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如果用宋高宗赵构替换明思宗朱由检,能否形成南宋跟金国对峙时的局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先看一下朱由检和赵构两个人的特点,再分析一下明朝当时的国内外情况,包括有什么资源可以使用。
朱由检和赵构的个人特点朱由检,就是明思宗,崇祯皇帝。朱由检的特点是勤勉廉政,但生性多疑,刚愎自用,不善用人,还跟明太祖朱元璋一样噬杀。赵构,就是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的历史评价不高,但是我们既然要分析问题,那就要相对客观的讲。赵构有军事天分,还是怀柔、权谋高手,善于用人,平衡各派势力,看似昏庸懦弱,但朝局的走向都在其控制之中。
明朝当时的情况崇祯继位时,明朝虽然已经是疲敝不堪,但并不是完全不可拯救的情况。崇祯皇帝主政时间就有17年之久,还是可以做很多事情的。我们对南宋时期,赵构的作为都是了解的,对金国议和,以战促和。
赵构此时的大方针还是“攘外必先安内”。赵构对清,会施加适当的武力威慑和骚扰,但以和议为主。赵构也会对内镇压农民起义军,进行经济改革,恢复经济,稳定民生。
跟清军议和,稳定北方局势崇祯是死于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当时清军在做什么呢?他们还在关外呢,这说明阻挡清军入关,比起解决内政问题,其实是件相对容易的事情。明朝跟清军议和,还是有能力让清军对明朝称臣的,一年也就是损失点岁赐。清军当时比不了辽国和金国,最多也就是西夏的级别。崇祯时期,皇太极曾明确表达过称臣的意愿。甚至明朝损失的岁赐,也可以通过边境贸易赚回来。宋朝通过边境贸易,赚回来的,比给的岁赐多很多,边境军队的军饷都完全可以自给自足。比如当时的皮岛岛主毛文龙,小日子不是过的挺好。“议和”唯一损失的就是“荣誉”。赵构对于“荣誉”这个事情,不像朱由检那么强烈,作为一个最高领导人,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呀,怎么能轻易就舍命呢。
进行经济改革,安定民生
朱由检,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思路完全一片混乱,盲目减税后,又盲目的加饷。经济总量急剧下降,财政收入大幅度下降,还要支持边境的巨额军饷,导致恶性循环。宋朝历代皇帝对发展经济都是很有一套的,这个是经过历史证明的。赵构度过长江,定都临安时,经济也是非常困难的。但是赵构通过发展海上贸易,得到了持续稳定的收入。对内进行土地改革、经济改革,安置流民,适当减免赋税,很快就让南宋的经济恢复并发展起来。
平衡各派势力朱由检登基后,官员更换频繁,类似宰相职位的人就换了50多位。又大批杀害大臣,而且是忠臣、奸臣一起杀,多达20多位。甚至在亡国前的两三年时间内,朝廷有十分之一以上的大臣都被关在监狱里。崇祯这不是自己作死的节奏么。赵构相对朱由检,更加温和,懂的怀柔。赵构上台了不会直接逼死魏忠贤,而是会平衡阉党和东林党的实力,加强自己的统治力。赵构对于阻碍自己计划实施的人,是不会心慈手软的,所以,魏忠贤等人对他来说,并不可怕,他有能力稳定整个朝局。
守卫北方边境巡抚蓟辽的熊廷弼虽然在崇祯之前被冤杀,但是,赵构有孙承宗就足够了。孙承宗相比岳飞,更有大局观,更有政治觉悟,不会破坏议和大计,而是会以防守为主。孙承宗率袁崇焕、满桂、毛文龙、赵率教、孙元化、马世龙、祖大寿,还有后来的吴三桂等等一大批明朝将领守住北方,是很轻松的事情。赵构不会因为阉党的谗言,随便撤换孙承宗的,除非孙承宗破坏他谋划的大局。东林党做事,阉党监督,平衡好了是一套很好的机制呀。边境的守卫,还可以暗中支持蒙元遗部,还有跟清不合的女真各部,把水搅浑就可以了。清军就会跟明朝一样,被内乱缚住手脚。明朝,当时还有一个重要盟友,李氏朝鲜。崇祯时期,李氏朝鲜一直在跟清军作战,皇太极要称臣议和,也是想给自己争取时间,解决和朝鲜的冲突。明朝只需要暗中对朝鲜提供必要的支持就可以了。
平定国内战乱其实,朱由检的手下干将,要比赵构多呀。赵构自己有军事才能,加上明朝当时的将领,平定内乱不是难事。杨鹤、洪承畴、曹文诏、陈奇瑜、孙传庭、卢象升、杨嗣昌、郑崇俭等等一干人等,随便拉出来一个,去平灭起义军,都是小事一桩。赵构不会像崇祯一样,那么多疑,频繁的去更换平叛的主帅。这点,崇祯是自己把自己玩死了。赵构,镇压农民起义,绝不会让类似张献忠、李自成之流的,出现降而复叛,叛而复降的情况。赵构会怀柔,然后找个机会除去这些人,甚至让起义军去打起义军都有可能。按照赵构的经济才能,赵构也会妥善安置降兵流民,给与土地,安定民生,防止他们重新叛乱。这里还有个转折,如果赵构代替了崇祯,李自成就不会失业了,那就是自己人呀。
结论赵构替换朱由检,会大力恢复经济,对清议和,对内维稳。民生有了保障,很可能迎来一个明朝的中兴时期。明朝再续命半个世纪或者一个世纪以上,应该都不是什么大问题,这比南宋时期的境况要好很多,还是一个大一统的明朝呀。这时候,明朝命运的变数就非常大了。按照南宋皇帝的特点,虽然有过短暂的闭关锁国,但主流是加强对外交流,特别是海上贸易,那么工业革命很可能同步传入明朝,“君主立宪”就有很大可能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