脑与手腕兼备,勤勉与智慧两全。他所治理的天下,开创了名垂千古的贞观之治,成为后世帝王效仿学习的榜样。

眼前的成绩,容易让人忘记过往的不堪,就像光明的前景,容易掩盖曾经的阴霾。如今的史学家们大多也是理解支持李世民争权夺嫡的做法的。

可我们都知道:后世的眼光是站在历史宏观的角度来审察的,这样的视角是当时的人们所不具备的。

好在时间久了,玄武门之变渐渐变成宫闱内神秘的传说,不再被人提及。可被改变命运的亲历者们还都记得,这命定的漩涡,很难解脱。李渊算是一位吧。

玄武门之变对于世人来说,是惊世骇闻,但对于李渊这个父亲来说,却是锥心之痛。

李世民

李渊看得很明白:冰冷的九五之位怎能比得上家庭和睦?一场宫变,失去了三个最得意的儿子。这样的失子之痛,如何能够释怀?

选择退位,或许不是李渊的本愿,但此时的他好像也没有其他的出路了。现实总是出乎人的意料:让李渊没想到的是,太上皇的生活竟是如此的逍遥。

退位生活

早年间,因身份尊贵,又有皇族血脉,在朝担任要职,李渊做太原太守时,就养成了喜欢享受、散漫自得的性格。

又机缘巧合之下,被命运推到九五至尊之位,这才不得不像个上满发条的人偶,开始操心国事民生,无时不刻的劳心劳力。

这突然的卸任,倒促成了他回到原来的生活模式。甚至因身份变得尊贵,更得便利。

无责任压身,无政事烦心,李渊过上了随心所欲、无拘无束的退休生活。

虽已步入晚年,但李渊的心性却丝毫不减当年。有传言称,李世民为了削减冗员,从李渊的太极殿里裁掉的宫女就不计其数。

想来,当上太上皇的李渊,光侍奉起居者就多于旁人,那么妃嫔侍妾,自然也有不少是新纳进来的。

新纳进来的嫔妃侍妾,为李氏增添了不少人气。

从李渊子孙的年岁来看,在李世民登基后,还有好几个弟弟妹妹是刚刚出生。有记载的就有将近十个,无明确记载的就无从查证了。

有传言称,李渊最小的孩子比李世民的孙子都要小。

由此看来,李渊的子孙缘分甚是不浅。

已过耳顺的李渊对照顾新生儿这件事必然是有心无力的。可这些小娃娃可都是货真价实的皇子公主,这身份地位极为尊贵,一应用度绝不可草率马虎。

李渊

所以,照顾弟弟妹妹的重担,最终落到了李世民身上。新生儿的娇弱,我们可想而知,更不要说成长过程中那些劳心劳力的一应事务。

如今,这些新出生的弟弟妹妹,无论是饮食起居,还是日常教导养育,都要靠这个做皇帝的哥哥来处理安顿。

于是就出现了,李世民除了要忙于朝政,还要操心弟弟妹妹的这些生活琐事。

有人称这是李渊给李世民的报复,但换个角度来看,这也算是李渊为他留下的“甜蜜的负担”吧!

孩童时期的弟弟妹妹并无异心,这一时期还算给李世民省心。

李世民

但当这些孩子长到一定年龄,婚配事宜、官职任命都不是可以委托他人的小事。

官场之上,权利如根须,交错复杂。为了稳定自身权利,这些事情李世民必定是要亲自操办、处处上心。

据此,这些弟弟妹妹说是李渊留给李世民的“报复”,倒也不为过。

李渊退位后的生活,流传至今记载下来的已是不多,只有些在寝宫的活动宴饮有迹可循。有记载称,李世民在位时曾大破突厥。

这本是李渊的一块心病。在还做皇帝时,李渊就常常因突厥的侵袭而困苦不堪。但常年征战,又总是不敌突厥。

如今自己的儿子李世民终于了了他的心病,听闻这个消息的李渊当然非常高兴,为此还特意举办宴会,当中称赞儿子的功勋卓著。

即便曾心生芥蒂,被利欲逼上绝路,但时过境迁,永恒的还是血脉相连的情感,在浮华过尽时,还是心有挂念。

李世民也时常在人前怀念其父,称其受父亲的影响教导颇多,感念良久。

为此,《旧唐书》还有记载:“臣早蒙慈训,教以文道,爰从义旗,平定京邑。”“今上天垂禧,时和岁阜,被发左椎,并为臣妾,此岂智力,皆由上禀圣算。”

那些看似脆弱的,却也是最牢不可破的,感情就是如此。是执念之下的牺牲品,也是难以割舍的纽带。

公元635年,李渊传奇的一生就此谢幕。

历经三朝,辉煌时掌天下权,落寞时也是尊贵无双。当了九年的皇帝,又做了九年的太上皇,这一生的荣辱,回想起来还历历在目。

但已到弥留,往事如烟,悔恨无常都不再做数了。在这生死诀别之际,那九年前的血迹是否已经被抹去?

如今来看,李世民争权夺位,所图的不过是活着的希望。他有雄心壮志,这毋庸置疑,但若没有李建成先前的生死谋划,李世民还会走到兄弟相残的地步上来吗?

多少宏图伟业的外衣被剥下,露出来的只是求生的初心。

在成为帝王之前,他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权利之前,先是情感。李世民也一样,是其父之子、其兄之弟。

或许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他迈出去的这一步,不止是要割舍情感、得到生机,也是他登临至尊之位所要付出的代价。

都说帝王孤寡,权利加身,私欲摒弃,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惩罚?

人生一世,所求与所得,都是在两相进退之间获得平衡。旁人的评判,最终也抵不过自己切身的感受,事实如此,历史亦然。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李渊,报复,李世民,历史,唐朝,齐王,秦王,李建成,太子,太原,观点评论,李渊,李世民,齐王,李元吉,李建成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李渊,报复,李世民,历史,唐朝,齐王,秦王,李建成,太子,太原,观点评论,李渊,李世民,齐王,李元吉,李建成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李渊,报复,李世民,历史,唐朝,齐王,秦王,李建成,太子,太原,观点评论,李渊,李世民,齐王,李元吉,李建成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