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河流域的中原文明发展是古代中国原始部落争权夺利的基地。然而,在同一个地方不同的时代,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洪水的泛滥又成为了夏朝建立的开端。自此,中国进入了王族世袭、宗亲分封的时代。然而,即使夏朝在政治制度上改变了部落统治的缺点,让王朝的统治基础有了一定的诸侯制衡、稳定的保障。但三皇五帝时期的部落争夺以及夏朝自身的建立过程都说明了一个道理,王朝由盛转衰、诸侯争霸、朝代更迭是一个不容忽视无法逃避的历史宿命。
500多年的寿命已经是这个苟延残喘的王朝最大的极限了。历经战火走向灭亡是商王朝建立的特殊仪式,武丁开创的太平盛世,最终还是毁在了王朝内部为权力和利益斗争的内讧上,毁在了后人纣王的荒淫无度中。猜忌诸侯、烹饪伯邑考、置江山社稷于不顾是纣王走向自取灭亡的第一步。牧野之战的惨败是这个王朝覆灭的终结。成王败寇,商朝的败落在后人的眼中是文明进步的象征,无论有多少悔恨与不甘它都已经在3000多年的时光中消亡了。要说,让人无法忘记的一件事当属攸侯喜带领手下15万大军不知所踪。
当纣王自焚,周军入驻都城的消息传来时,这位赶赴在班师回朝的诸侯攸侯喜顿觉得自己的勤王举动已经没有多大的用处了。要么投降新任国主。要么保留自己的一世英名,追随先主,与商朝共存亡。然而,手下的十五万大军的性命让他保留了最后一丝理性,他不能让15万人的生命为自己的一时冲动买单。最后,史书记载:商朝灭亡、纣王自杀、攸侯喜勤王未果与手下15万大军不知所踪。
近年来,攸侯喜是如何做到带领15万大军消失在世人的眼中,已经成为了一个千古未解之谜。同时中国历史研究学家经过几代的研究和探索,初步为攸侯喜与15万大军的去向做出了如下的几个猜想。
一、投降宋国、隐身市井。
有史学家猜想,当时攸侯喜带领着手下大军已经引起了敌人的注意,如果继续前进的话,就算投降,新任统治者也不会全心信任他们,搞不好会全军覆灭。于是,他改道投降了宋国让手下大军全部脱下了那一身盔甲,以普通百姓的身份在宋国分割生活。
二、埋身洛阳,改换商户身份
攸侯喜知道自己已经是手下败将了,于是带领着手下的大军来到了洛阳。在这里,他们将自己手中的所有物资全部卖了,发展起来一条商业路线,以商户的身份开始重新生活。
三,全军覆灭
有人猜想,当时攸侯喜一行人已经被西周势力灭亡了。为了防止被世人耻骂和营造一个好的统治形象,西周派人到处宣传攸侯喜一行人不知所踪的假象。
四、横跨太平洋、东渡南美洲
有人认为当时攸侯喜带领着手下大军历经重重困难,到南美洲定居,成为了今印第安人的祖宗。而他们做出这个猜想的理由是,美洲的一些印第安人与中国人的体征相似都是黑头发、黄皮肤。而且他们的语言发音在某种程度上与汉语非常相近。最重要的是,当地有一首非常有名的歌曲叫《侯喜王歌》,讲的就是攸侯喜带领大军一路到达南美洲艰辛苦难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