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李世民执意要杀单雄信,徐茂公:杀之将有大祸,250年后果真应验

李世民执意要杀单雄信,徐茂公:杀之将有大祸,250年后果真应验

隋朝末年,翟让领导的瓦岗军因名将辈出、声势浩大而一度成为当时极具潜力推翻隋炀帝统治的一支起义军。然而由于内部原因,瓦岗军最后分崩离析,“瓦岗寨四十六友”被迫分道扬镳。

唐高祖李渊建国之初,秦王李世民率领大军兵临洛阳城下。隋末守将王世充开城投降后,李世民欲将“瓦岗军二哥”单雄信等人斩首示众。

就在这时,徐茂公苦苦哀求放单雄信一条生路,并预言“杀之后患无穷”。但李世民不为所动,旋即下令斩杀。

(徐茂公)

不料时隔250多年,徐茂公的苦谏之言竟一语成谶。李唐王朝在经历了一番浩劫之后国力大衰,不久就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那么,徐茂公为什么斗胆预言杀单雄信会后患无穷呢?在此之后到底又发生了哪些事情呢?

一、分道扬镳,为友求情

隋朝末年,由于隋炀帝骄奢淫逸、横征暴敛,各地百姓义愤填膺,怒不可遏,纷纷揭竿而起。其中,声势较为浩大的一支起义军便是翟让领导的瓦岗军(瓦岗位于今天的河南安阳滑县南部)。

(隋炀帝)

该军中人才济济,名将颇多,单雄信、徐世勣(同“绩”,时人称他为“徐茂公”,之后李氏大唐赐予他“李”姓,所以又叫“李世勣”或“李勣”)、程咬金、秦琼(秦叔宝)、王伯当等都是可以一当十的悍将。

后来,极具战略眼光的大贵族李密也加入了瓦岗军。不久,按照李密的计谋,瓦岗军攻占荥阳、洛口仓后,军力旋即得以迅速壮大。随着李密接连立下赫赫军功,瓦岗军的创始人翟让主动将头把交椅“禅让”给了李密。

然而,李密于617年率军在黑石(今天的河南巩义西南部)重创隋朝守将王世充后,看到全军上下直呼这是翟让领导有方,顿时感到了威胁,于是就起了杀心,在一个深夜秘密杀害了翟让。

(翟让画像)

事发第二天,大家虽然嘴上不说,但都很清楚翟让的真正死因。因此从这一天开始,兄弟情深、肝胆相照的“瓦岗寨四十六友”彼此之间互存戒心,暗暗地打起了各自的如意小算盘。

从此,他们只是维持着表面上的友好关系,逐渐减少了兄弟朋友之间那种两肋插刀、生死之交的情谊。

618年,李密率领瓦岗军与王世充决战北邙山(今天的河南洛阳北部)遭到惨败。秦琼、程咬金、单雄信等一批大将被俘后,选择归顺了王世充。而李密则带领残余部下投靠了当年在长安(今天的西安)建唐称帝的唐高祖李渊。

(唐高祖李渊)

之后,大唐开国皇帝李渊带领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齐王李元吉,自西向东清除了各路起义军。621年,李世民率军在虎牢关活捉割据称雄的窦建德之后,剑指王世充,决心一举攻下洛阳城。

王世充深知胜败已分,只好向李世民开城投降。接着李世民一声令下,只见王世充手下的众多名臣武将悉数被绑赴洛水之滨斩首示众,这其中就包括当年的“瓦岗军二哥”单雄信。

轮到单雄信被砍头之时,只见曾经的战友兼好友,此时却各为其主的对手徐茂公扑通一声跪在李世民跟前,苦苦哀求道:“单雄信骁健绝伦,请留他一条活路!我愿以官职和性命做担保,他如能归顺大唐,必将成为秦王左膀右臂,效命沙场!”

