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东晋王恭之乱始末,政权迭代迅速,大都长不过十年

东晋王恭之乱始末,政权迭代迅速,大都长不过十年

东晋是司马睿创建,历经几十年九个皇帝,地方诸侯壮大后,皇权受到限制。东晋的政治是中国门阀混战的缩影,短短不到一百年间,多位皇帝轮流更换,政权更迭迅速,人民普遍生活于血雨腥风之中。

至晋安帝时期,桓温、王导、谢氏家族掌权,三大家族占据了东晋的半壁江山,与皇权分庭抗礼。由于爪牙众多,在皇帝的周围编织了一张密密麻麻的权力之网。但是三大家族互相之间并不团结,他们为了权力往往互相倾轧,即便一时聚合到一起,也是为了利益的迫不得已。

太元十四年六月,荆州刺史桓石民死;太元十五年,镇守京口的司马恬死。谢氏家族衰落,权力被会稽王司马道子窃取,此人心胸狭隘,靠着三大家族之间的罅隙,逐渐壮大了自己的势力,扩展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司马道子代表的是相权,他的手下王忱居江陵,有上游兵力。王恭代表是皇权,居京口拱卫京师,归附孝武帝一方。

对比双方,孝武帝的皇权一方起初是占有绝对优势的,因为他们拥有东晋的两处主要军事重镇——荆州和京口,可世事无常,正当孝武帝据荆州、京口之势大展宏图时,却被张贵人派人用被子捂死了,他的命里实在是有此一劫。

不过,孝武帝的死,给了原本备受打压的司马道子机会。孝武帝死后,晋安帝司马德宗即位,司马道子辅政得以独揽朝政,之后任用王国宝等宠臣。

掌握相权后,司马道子变得非常堕落腐败,从不去加强皇权统治,而是吃喝玩乐,沉迷酒色。大奸臣王国宝趁此当上朝中重臣,实权在手,在朝中他胡作非为,祸乱朝纲,惹得天怒人怨,百姓敢怒不敢言。

司马道子的儿子倒是很富有远见,他看到了这些危机,奉劝父亲尽早除掉豪强们的权力,以免养虎为患。司马道子拗不过儿子的劝说,于是就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改革。但随后,由于改革过度,王恭、殷仲堪、桓玄等人起兵叛乱,给出的理由很简单,就是清君侧,意思就是清除皇帝身边的奸小佞臣。

第一次叛乱,由于准备不足且互相之间没有配合,就失败了。司马道子为了拉拢地方权势的人心,把王国宝当做替罪羊杀了,并向王恭和殷仲堪当场承认自己的错误,此举可谓用心良苦。

叛乱虽然平息了,但是人心已散,很多朝臣不再忠心跟随司马家族。其中最不甘于屈居人下的就是王恭。而王国宝是谢安的女婿,代表着谢氏家族的利益,他被杀,谢氏家族也跟着衰弱下去。此时,王恭和殷仲堪的权势变得越来越大。

不过,没多久,司马道子就开始削弱他们。此时,王恭和殷仲堪才幡然醒悟,原来一切都是假的,司马道子之所以那么做,全都是为了缓兵之计,于是二人再次起兵反叛。

397年,王恭在京口,统领北府军,讨伐司马道子,刘牢之是中军的先锋官。与此同时,殷仲堪在荆州起兵,他手下的大将是桓温的儿子桓玄。四个主要人物同时出现,构成了东晋王朝王恭之乱的主线。这四个人分别是王恭、殷仲堪、刘牢之、桓玄。下面有必要介绍下这四个传奇人物。

王恭,字孝伯,太原人,光禄大夫王蕴之子。幼时有报国志向,后来升迁为吏部侍郎。太元年间,孝武帝信任他,让他出任多州刺史。

不久,王国宝和司马元显叛乱,王恭自以为出人头地的时机到来,于是就想与众豪强结盟,取代司马道子的位置。王恭的手下大将刘牢之对形势估计的很正确,他劝王恭晚些做决定,认为结盟的对象不靠谱,最好先按兵不动,但王恭一意孤行,决意要发兵讨伐。

殷仲堪是东晋孝武帝时期的另外一名将领,字仲堪,河南西华县人,东晋太守殷师之子。孝武帝时,他出任荆州刺史。孝武帝司马曜死后,他的弟弟司马道子掌权,整日沉迷于声色犬马,不思朝政。

司马道子后来听信王国宝的谗言,要削弱地方兵权,这种情况下,殷仲堪决定起兵反叛司马道子的腐败专横。

刘牢之,字道坚,江苏徐州人,东晋雁门太守刘羲之孙,征虏将军刘建之子。由于出生于武术世家,他自幼习武,性格沉稳刚毅,且富有谋略。长大后,跟随谢玄入北府兵,任参军。

淝水之战,他带领五千精锐大破敌军。东晋后期,跟随王恭平定多处叛乱。杀死王恭后,他带兵多次击败大将孙恩。桓玄掌权后,胁迫刘牢之的家眷,逼他自缢而亡。

桓玄,字敬道,安徽怀远县人,晋朝大司马桓温之子,桓楚开国皇帝。桓玄小时候,相貌堂堂,有艺术才能。但由于父亲桓温的政治前科,朝廷一直不重用他。成年后,他做了宜兴太守,整日郁郁寡欢。

