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从隋朝张綝夫妇合葬墓中,看古代政权变迁,究竟有什么历史意义?

从隋朝张綝夫妇合葬墓中,看古代政权变迁,究竟有什么历史意义?

前言

在关中地区目前已发掘的隋墓中,纪年墓材料尤为丰富。就墓葬形制而言,土洞墓占据了关中地区隋墓种类的绝大多数,据墓室的多少又可将土洞墓分为单室土洞墓与双室土洞墓。

砖室墓或竖穴土坑墓的数量相对较少,其中砖室墓以被推测为隋废太子杨勇之墓的潼关税村壁画墓为代表,而竖穴土坑墓则以大业四年李静训墓为代表。

由于隋代延续仅38年,其墓葬特点多承袭北朝,依历史纪年又可以仁寿四年为界区分为前后两期。

一、张綝夫妇墓在关中地区隋墓体系中的地位

前期关中地区的隋墓时间区间为开皇元年至仁寿四年,因承袭北周墓葬制度,这一时期少有砖室墓,主要以土洞墓为主,尤其是单室土洞墓为多。

北周武帝宇文邕孝陵作为皇陵,纵使墓葬规模较大,但仍然采用了单室土洞墓的形制。直至北周宣帝宣政后期,到大成、大象年间后,这种节俭的风尚才被打破。

除皇室宗室成员外,三品以上、三品至七品之间、八品以下及庶人是比较明显的三个等级划分区间。

较高级别的隋官僚、贵族墓葬,墓道为长斜坡式,天井数较多,通常在3至7个,随葬品也较为丰富,棺床位于西壁下或北壁下。墓室面积长、宽在4米左右。

如同为在高阳原发掘的开皇十二年隋故大将军、九陇公、柔然贵族郁久闾可婆头墓。其墓平面呈“甲”字形。水平总长为30.9米。有三个天井,其甬道东、西两壁分别有两个壁龛。墓室平面呈略外弧长方形,南北长4.2、东西宽为3.6米。

中等级别贵族或官吏阶层的墓葬仍然以斜坡墓道为主流,这一级别的墓葬其全长在10米以上,天井数除少数墓葬与高级别的官僚贵族相比减少至1至2个,多数并不开挖天井。

墓室长宽一般在3米左右,墓壁略弧,亦有作斜方形。弧方形墓室的墓道居中,平面呈铲形。斜方形墓室的墓道则偏向东。葬具有砖砌的棺床,有木棺。

“此时石葬具仅用于三品以上的达官显要”。如魏七兵尚书、汾阳吕侯吕思礼夫妇合葬墓,夫妇二人分别于西魏大统四年、五年去世,但于隋大业十二年迁葬至高阳原。

关中地区隋墓的等级划分是比较分明的,变化特征也较明显。隋初铲形墓较多,墓室四壁平直,棺床放置在墓室北壁下,之后逐渐向墓室的西侧转移。

隋后期刀形墓增多,在靠近墓室南壁甬道两侧设有耳室等,墓室四壁呈弧方形。又介于不同等级的制度规定,墓葬的规格和随葬品数量、质量也有着明显差别。

从墓葬的大小和形制上来看,可以判断张綝夫妇合葬墓属于关中地区隋墓中级别较高的官僚墓。值得注意的是,在张綝墓的第二过洞和第三过洞的两个天井之间,均绘有朱色条带状边框,两侧墙壁上绘有戟架。

其中第一天井处的戟架上未绘制列戟,第二天井处的两侧墙壁戟架上各绘有五戟。被推测为隋废太子杨勇墓的潼关税村隋代壁画墓中亦绘有列戟图,分别位于墓道的东西两壁上。

列戟作为等级制度下身份的象征,是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量也标志着主人的地位高低。

二、随葬陶俑简述

除墓葬形制及列戟图可印证张綝夫妇墓是一座隋前期较高等级贵族墓外,随葬品也是判断该墓等级的另一大依据。张貅夫妇合葬墓中随葬有器物150余件,包含的种类也较丰富。

除墓志外有陶俑、陶家畜家禽、模型明器及生活器具、釉陶和瓷器、铜器和铁器等。

随葬品集中分布在墓室的西南部和东南部,墓室东部仅有女俑头、绿釉陶盘和武士俑,墓室西壁左侧棺内有铜阳爐、铜钱、铁锸及陶壶,右侧棺内有铜镜、铜合页、铜栓及铜环。

由于该墓中的陶俑有着较为明显的类型特点,亦能体现出张綝夫妇二人因不同下葬年代而导致的时代特征。

依据随葬陶俑的不同功能,可将张綝夫妇墓中的陶俑分为如下几类:镇墓类俑(镇墓兽、武士俑),出行仪仗类俑(男立俑、骑马俑、鼓吹骑马俑、甲骑具装俑、骆驼俑)、侍役类俑(男俑、女俑、劳作俑)等。

三、随葬器物两种风格并存的原因

张綝夫妇墓随葬陶俑可分成了两组,第一组陶俑多为灰陶胎,以单模制作为主,造型朴实,如小冠俑、风帽俑,身形都略显单薄,曲线平直,没有过多的修饰,即使有彩绘,但也比较粗糙。

镇墓类俑承袭了关中北周镇墓兽及武士俑的风格。第二组的随葬陶俑,整体上多加修饰,与第一组相比,人物俑的体态更加修长,在北齐风格陶俑的基础上继承发展了下去,也融合了北周陶俑朴实的特点,又具有隋俑的新风格。