徐茂公话音刚落,李世民旋即用手中的马鞭指着单雄信,愤怒地说道:“你这个二哥曾经在榆窠园追杀我,幸亏尉迟敬德救援及时,要不然我早就成了他的刀下野鬼。这笔账不能因你替他求情而作罢,今天我一定要杀掉他!”

(尉迟敬德)

李世民此言不虚。在此之前,他曾经孤军进攻洛阳城,不料遭到单雄信追杀。在万分紧急之中,迅速赶来的尉迟敬德解了围。事后,心有余悸的李世民每当想到那天所发生的事情时,都会不寒而栗。

不过,李世民提起的这件事却让徐茂公在哑口无言的同时又眉头紧锁。他哑口无言是因为,单雄信的的确确追杀过李世民;眉头紧锁则是因为,明明当时是徐茂公请求单雄信放李世民一马的,这会儿怎么反倒变成了尉迟敬德的功劳了呢?

但当务之急是救下单雄信,因此对于李世民被追杀这件事,徐茂公并不想做过多的辩解。于是他声嘶力竭地继续乞求李世民这次饶过单雄信,可是李世民死活就是不同意。

二、周旋未果,埋下祸根

看到昔日好友为自己求情,单雄信抬起头,一边仇视李世民,一边怒道:“要杀就杀,何来这么多废话!”

(单雄信画像)

之后他还向徐茂公说:“今天必有一死,无需多言。曾经兄弟一场,已经满足,如今死而无憾。”

就在这时,一向足智多谋、信守忠义的徐茂公却展现出了他圆滑的一面。只见他定了定神,一本正经地向李世民说道:“秦王若今日非杀单雄信,倒也不是不可,但我斗胆预言,杀之将后患无穷,请三思!”

徐茂公话音刚落,李世民先是一惊,心想:你们都是瓦岗军的降将,竟然敢威胁本王?只见李世民非常不屑地表示:别说是一个单雄信,就是一百个单雄信,本王也非杀不可!

(李世民)

听到李世民的此番表态,深谙人情世故的徐茂公知道:自己的生死之交单雄信,看来今天终究难逃一死。于是他旋即来到单雄信身边,泣涕涟涟地表示:

好兄弟,我本来是想跟你一起死的,但是自古忠义难两全。请放心,你死后,你的妻子与子女都由我来照顾,绝不让她们受委屈!

说着,徐茂公忽然从腰间抽出一把短刃匕首,迅速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递给单雄信,示意让他吃掉,并用铿锵有力地说道:

“就让我这块肉跟着你一起化作地上的黄土,也算是不辜负我们当初许下的誓言吧!”

(短刃匕首)

徐茂公话音刚落,只见单雄信含泪带恨地放入口中,还不时发出一阵英雄末路之际独有的悲怆而又凄凉的笑声。可是怒火中烧的李世民看在眼里,却气在心上,只见他将手中的马鞭一挥,旋即下令斩首。

刀斧手手起刀落,单雄信的人头便滚入了洛水。这时徐茂公缺死死地盯着脚下被染红的洛水,好像正在盘算着什么事情似的。

可是人死终究不能复生,徐茂公就算是有天大的本事,也不可能让单雄信复活。不过正如他所言,今后一定会好生照顾单雄信的妻子和子女。

当日深夜,徐茂公在带着几个人,身穿夜行衣,借助微弱的月光,在洛水中打捞单雄信的人头。好在当天水势不是很湍急,因此只用了一炷香的工夫就找到了单雄信的人头。

只见徐茂公旋即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棉布,小心翼翼地将单雄信的人头包裹严实后,悄悄地离开了现场,只留下身后的洛水继续平静地缓缓流淌。

然而在明镜般的水面上,突然间一阵疾风吹过。就在这时,水面上泛起的涟漪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之下,隐隐约约地浮现出“复仇”二字。大概一盏茶功夫,水面才恢复了刚才的安宁。

