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宗临终前,郑重其事地将太子李成美托付给了宰相李珏。不料,当大臣们灵前跪拜新君时,被惊得目瞪口呆,端坐在龙椅上的竟然不是李成美,而是唐文宗的弟弟、颍王李炎。
大臣们左顾右盼,全都一脸懵逼,而一旁的神策军中尉仇士良等人则面无表情。大殿里安静得可怕,禁军将士们的刀尖透着森冷的寒光,刺得所有人都心惊肉跳。
李珏长叹一声,不用说,肯定是这群阉货乱政,私自篡改了遗诏。谁叫人家手上有枪杆子呢?真玩不过啊,认命吧。于是李珏带头,众人跪倒在李炎(唐武宗)面前山呼万岁。
头虽然磕了,但李珏的脑子里依然有一个疑问:两天前仇士良曾经表态要用安王李溶取代李成美,怎么就突然又换成了颍王李炎了呢?
这个事件有点小烧脑,又离奇得让人瞠目结舌。
李成美是唐文宗的侄子,李溶和李炎都是唐文宗的弟弟。由于唐文宗唯一的儿子去世了,因此,唐文宗在李珏的建议下,册封李成美为太子。
开成五年正月初二,唐文宗病危,李珏请求让太子监国,以保证皇权平稳过渡。不料仇士良却很霸道地说:“李成美年幼,怎么能担当起国家大任,必须要换太子。”
李珏气得浑身哆嗦,你一个没把子的家伙也太嚣张了,皇帝既定的接班人岂是你说换就能换的?
中晚唐的宦官就这么牛气,弑杀唐敬宗、软禁唐文宗、改立唐武宗,简直就是太上皇。
没办法,军权掌握在人家手上,皇帝都被三百六十度全方位“保护”了,你让一群手无寸铁的文官能怎么办?难道空口白牙,说死这群胡子都扎不透的厚脸皮?
李珏虽据理力争,可惜他势单力孤,唐文宗连喘气都困难了,只能眼睁睁地当看客。就这样,李成美在冲刺阶段被叔叔李溶超越,失去了继承资格。
两天后的正月初四,唐文宗崩了,数千禁军在宦官的率领下直奔“十六王宅”,去迎接安王李溶进宫登基即位。
“十六王宅”跟“十王宅”、“百孙院”一样,是皇子、皇孙们集中居住的街坊,人口数量相当庞大。
传遗诏的太监咋咋呼呼地叫嚷“迎大者”进宫。
唐穆宗有五个儿子,老大唐敬宗李湛、老二唐文宗李昂、老三安王李溶、老四颍王李炎、老五漳王李凑。除了唐敬宗、唐文宗和已经去世的漳王李凑,仅剩老三李溶和老四李炎。
传旨的太监不认识哪个是李溶,仇士良教了他一个笨办法:岁数大的那个就是你要接的人,于是这伙计一进“十六王宅”就高喊“迎大者”。
你不得不佩服仇士良,人家工作手段就是灵活,对不同智商的人用不同的方法,简单,操作性强,准确率高,除非被驴吻过才会出差错。
果然,这位传旨的太监不负众望,他带回来一个“赝品”。
太抓狂了,怎么可能搞错呢?大小都分不清了?其实也不能全怪传旨的太监,而是有个“假小子”冲进来加了一段戏,把公的忽悠成母的了。
就在太监扯着尖细的嗓门叫到第四遍时,从颍王宅里冲出一个“假小子”,娇声嗲气地说:“颍王就是大者。”
“假小子”是个女人,穿着一身男人行头,举手投足之间确有几分男人的英武,若不注意看,还真的以为她是个小帅哥。
“假小子”其实是颍王李炎的宠妾,姓王,人称“王夫人”。唐穆宗在位期间,13岁的王夫人被选入宫中,被赐给李炎当侍妾。
王夫人身材修长,能歌善舞,又聪慧机智,性情活泼,有点鬼精灵,在那些低眉敛首的女人中间显得特立独行。
皇家子孙不缺女人,缺的是有特色的女人,王夫人像一朵奇葩,吸引得李炎神魂颠倒。
王夫人是小美女,李炎也绝对出类拔出,他身材魁梧,往哪儿一站,壮实得跟山大王似的,所以“十六王宅”的人都称他为“大王”。
王夫人对太监说:“颍王就是大王,不信你问问院子里人,无人不知。颍王跟你们家神策军中尉可是生死之交啊,你要是搞错了当心被灭族。”
小太监立刻被带进了沟里,按照王夫人的指引,特地询问了“十六王宅”的宦官,得到的答案很肯定:颍王确实是大王。
于是李炎昂首挺胸地被接走了,留下安王李溶呆立在那里。
李溶为何不争辩?理由很简单,人家说的“迎大者”,谁知道这个“大”是啥意思?谁知道迎进宫要干嘛?皇家子弟每天都生活在凶险中,多说一句话都可能掉脑袋,人家不问自己,哪里敢插话?
李溶不吭声,别人更不敢说话了,就这样,“假小子”一段强行植入的戏份改变了剧情。可问题是,“赝品”毕竟是赝品,仇士良识货,该如何收场呢?