张綝从仕经历虽复杂却又具有统一性,在经过北魏——西魏——北周——隋的三次政权的变换后,张綝始终在政治权利的中心占据着一席之地。

北魏孝文帝从平城迁都洛阳后,积极推行汉化政策,礼仪制度日趋严密,墓葬制度也日趋规范,逐渐形成定式,随葬俑群也随之形成新的规范。

至北魏分裂为东、西魏后,在两个对立政权各自的地域范围内墓葬随葬品也呈现出了不同的特征。永熙三年北魏孝武帝因不满权臣髙欢专权,赴关中投奔宇文泰,高欢则拥立元善见并迁都邺城,晋阳又为别都。

北齐代东魏后,一系列礼仪制度又沿袭东魏之制,在邺城和晋阳地区也就自然形成了所谓“北齐”风格。而关中地区的北周政权则以长安为中心,延续着西魏以来的传统。

但北齐为北周所灭后,北周的陶俑也未收到太多北齐文化的影响。直至隋代周后,北齐的墓葬文化风格反而慢慢在隋墓中开始展露。

在隋初,礼仪制度是以“东齐仪注”为准,这也是在关中隋墓中为何出现了关东原东魏北齐因素的原因之一。在北魏分裂以前,原本出生或生活在关中的人去到洛阳做官生活,然而分裂后,无法再回到关中的这批人受文化高的东边的影响。

反之亦然,北周灭北齐后,邺城和晋阳地区的人士来到关中生活,把关东的文化因素带入关中,至隋代北周后也一直保留了下来。

隋代在继承前朝礼仪制度及墓葬形制方面,并非简单的继承。綝墓中两套随葬器物所体现出的差异,其实是制度的差异的具体表现。

在隋取代北周的初期,文化特征上仍然保留了关中北周时期的风格,具体到墓葬中,就是隋代早期的陶俑承袭了北周陶俑的风格,人物俑多为汉人装扮,样式稍矮小,多为单模制作、灰陶胎。处在关中与关东交界处的隋开皇三年刘伟夫妇墓便是其中一个例子。

刘伟卒于北周保定四年,夫人陇西李氏于开皇三年与其合葬。二人墓中的镇墓兽依旧延续着北周时期的匍匐状的兽的形象,武士俑背部平齐,单模制作。

执矛武士俑身形挺直,而执盾武士俑腹部稍挺起。从镇墓俑看,这是完全的北周风格。文、武骑马俑中的人俑背部亦然平齐,但马的腿部较修长。

从刘伟夫妇合葬墓中可以反映出的一个现象是,在各种礼法还未完全得到完善、实施的隋初期,即便以“东齐仪注”为新的准则,北周风格的影响也是无法一时取代的。

但以仁寿元年为界,往后隋晚期的墓葬更多的体现出了北齐的式样风格。陶俑吸收了北齐样式,但又有北周造型平实的特点,塑造上更精致。多采用合模工艺、红陶胎,人物俑的面向也较为清瘦。

在开皇末年,北齐的文化风格就已对隋墓器物产生了影响,进入关中的时间或许更早,经仁寿年间的融合,至大业始,北周的文化风格开始慢慢消失。除去迁葬或夫妇不同年代下葬的特例,隋墓中的陶俑基本可以以此为依据判定。

就墓葬形制而言,在关中地区已发现的纪年墓中,土洞墓占据了绝大多数,在时间上依历史纪年又可以仁寿四年为界区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关中地区的隋墓因袭北周墓葬制度,这一时期少有砖室墓,主要以土洞墓为主,尤其是单室土洞墓为多。

后关中地区的隋墓仍流行土洞墓形式,单室土洞墓成为主流墓葬形式而不见双室土洞墓。

此时期墓葬的甬道位置逐渐向墓室东侧偏移,墓室东西两壁的长度在减小,南北两壁则逐渐渐长,棺床多由东西走向渐变为南北走向,隋初铲形墓较多,墓室四壁平直,棺床放置在墓室北壁下,之后逐渐向墓室的西侧转移。

隋后期刀形墓增多,在靠近墓室南壁甬道两侧设有耳室等,墓室四壁呈弧方形。此外,墓葬的等级划分也是比较明确的。介于不同等级的制度规定,墓葬的规格和随葬品数量、质量也有着明显差别。

总结

从制度上看,隋代历时较短,在隋取代北周政权的初期,因二者同出关陇集团,文化特征上仍然保留了关中北周时期的风格。

即便建国初期的典章制度以“东齐仪注”为准,但短时间内北周遗风是无法完全取代的。随着制度的不断规范完善,北齐的文化因素才逐渐占据主导。

这两点原因表现在随葬品中就是卒于隋前期的张綝的随葬陶俑风格承袭了西魏北周的特点,夫人薛氏卒于隋后期,此时文化较高的关东风格慢慢影响了关中地区,随葬的陶俑更多展现出了东魏北齐的特征。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什么,墓葬,变迁,合葬墓,古代,天井,夫妇,政权,陶俑,墓室,知识科普,关中地区,墓葬,墓室,隋墓,北周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什么,墓葬,变迁,合葬墓,古代,天井,夫妇,政权,陶俑,墓室,知识科普,关中地区,墓葬,墓室,隋墓,北周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什么,墓葬,变迁,合葬墓,古代,天井,夫妇,政权,陶俑,墓室,知识科普,关中地区,墓葬,墓室,隋墓,北周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