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光美即赵廷美,他是宋太宗赵光义的弟弟,与宋太祖赵匡胤同为杜太后所生。杜太后在其临终时命令宰相赵普入内,记录其遗言。赵普将遗言记录好后锁于金匮之中,即为“金匮之盟”。史学家认为,古代帝王即位讲求“名正言顺”,“金匮之盟”多半是赵光义为了稳定政权所使用的“障眼法”。编辑搜图
赵匡胤暴毙后,赵光义即位,他多次为赵廷美加官进爵
公元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做了北宋的皇帝,为了怕犯了帝王的名讳,赵匡义、赵匡美改了名字,称赵光义和赵光美。
公元976年,赵匡胤在宫中暴毙,赵光义匆忙称帝,赵光美再一次改了名字,成了赵廷美。在赵光义称帝之后,赵廷美过了几年比较舒心的日子,赵光义多次为赵廷美加官进爵,而他的儿子和女儿按照皇帝子女一样对待,被称呼为皇女和皇子。
赵光美多次被赵光义亲信弹劾和告发,因此而被贬官,离开了开封
公元982年,赵光义的亲信告发了赵光美,说他骄横无礼,行为放肆,有“异谋”。赵光美因此而被贬官,离开了开封,到河南洛阳做官。而这时赵光义和“老对头”赵普联合起来,不仅搬出了杜太后的临终遗言,还借用赵普之手弹劾胞弟赵光美。
赵光义之所以这么做,并不是没有原因的。按照“金匮之盟”的约定可知,赵光义死后,应该把皇位传给赵廷美,这是赵光义不愿意看到的。因此他把赵普“搬”了出来,希望借他之手除掉赵光美。
杜太后临终遗言,由赵普记录下来,锁在金匮之中
根据史料记载可知,杜太后在病危之时,嘱托赵匡胤说,他死后不要把皇位传给幼子,而应该传位给弟弟赵光义。赵光义死后传位给赵光美。赵光美死后把皇位传给赵匡胤的儿子。这样大宋的君主不会是年幼的皇子,可以保江山永固。宰相赵普把杜太后的话记了下来,锁在金匮之中,即“金匮之盟”。
如果杜太后在临终有这样的嘱托,赵光义就应该在哥哥赵匡胤暴毙时拿出来,堵住众人的悠悠之口。但是蹊跷的是,他只是口头提到说杜太后在临终时有嘱托,让赵匡胤死后把皇位传于他,并没有拿出任何带有实质性的证据。
赵普投靠赵光义,帮助他稳固政权,赵光美多次被排挤郁郁而终
赵匡胤暴毙后,赵光义即位。没过几年之后,赵德昭和赵德芳先后身亡,而赵光美被赵光义的亲信诬陷而被贬官,一时之间,朝中的舆论开始发酵,赵光义不堪其忧。在这个节骨眼上,他让赵普拿出了“金匮之盟”,希望用这种方式来解除质疑。
由此可见,“金匮之盟”更像是一个工具,帮助赵光义稳固民心。但是杜太后在临终之前到底有没有说这样的话,并没有办法验证。公元984年,赵普再次派人上书,说赵光美没有悔过之心,还是让他“徙远郡”更加稳妥些,赵光美再一次被贬。多年的郁郁不得志,让赵光美郁郁寡欢,最后他因忧悸成疾而死,年仅38岁。
赵光义作为北宋的第二代皇帝,不仅有毒害胞兄之嫌,还借用大臣之手逼死自己的胞弟赵光美,可谓是及其残忍和冷酷无情的。在赵光美死后,赵光义将皇位传给了他的第三个儿子赵恒,彻彻底底地把大宋的江山握在了自家的手中,其行径令人所不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