2年后,桓玄回到老家荆州,虽有壮志,却苦于没有门路。殷仲堪后来发迹,要拉桓玄入伙,二人一拍即合。后来,桓玄与王恭、殷仲堪联合,推翻了司马道子,建立桓楚。当上皇帝后,桓玄骄奢淫逸,暴虐成性,不管百姓死活。

404年,被益州督护冯迁杀死,年仅三十六岁。

四个人介绍完了,咱们接着往下讲。

当时,王恭出兵反叛司马道子,随后殷仲堪也带兵赶到,但殷仲堪不精通军事,没开打就自乱阵脚,于是只能求助当时势力正盛的桓玄。桓玄一直有称帝的野心,这个时机他肯定不想错过,于是就增派大军增援。

王恭、殷仲堪、桓玄的三路大军一起攻打司马道子,司马道子一下子慌了手脚,他把军权交给儿子司马元显后,逃之夭夭。司马元显指挥有方,带领大将王尚之左突右冲,击败了其中的一路大军,但殷仲堪的大军在战斗中作战勇猛,随后就击退了王尚之。眼看,都城面临不保。

此时,司马元显生出一计,他派说客说服刘牢之叛变,并许诺事成之后委以重任,可取代王恭。刘牢之本来就是猛将,加上他对王恭的做法一向不满,王恭很少把他放在眼里,于是刘牢之就改旗易帜,与司马元显里应外合,彻底击败了三路叛军,战乱中,王恭被刘牢之击杀,叛乱得以平息。

王恭死后,司马家族的对手就剩下殷仲堪和桓玄。殷仲堪这人做事不坚定,司马元显派人送上厚礼,并代表他父亲给他赔了不是,于是他就开始防范桓玄。

殷仲堪和桓玄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疏远,甚至开始内讧,这是司马道子父子乐于见到的,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司马道子很会利用人心和人性。桓玄后来经过谋划,逼死了殷仲堪,当上了荆州江州刺史,手握军权,有大片地盘。不过这些还不够,桓玄的野心是坐江山,当皇帝,不久他就造反了。司马父子一看,给你那么多地盘还不满足,于是就发兵征伐桓玄。

此战,桓玄大胜,司马元显战死。而投降到司马道子的刘牢之一看情势不妙,再次投降,成为了桓玄的手下。

就这样,桓玄一路攻打到南京,无人敢阻挡。桓玄掌权后,担心刘牢之做大,于是削弱他的兵权,给他弄了个小县长的职位。刘牢之此时才看清桓玄的真面目,后悔不已,同时他召集人马要与桓玄决一死战。

还没等发兵,刘牢之见约好的家眷迟迟未到,他本就疑心很重,此时更是怀疑桓玄把他的家眷给绑架了,于是吓得自杀。想想这个举动,后人都觉得既可笑又可怜。先是归顺王恭,随后又投靠司马道子,最后又投靠桓玄,刘牢之缺乏自己的立场,因此落得个如此下场。

尽管他在淝水之战,战功显赫,但经不住忽左忽右的变数,这完全是自己把自己的路给堵死了。

东晋战乱时,北方的魏国也处于内乱不止的状态。398年,慕容家族建立南燕政权,不过没多久就被兰汗杀害。兰汗掌权后不久,长乐王慕容盛长大,击杀兰汗,重新夺回王位。慕容盛做事优柔寡断,妇人之仁,因此遭受父子兄弟相残的局面,整个家族很快败亡。

北魏自建国开始,一直处于你死我活的争斗之中,群雄每天都上演着生死大战,北方大地,人心不古,权力斗争异常凶猛。

东晋的门阀政治是那个时代的特有产物,为了权力,各路诸侯群雄并起,先是谢氏、后有王氏、司马家族,再后来是桓玄。由于用人不准、视野短视、沉迷个人私利等因素,致使皇权不断更换。在这样的权力中心,退让不行,拼杀也不行,到最后多少英雄豪杰都沦为了权力的刀下鬼。

本来,太原的王恭不仅有皇权的支持,还有相权作为后盾,借助门阀贵族具有的先天优势,他完全可以登上皇位,成就一番伟业,但他并没有把握住机会,被王国宝和司马道子钻了空子,不得不时代的过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司马道子,孝武帝,殷仲堪,家族,东晋,政权,始末,桓玄,王恭,大都,知识科普,刘牢,司马道子,殷仲堪,桓玄,王恭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司马道子,孝武帝,殷仲堪,家族,东晋,政权,始末,桓玄,王恭,大都,知识科普,刘牢,司马道子,殷仲堪,桓玄,王恭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司马道子,孝武帝,殷仲堪,家族,东晋,政权,始末,桓玄,王恭,大都,知识科普,刘牢,司马道子,殷仲堪,桓玄,王恭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