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宁殿)
青烟缭绕,幔帐轻纱。
精致的四足加盖的铜香炉,炉盖上按太极图镂着空。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烈的檀香味道,往日的临安宫福宁殿中总是传出阵阵清脆悠扬的铜磬声,然而此时人们听到的,只有阵阵呜咽。
这是嘉定十七年闰八月的丁酉日,南宋王朝的第四位皇帝宋宁宗赵扩晏驾了。
村上春树曾经说过,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那么,要聊赵扩的死,就要先聊赵扩的生。
赵扩的父亲,是南宋历史上著名的妻管严皇帝,宋光宗赵惇。
这个宋光宗赵惇害怕自己的媳妇怕到什么程度?怕到了长期被他媳妇收拾和施压,导致他引发了极为严重的精神疾病。
或者你可以这么理解,光宗赵惇被他媳妇整疯了。
皇帝疯疯癫癫,不能理政,大臣们不干了,他们干脆绕过光宗,拥立了光宗的儿子赵扩做了新君,赵惇就这么以一种半强迫的方式成为了太上皇。
拥立赵扩的,主要是俩大臣,一个叫韩侂胄,一个叫做赵汝愚。
韩赵之间,皇帝对韩侂胄则更为重用。
这个韩侂胄,是个铁杆主战派,他得到皇帝信任成了手掐把拿的权臣之后,立刻就开始怂恿宋宁宗北伐金朝。
韩侂胄这个人敢提出北伐,就说明他还是很勇敢的。
(韩侂胄)
不过,这位仁兄虽然勇敢,但却并不莽撞。
一来,宋金之间的关系,在当时来说比较紧张,宋宁新君登基,虽不年轻但仍气盛,他一直想要改善南宋的统治地位。
二来,当时的金朝属实是不太妙。
首先,当时的金朝皇帝完颜璟已经从执政的巅峰时代猛然滑落,变成了一个沉湎酒色的昏庸之辈,皇帝不好好工作,金人内讧频发,金朝北边又不安定,战事又相当频繁。
当年黑山白水中走出来的女真人连契丹铁骑都撵着打,但多年来的承平日久或许已经使得金人安于现状,逐渐麻木。
所谓趁你病来要你命,现在不收拾你,什么时候收拾你?
韩侂胄和宋宁宗一拍即合,立刻组织大军,发动了北伐。
南征实不易,北伐难上难。
这场名为开禧北伐的战争发生于公元1206年,而南宋上一次以失败告终的隆兴北伐,不过是四十二年之前的事情。
当年隆兴北伐的失败,有已经成为太上皇的赵构非要捣乱的原因,而此时太上皇赵惇早就在六年前病故,这么看起来,北伐似乎没有阻力了。
看起来没阻力,不代表真的就没阻力。
战场上打军事,战场下打经济,硬实的财政基础,是打胜仗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当时的南宋,国库里的钱还真不多。
国库没钱也就算了,还可以指望一下南宋将士们在战场上的亮眼发挥,但问题是,当时的北伐队伍里,可以用士心不足,将帅乏人来形容。
因为韩侂胄这个人,他是权臣,而且还是那种脾气不好,手段很硬的权臣,他得罪的人太多,这么多年没处下几个朋友来,所以他一组织北伐,根本就没有几个人愿意配合他。
可以说,当时北伐队伍,是一支既无后备又无战斗力的军队,打仗的时候又有不少将领变节,因此失败早晚是在情理之中。
只可惜,陆游满腔悲愤,辛弃疾壮志难酬,重演东京梦华,又成了一场空谈。
打不过,就只好坐下来谈。
可谈来谈去,金人就是一句话,停战可以,把韩侂胄给我们送过来。
结果,还在计划着怎么反败为胜的韩侂胄被宋宁宗的皇后杨氏联合大臣史弥远设计杀死,北伐算是彻底凉了。
(宋宁宗赵扩)
这个史弥远除掉了韩侂胄,顺坡而上,成为了南宋的又一号权臣。
韩侂胄就算当年上班的时候和同事的关系处的不好,因而多受诟病,但他毕竟是一个支持北伐的人,而这位后来居上的史弥远却是个妥妥的大奸臣,擅权祸国,压榨百姓,混蛋事儿干了一箩筐。
皇帝赵扩因为北伐事败,大受挫折,朝政也不怎么管了,国事也不太过问了,人到晚年,不知道他是价值观巨变了还是看破红尘了,开始研究上了炼丹修玄。
又或者说,此时的大宋帝王赵扩陷入了一场十分严重的精神危机之中,他无从解决,只能选择逃避。
史弥远一看皇帝有心炼丹修玄,那感情好啊,立刻就从民间召集了一批方士,为皇帝炼制了一百多颗丹药,一股脑儿的全都进献给了宋宁宗。
有了千钱想万钱,当了皇帝想成仙。
大臣给你进献丹药,咱先不说这丹药好不好吃,就算是好吃,你也应该悠着点造。
可咱们的宋宁宗同志偏不,史弥远前脚给了他一百粒丹药,后脚他就一口气全吃了,吃完之后不过三五天身体承受不住,很快就领了盒饭。
同烧帝王此夜香,一朝魂断不能望。
宋宁宗赵扩死,赵昀即位,也就是宋理宗。
理宗即位的时候,天下大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蒙古人崛起,他们西征南侵,西辽和花剌子模纷纷覆灭,金朝和西夏,连带着高丽也只能卑微求和。
有人可能会问了,别人都有事儿,怎么南宋这时候就没事儿呢?