当仇士良看到李炎时也吃了一惊:咋回事呢?怎么换人了呢?坏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可咋整。
人们都认为仇士良一手遮天,其实没那么简单,宦官集团并非铁板一块,也各怀鬼胎。仇士良是神策军左军中尉,还有右军中尉,还有枢密使,还是禁军六位大将军,这些人粘上胡子都是猴,精得很。
比如枢密使刘弘逸就和李珏立场一致,赞同拥立太子李成美。眼下这种情形仇士良并不陌生,一定是右军中尉鱼弘志等人背着他拥立了李炎。
仇士良的汗下来了,他只有两个选择,第一个选择是公开翻脸,说人接错了,换回李溶。这个方案风险太大,既然人家能接来李炎,自己还被蒙在鼓里,说明他们已经做好了万全之策。
接人是仇士良安排的,此刻再反悔,开玩笑!
第二个选择是默认,不说破,至少还能捞一个拥立之功,反正李炎总不能公开挑破,说自己是靠女人的阴谋上位的吧?
于是仇士良忍气吞声,默认了小太监的乌龙球。
其实仇士良猜错了,鱼弘志根本没有背着他干坏事。相反,鱼弘志跟他一个想法:仇士良你太阴了,竟然背着我换人,玩不过你,罢了,认了。
李珏这些文官既不知内情,也无力改变局面,只有磕头的份。
于是,三方势力居然都默认了这个乌龙,李炎被“假小子”神奇地推上了皇位。
这个故事在不同的史料里有不同的记载,欧阳修、宋祁的《新唐书》说的很含糊,用了一个羞答答的“妃阴为助画”,一笔带过,省略了细节。
《唐阙史》等史料,则将这段故事描绘得非常详尽,就差贴图证明了。
不过,司马光在编撰《资治通鉴》时,却对这段欧阳修表示了异议:“立嗣大事,岂容谬误?阙史难信,今不取。”
司马光虽然批评了欧阳修等人选材的不严谨,但也没有找到确凿的证据。那么,这段神奇的历史记载到底是真是假呢?
我个人认为极不靠谱,并且替司马光找出几个证据。
✔其一、时间线有漏洞,李炎并非在仓促之下即位。
改立太子发生在正月初二,唐文宗驾崩发生在正月初四,相差了两天时间。按照正常流程,新太子应该在于正月初二入住少阳院。
初三、初四两天,新太子要履行监国之职,去中书省与宰相见面,还要到紫宸殿探视唐文宗。
因此,新太子绝不是“空降”,突然出现在灵前即位,而是提前两天就已经确认了。
李炎可以骗过传诏的太监,怎么能在两天的时间内,骗过所有人?
✔其二、李溶已经是过去时,不可能被仇士良拥戴。
事实上,仇士良支持的就是唐武宗李炎,而不是安王李溶。而李溶的出局,早在一年前就已经尘埃落定了。
唐文宗唯一的儿子李永去世后,杨贤妃试图拥立李溶为太子,结果这个提案遭到了宰相李珏的强烈反对。唐文宗最终接受了李珏的提案,册立李成美为太子。
李溶从头至尾都没有获得仇士良的支持,李炎即位后,正是仇士良怂恿他杀了李溶和杨贤妃。
✔其三、遗诏不是口诏,李炎无法冒名顶替。
靠一句“迎大者”就确认储君,这玩笑开得有点大。这不是请人进宫喝茶吃早点,即位大事一定会有诏书,且一定措辞严谨,比如“皇某子某某”,绝不可能搞错了。
即便传诏入宫是口诏,遗诏一定是提前准备好的书面圣旨,二者不一致立刻露馅,谁有那个胆子干这种不可能成功的事?
临时改遗诏?扯淡,当时几方都在场,大家意见本来就不一致,怎么改?
✔其四、王夫人身份低贱,不可能有机会入局。
王夫人当时仅仅是颍王府的一名女婢,或者侍妾,连王妃都不是。这种身份,她哪有资格出现在如此重大的场合?
很显然,这个故事情节就是小说家的幻想。
在《旧唐书》中,这位王贤妃的记载很简单,就七个字:“武宗王贤妃,事阙。”而在《新唐书》中,故事则要丰富得多。除了“阴为助画”外,还有三段记载。
唐武宗即位后,帮他取得皇位的王夫人被册封为才人,死后由唐宣宗追封为“贤妃”。
唐武宗在位期间,独宠王夫人。这个女人也很会玩,她发挥古怪精灵的特色,总喜欢穿唐武宗的武装,继续当“假小子”。唐武宗每次外出都要带着她,人们远远望去:哇,两个皇帝,不知道哪个是真哪个是假。
唐武宗曾经想册立王夫人为皇后,却被宰相李德裕阻止了:“才人无子,而且出身低贱,恐怕天下人会议论。”
其实这段记载也不大可靠,既然唐武宗那么喜欢王夫人,为何不提高他的位份?做不了皇后可以做贵妃嘛,实在不行贤妃也行,为何到死她还仅是个“才人”?
会昌六年,唐武宗被丹药所害,王夫人忧心忡忡地对身边的人说:“陛下每天服用丹药,听信道士‘换骨长生’的鬼话,如今已经形容枯槁,我深为担忧。”
某一天,轮到王夫人侍奉唐武宗。唐武宗问道:“我快不行了,今天就算跟你辞别吧。”
王夫人安慰道:“陛下大福还没来,怎么说出这种不祥的话?”
唐武宗冷冷地说:“果如我所言,你将怎么办?”
在《唐语林》里,唐武宗的这句话更“阴森”:“我死之后,你用什么来回报我?”
王夫人愣了一下,明白了,她淡然一笑:“陛下万岁之后,妾当殉葬。”
唐武宗安心地躺好,不再说一句话。
回到自己的寝宫,王夫人将自己积攒的钱财全都分散给身边的宫人,然后沐浴净身。不久,唐武宗驾崩的消息传来,她默默地走进内屋,一根白绫结束了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