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里杂存》中记载这样一个关于朱元璋的故事。有一次,朱元璋前往位于现南京市玄武区的孝陵附近进行微服私访,然而半途下起了倾盆大雨,朱元璋一行人只好在附近找了一户农家,在他家的屋檐下面避雨。
农夫对这群人感到十分好奇,又看到他们的穿着打扮并非一般人,便对他们悉心照料,还主动上前与他们进行交谈。
在交流过程中,朱元璋觉得这位农夫为人朴实善良,而且面对相对权高位重的人还显得沉着稳重,应当是个不错的人才,于是便询问他的姓氏。老农回答姓董名茂,朱元璋喜出望外,并赐给了他一个世袭的官职。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我们很多人都知悉,他的出身贫寒,小时候家里很穷,曾经为地主家放牛。直到至正四年,即1344年,他进入了黄觉寺,开始了云游四方的生活,见识慢慢开始增长,视野也逐渐开阔。
而他命运的转折点,则是在他的二十五岁,那一年,他参加了红巾军,反抗元朝。经过数年的努力奋战,他终于在1368年的正月与应天府称帝,并在同年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范围内的统治,后续又平定多地,最终统一全国。
我们平常从一些历史小品、文章、影视剧中了解到的朱元璋,往往被刻画成一个猜忌多疑、嗜杀成性的形象,很容易就联想到狱案频发、血流成河等血腥的场面,好像没有什么历史功绩可以说。
这显然不是真实的朱元璋,否则他又怎么能凭借他贫寒的出身,就能在元末的农民战争中脱颖而出,由弱变强,扫灭群雄,推翻元朝统治,创建明朝呢?
而他所开创的明朝又怎么能维持长达277年的统治,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仅次于唐朝的国祚绵长的朝代,还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等方面取得辉煌的成就?
朱元璋同以往朝代中的众多皇帝一样,都十分重视陵寝的建设。他对陵寝周边的环境要求很高,附近优越的环境使他产生了不如在周边设立一个范围,培育良马,未雨绸缪,为将来可能到来的战争作准备的想法。
然而新的难题又出现了,谁去喂养这些千里马呢?又有谁去管理这些专业的喂养人员呢?这对当时明朝人才短缺的状况而言,实在难以解决。
而当朱元璋在避雨时偶遇老农,在与他交流的过程中,听到他的当地民情的描述,朱元璋颇为满意,因为他的治理很明显起到了作用,是有效的。
当听说农夫姓董名茂后,朱元璋当下就说,你就来当我的“司马”吧。原来,这要归功于他的姓名,“董”字拆开来就是“草、千、里”,而“茂”就是茂盛的意思,这不就是一个相当好的寓意吗,朱元璋赐官的同时也是希望自己的马场能够被好好管理。
或许我们觉得朱元璋仅凭一个回到便赐官太过儿戏,实际上,从前面二人的交谈中,朱元璋已经对农夫有一定的判断,他的姓名不过是锦上添花。最终也证明,朱元璋并没有看走眼,被封世代为官的董氏一族不负所望,世世代代都为明朝尽忠尽职地效劳。
朱元璋一直效仿刘邦“豁达大度,知人善任”,称帝之前,他发现前来投奔的李善长、冯国用等人身为读书人,有文化,有见识,熟知历史经验教训,善于出谋划策,确实是有用之才,从此他开始注意网罗人才,为己所用。
后来,随着地盘的扩大,朱元璋更加重视对儒士的网罗,说道:“予思英贤,有如饥渴。”讲明只要诚心归附,一改过往不咎。在他的感召下,“一时韬光韵德之士幡然就道”,不少曾经仕元的儒士和多年隐居不仕的明贤,纷纷前来投奔。
传奇的一生,也并非完人
朱元璋的一生,经历了从牧童到和尚,从和尚到士兵,从士兵到普通将领,从普通将领到坐镇一方的军事统帅,直至他成为君临天下的一代帝王,这一系列世人看来根本不可能实现的角色转变在朱元璋身上变成了现实。
朱元璋能从社会最底层登上天子大位,多少是因为时代的造就,但时势造英雄,英雄也造时势。朱元璋的雄韬伟略影响了历史进程,也为后世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树立了楷模。
朱元璋没有显赫的家族背景,没有牢靠的政治根基,在中国的历代帝王中,没有哪位开国皇帝比他的出身更低微,比他的身世更凄惨。可他却凭着自己的智慧,白手起家,囊括四海,并吞八荒,开创了大明王朝二百七十余年基业。
朱元璋的成功,对于今天仍在苦苦探索的人来说,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即使你手中没有雄厚的资金,即使你口袋里没有烫金的文凭,你也同样可以成功。世界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只要像朱元璋那样敢于坚持,敢于进取,锲而不舍,你就能看到希望,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