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十六年,唐太宗李世民在审查齐王李佑反叛一事时,牵连到了太子李承乾府内的侍卫纥干承基。纥干承基常年跟随太子,名义上是一名侍卫,而实际上,相当于李承乾手下的杀手,经常负责刺杀行动,是太子的一名心腹,也掌握了太子许多秘密。
纥干承基被抓前不久,李承乾刚刚与侯君集、李元昌等人密谋造反。纥干承基在严刑之下为了保命,招出了太子余人合伙谋反一事。唐太宗怒不可遏,赐死李元昌、侯君集等人,然后一道圣旨将李承乾贬为庶民,李承乾彻底沉沦
李承乾以悲剧收场,固然有自己“作死”的成分,但是,魏王李泰在其中也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而这一切都是为了那个皇位
封建社会的皇位传承一直遵循“立嫡立长”的原则,什么是嫡子?就是皇帝与皇后的儿子。只要有嫡子存在,其他皇子哪怕年长,也没有机会问鼎皇位;除非没有嫡子,那么,才可以按照“立长”的原则来册立太子。
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是长孙皇后,长孙皇后先后为太宗生了三个儿子: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晋王李治。李承乾从太宗继位开始就被封为太子,被太宗寄予厚望。可李承乾有腿疾的毛病,后来复发时连走路都得依靠拐杖。这让魏王李泰看到了一丝希望:哪有瘸子当皇帝的?有失大国颜面。于是,开始暗中与李承乾较劲,希望能够取而代之
李世民登基之后经常南征北战,对这几个皇子的教育都是由长孙皇后负责的。可自从长孙皇后去世后,太子李承乾由于缺乏约束和管教,变得十分狂妄。腿疾复发后又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愈发孤傲,对东宫府大臣们的劝谏十分反感,甚至还派人行刺了著名的学士于志宁和张玄素。太宗对于这一切心知肚明,为了维护李承乾的太子威严,虽然一直隐忍不发,但已心生不满
魏王李泰抓住这个机会,散播谣言、诋毁李承乾的同时,在太宗面前大献殷勤,尤其是迎合太宗的喜好,编撰了《括地志》,这让太宗喜不胜收,下令大幅加俸。这一加不要紧,超过了太子的俸禄。还是褚遂良提醒了太宗,这才又放宽了对太子的约束。李泰在太宗面前位置提高之后,已经不把李承乾放在眼里,两人之间势如水火。
后来,李承乾迷恋上侍女俳儿,并在俳儿的照料下腿疾逐渐好转,李泰就怂恿太子妃向太宗告状,致使俳儿死于杖责之下;李元昌又为李承乾进献了一个与俳儿十分相像的男童称心,结果,李泰故伎重施,让称心也死于非命。一连串的打击之下,李承乾才决定与侯君集、李元昌等人的聚众谋反。
李承乾被废,虽然与他自己不务正业的性格密不可分,但是,魏王李泰也绝对是个重要因素。
李承乾被废之后,嫡子之中只剩下李泰和李治了,李治柔弱,缺乏帝王应有的杀伐决断,因此,李泰成为太宗心里最合适的继位人选。可最后继位的却是李治,为什么李泰能搬倒李承乾、却斗不过柔弱的李治呢?三个原因不容忽视:
其一:心急
李承乾被废之后,李世民也曾当年说要立李泰为太子。李泰喜出望外,但他不满足于一个口头承诺,为了打消太宗的顾虑,让太宗尽快颁布诏书,李泰向太宗承诺自己在临死前会杀了自己的儿子,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兄弟、也就是晋王李治。这让太宗大为感动
可是,当太宗与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商议的时候,众人竟然一致反对。一来,都知道李泰的话是为了博得太宗欢心,试想:一旦李泰继位,他死时会有多少子孙?他舍得全部杀了、将皇位让给李治吗;二来,李泰与李承乾博弈中展现出来的心狠手辣也让这帮大臣心中一凉:跟着这样的皇帝,能不能善终都是两码事!
在诸大臣的反对中,李世民放弃了这个念头;
其二:长孙无忌
别怀疑,长孙无忌在册立太子时的作用尤其突出
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亲哥哥,不管李泰、还是李治,都是他的亲外甥,无论谁将来成为皇帝,长孙无忌的地位都毋庸置疑。也正因如此,太宗专门与长孙无忌面谈了一次,长孙无忌毫不犹豫地表示支持李治,他只用一个原因就让太宗赞同了这个想法
玄武门之变是唐太宗心里挥之不去的阴霾,太宗继位后,竭力避免出现兄弟相残的皇位之争,但最后还是发生了,这让太宗耿耿于怀。长孙无忌给出支持李治的理由就是:李治虽然看似柔弱,但宅心仁厚,继位后一定能善待自己的兄弟!(其实是因为李治比李泰更容易控制)
这句话让李世民深以为然,于是,心里的天平就已经开始倾向于李治,偏偏这时又发生了一件事
其三:李治的手段
很多人都说李治软弱可欺、没有政治手段,这是个误区,李治在竞争皇位时也有着自己的聪明
李承乾倒台后,李泰专门“拜访”了李治,他是想探探李治的口风,看他是否对太子之位抱有幻想,如果有,就得给他一个“下马威”。难道李泰有可以要挟李治的东西?算是有吧,汉王李元昌
李元昌是李渊的第七个儿子,和李世民是同辈,后来与李承乾密谋造反被李世民赐死。李元昌交友甚广,他不但与李承乾关系密切,还经常与李治一起游山玩水。李泰认为这就是李治的短柄,于是,会见了李治之后,就说出“李元昌乃叛党首脑,若是父皇追究,你脱得了干系吗?”。
本来,李泰认为这是一步好棋,可以威胁一下李治,让他知难而退,可没想到,李治故意在太宗面前表现得魂不守舍,在太宗追问下将此事和盘托出。这让太宗对李泰的好感立马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最后结果,柔弱的李治胜出!
大多数史料都将李治的胜出归功于长孙无忌的提携,确实,他的这位“舅舅”在其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但是,李治之所以能笑到最后绝对不是某一个人、或某一件事而导致的结果,是李泰的嚣张、大臣的担忧、太宗的隐痛、李治的机智综合在一起而起的反应。李泰在与李治争斗时,天时、地利、人和,他一个都没占到,只是凭着太宗暂时性的宠爱就误以为胜券在握,这种大意反而给了李治一个机会
李治的精明虽然无法和李泰相比,但是,玄武门之变在李世民心中留下的阴影和忧虑却可以通过李治完美解决,这一点是太宗最在意的,偏偏又是李泰不具备的,因此,失败也就早早注定,只不过,李泰没有意识到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