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一个完整的中华大地再也不完整的罪魁祸首,是后晋君主石敬瑭。他为了夺得皇帝宝座,竟然向契丹称臣,还将燕云十六州献给了契丹作为回报。
所以宋太祖经历了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从而登基称帝后,面临的仍然是一个乱摊子。
他听从谋士的建议,采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先收服南唐、西蜀等地方政权后,北方就只有北汉和契丹两个国度未曾消灭。
消灭北汉,得到了杨家将的首领杨无敌,外号“金刀杨令公”。但是消灭契丹,一直以来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即使是英勇善战的杨家将,也无法将契丹清除。
通过外战,收服失地,消灭割据政权,是天下重归一统,是大宋王朝首要的政治方针。
但残唐五代以来,国家更迭,政权易替,也让赵匡胤产生了警惕感。
武将的权力不能太大,一旦控制不住,立马就会翻脸,夺得江山。赵匡胤本人,不就是被武将们主动披上黄袍而登基为帝吗?
这种错误,不能继续重演。
于是“杯酒释兵权”的政治方针,从宋太祖赵匡胤的脑海中逐渐形成,并马上付诸实施。
“杯酒释兵权”是赵匡胤的第二步政治方针,它用“收其精兵、削夺其权、制其钱谷”的阶段式方法,使得跟随他打江山的大将、功臣,主动提出“回乡归养,做个富家翁”。
同时,对于文臣比如丞相赵普,命令“一部两司”的方法,任命至少两名副手。名义上协助丞相,实际上分夺相权、相互制衡。
只有在文臣武将两方面进行改良,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政权不稳的内患。
赵匡胤是睿智的,他并不像其他皇帝滥杀功臣,不仅留下恶名,其实也解决不了实质问题。
赵匡胤解决了皇权、军权、相权的三方面实质,因此内患基本被排除,大宋王朝的势头蒸蒸日上。
朝堂之上,只需要政治清明,自然各级制度森然,无人越轨。因此吏治自然而然形成清流之风,百姓们就好领会朝廷旨意,劝课农桑,促进生产,发展经济。
其实老百姓的要求并不高,谁当皇帝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让老百姓有饭吃,有工作,仅此而已。
真正能够领导百姓们安居乐业,恰恰就是一个清明的政府。
所以,宋太祖赵匡胤统一了整个南方和北汉之后,开始着眼于国内的政权机构改革。
无论哪个时代的政府,都离不了三个大系统:政务、军务、财务。皇帝,就是这三个大系统的总拍板人和决策者。皇帝需要用人,就要任命三个大系统的负责人,分别就叫:丞相、元帅、总监。
丞相管理的地方,重新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这三个级别官吏,相当于副丞相。既协助丞相,又分权丞相,还相互监督。
财务管理人直接对皇帝负责,当然嘛,天下都是皇帝的。财务管理人就是相当于管家,只不过管的是国家的大家。
至于军务,国家可以培养或者供养皇帝瞧得上的。因为杯酒释兵权以后,朝廷之上已经没有多少能征善战的将领了。
宋朝的政权部门,除了沿用唐代传承,也做了很大的改动。削弱武权、提升文权,是大宋王朝从头到尾的国策方针。
所以总是看到,武将们再怎么有名,在朝中也总是被文臣们陷害。而文臣们一陷害,又总是一告一个准。
民间熟知的杨家将系列、水浒一百单八将,都是被文臣陷害,从而都有着不好的结局。
但是凡事有利也会有弊,宋朝面临的最大对手契丹,便总是压得大宋抬不起来。而面对契丹的威胁,几百年来,竟然毫无办法。
怕武将造反而不修武备,却导致了边患不宁,大约宋太祖在天有灵,也会未然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