其实,不是南宋没事儿,是因为西夏和金朝替南宋挡着呢。(当然它们未必是自愿的)
在地理因素上,西夏和金成了南宋的缓冲,也成了南宋最后的机会。
当时的情况是,西夏已经被灭,金朝则被蒙古人追着打,马上就要挺不住了。
金人一看大事不妙,立刻就开始给南宋发信息,表示蒙古人可狠呐,你南宋你得帮我,你不帮我,到时候我完了你肯定也没好果子吃。
那南宋是怎么选的呢?它选择的是联合蒙古,覆灭金朝。
这个理由很简单,因为靖康之耻不过百年,宋金是世仇,我们好几次北伐收拾你都无功而返,现在跳出来个蒙古帮我们报仇雪恨,我们怎么可能反过来帮你呢?
很多人说,南宋朝廷联蒙灭金的想法是错误的,无论是从前车之鉴和后事之局的角度来看,都是很有问题的。
当年金人做大,攻打辽朝,辽朝说你得帮帮我,结果你不帮,你联金灭辽,最后金人给你来了个靖康耻,把你北宋灭了,今天蒙古南下,金人求援,可不就是昨日重现么?
(蒙古崛起)
其实,本来的事实,还真不是这样。
宋朝对于联合蒙古人这件事儿,其实已经相当克制了。
宋金在蒙古人的进攻下唇亡齿寒,这么简单的道理,我们后人明白,难道南宋朝廷全是傻子?
所以真正的原因是,在蒙古进攻金朝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金朝对宋朝的态度并不是通力合作,而是还在分出兵力跑到南宋来打砸抢烧。
你这么搞,你根本你就没有合作的意图啊。
说白了,不是南宋没有意识到宋金联合的必要性,而是金朝没有意识到。
等到金朝意识到必须得和南宋抱团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本来南宋还想让金朝当个坦克拉一拉蒙古人的仇恨,结果你过来跟我组队的时候就剩下5滴血了,你让我联合,我怎么跟你联合啊?
结果,就在蒙军和宋军的夹击之下,金朝走向了灭亡。
金朝一灭,南宋朝廷相当开心,立刻出兵,打算收复东京开封,西京河南以及南京应天,因为当时联蒙灭金的时候,宋人和蒙古人就约定过,金朝一灭,这些地方(主要指河南)就都还给南宋。
当然,是口头约定。
不过无论是口头约定还是书面协定,都是没有用的。
宋人也知道蒙古人不可信,所以立刻就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响叮当之势出兵了。
然而,兴高采烈且急于求成的宋军在半路上遭到了蒙军的埋伏,宋军全线败退,铩羽而归。
东京汴梁那么近,又那么的遥远,是那样唾手可得,又是那样远在天边,这个结果,让素有雄心壮志的宋理宗有点接受不了。
忘了说,这个宋理宗,他还不是宋宁宗的儿子,而是前边那位权臣史弥远在民间扒拉出来的赵宋皇室,身份是北宋太祖赵匡胤的是十世孙。
(宋理宗赵昀)
帝王生涯前十年,他就如后世之万历皇帝一样生活在张居正的阴影下,但史弥远毕竟和张居正不能相比,所以这十年,基本上就是白费。
史弥远病死后,本来想着好好整一场的赵昀又遭到了蒙古人的迎头痛击。
四十年不见明月,宋理宗这算是白折腾了。
在平均寿命只有三十七岁左右的古代,宋理宗能干上四十年的皇帝,已经是很不容易了。
兵家有云,一寸长来一寸强,但漫长的帝王生涯却开始让宋理宗无限的萎靡下去。
史弥远死后理宗还搞过改革,但成效甚微,流于表面,最终也付了东流水,伴随着蒙古人全面侵宋的号角吹响,这位大宋帝王彻底的失去了所有的信心。
皇帝病危之时,曾经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招募名医入宫为他诊治,但有意思的是,皇榜贴出去之后,竟然没有一个人应征。
《黄帝内经》有云: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事到如今,也许纵是能活死人肉白骨的神医在世,也会发现,南宋的疾病已经早就不在肌理之间,而已深入骨髓心脏,恐怕回天乏术,无药可医了。
想来,这两位大宋帝王也曾少年过,也曾对帝国的命运有过无数次的期待和美好的想象,哪怕是时至今日,他们或许仍然火热,但此时的火热,也只不过是理想覆灭之时,尚未燃烧殆尽的余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