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史上,从没有哪个皇帝像赵匡胤一样死得离奇,不仅正史语焉不详,野史也经常出来凑热闹。什么“烛影斧声”,什么“赵光义和花蕊夫人偷情被发现”,什么“金匮之盟”......众说纷纭。
那么,历史的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呢?
公元960年,21岁的赵光义参与了拥立赵匡胤的兵变,被封为殿前都虞候,是禁军第3号人物。次年,赵匡胤被火速提拔,连升三级,任平章事,行开封府尹。
据《宋史》记载,赵光义被提拔前发生了两件大事。
第一件是李重进反对“宋朝代周”,赵匡胤带兵亲征,弟弟赵光义立了大功。
第二件是杜太后病逝。就在老太太去世一个月后,赵光义连升三级。
赵匡胤比赵光义大12岁,《宋史.本纪》不时跳出来表扬他们哥俩的“兄弟深情”。
比如,赵光义病了,赵匡胤亲自到床头去服侍,烧艾草热灸的时候,哥哥惟恐烫坏了弟弟,就先在自己身上烧几下。
又如:赵匡胤常对身边的近臣夸赞赵光义,我这位兄弟降生的时候就和普通人不一样,龙行虎步,威风凛凛,将来必定是太平天子。甚至还谦虚地表示:“福德吾所不及。”
再如:杜太后临终前遗命赵匡胤百岁后传位给赵光义,赵匡胤哭着答应,还夸弟弟“工文业,多艺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金匮之盟》。
赵匡胤暴毙那年,史书记载:“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于殿西阶……”至于原因,压根就没提。
赵光义登基后,亲自主持编修《太祖实录》,接连改了3次。其中,兄弟情深、《金匮之盟》都在新出炉的版本里出现了。
史学家多倾向于“赵匡胤听从母亲遗命传位给弟弟”一说,原因分析得也客观:
第一,杜太后疼爱赵光义,兄终弟及。
第二,杜太后担心赵匡胤早逝,留下幼子寡妇遭人欺,所以让年富力强的赵光义继承皇位。
第三,赵光义有才干,即位后可以稳固大宋江山。
不过,这些“倾向”永远改变不了那些细思极恐的史实。
据《宋史》记载,赵匡胤的长子早夭,次子赵德昭公元951年出生,至赵匡胤976年去世,时年26岁,比他叔叔赵光义小11岁。按照年龄和身体状况来说,赵德昭显然更年富力强,根本没有“幼子”一说。
赵匡胤生前曾封太子洗马、太子中允等辅佐太子的官职,这些人在他去世前2年的下场都很凄惨。
公元975年2月,太子中允徐昭文欺压百姓,去职。
公元975年5月,太子洗马赵瑜因隐没官钱,流放。
公元975年8月,太子中允郭思齐贪赃,斩。
公元976年1月,太子中允吕鹄贪污,去职。
公元976年2月,太子中舍胡德冲隐没官钱,斩。
公元976年7月,太子中允李仁友犯法,斩。
公元976年11月,赵匡胤去世。
虽然,赵匡胤一直没封赵德昭为王,也没立太子,但这些辅佐太子的职位却设得很齐全。可惜,这些人无一例外落得凄惨下场,直到赵普任太子中允。
赵普是谁?杜太后命赵匡胤把位子传给弟弟时,就是此人起草的文书。
赵普也是从龙工程,又是赵匡胤的本家,在太祖时曾任宰相一职,后因排挤大臣、贪赃枉法被赵匡胤赶出朝堂。直到赵光义登基,赵普又出任宰相。
再说赵匡胤去世后,他的“幼子”被弟弟赵光义照顾得有多好?
赵匡胤有四个儿子,分别是德秀、德昭、德林和德芳。其中德秀、德林皆早亡,赵德昭30岁自杀,赵德芳23岁暴病而亡。
历史里的谜团只能用真实的史实来还原。无论如何篡改、如何粉饰,都改变不了那些已经发生的、铁证如山的史实。
察王朝兴替,知世故人情,推荐朋友们看看《宋史》,一切智慧尽在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