之后,徐茂公不仅偷偷地将单雄信的人头转交给了单雄信的妻子,还兑现了诺言,悉心照顾单雄信遗留下来的亲人。

而且,每当在单雄信的子女面前提起往事,徐茂公都会情不自禁地流下惋惜而又悲痛的泪水。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单雄信的子女在心中埋下了复仇的种子。徐茂公也紧紧地握住了拳头,并在桌面上愤怒地砸了几下。

随后,从战场名将转为开国勋臣的徐茂公,在李氏王朝中展现出来的并非聪明才智而更多的是明哲保身,甚至是投机与圆滑。

三、好友情深,圆滑复仇

在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前,他曾私下找到徐茂公征求意见,但是徐茂公连连摇头,表示自己也没有好计策。李世民见徐茂公如此不情愿加入自己的阵营,只好垂头丧气地转身离开。

李世民称帝后,论功行赏时,徐茂公的排名总是比较靠后。不过徐茂公却对此不以为意,丝毫没有将这些功名利禄放在心上。

在唐太宗晚年,太子李承乾因谋逆而被废。某天,李世民再次秘密召见徐茂公,询问他在魏王李泰和晋王李治二人之间,应该选谁担任新太子。

不料令李世民没想到的是,只见徐茂公一脸愁容,不停地用手挠头,过了很长时间才慢吞吞地说了一句看似用心实则敷衍的话:“臣不知,请皇上恕罪。”

徐茂公话音刚落,病入膏肓的李世民心痛地一连咳嗽了数声后,才摆摆手示意徐茂公可以离开了。

可以看到,李世民一生当中的两件大事,一则是自己当皇帝,另一则是选下一任新皇帝,徐茂公都未曾贡献自己的才华与谋略。

(唐太宗)

而且徐茂公对李唐这种冰冷的态度一如既往,始终未改,即使是到了晚年,他也是如此。

在唐高宗李治想要废黜王皇后而改立武昭仪(后来的武则天)为新皇后时,连开两次商议大会进行讨论,但徐茂公都以身体抱恙为由拒绝参会,反正就是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

可是李治非常看重三朝元老徐茂公的个人意见,只好趁着夜色单独召见徐茂公进宫以询问他的想法。

(李治)

可能是徐茂公被这件事搞得异常烦躁,也或许是他早已想好了计策,只见徐茂公在脸上露出一丝奸诈的微笑,说道:“此乃陛下家事,何必问外人?”

徐茂公话音刚落,李治恍然大悟,自言自语地表示:皇上自己的家事,怎么能允许别人明目张胆地横加干涉呢?看着眼前的徐茂公,李治突然之间高兴地大笑了起来。

655年,唐高宗李治先是将三番五次跟自己唱对台戏的褚遂良贬了官,以此重重地给朝廷上的反对派来了一记当头棒喝。紧接着,他下诏废黜了原配王皇后,册封武昭仪为新皇后。

李治此举看似加强了皇权,实则却已经得罪了许多的朝中大臣。

(武则天)

不过看到这一幕的徐茂公当场发出了一声难得的喝彩。尽管他想亲眼看看到复仇的结果,但天不假年,公元669年,徐茂公寿终正寝,享年76岁。

或许徐茂公也曾给自己的后人留有遗训,那就是人虽然归属于李唐,但心思却不能忘记为单雄信复仇二字。所以在徐茂公死后的第十五年,他的孙子李敬业率军起义,带头反对武则天。

不过由于军力悬殊,李敬业兵败自杀。对此,武则天愤怒之余下令诛杀李敬业所有亲属族人,还将死去的徐茂公开棺焚尸,以此发泄心头之恨。然而武则天不知道的是,她能有今天,多多少少离不开徐茂公个人因素的影响。

(李敬业画像)

当然,单雄信的后人与此同时也在不断寻找机会进行复仇。但由于条件所限,他们不是人手不足,就是起义失败。即使是在安史之乱期间,单雄信的后人也未能组织起一支势力雄厚的起义军来推翻李唐王朝。

不过正如我们今天时常所说的一句话:“机会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在单雄信被斩首250多年后,徐茂公当年在洛水之畔上说过的话“杀之将后患无穷”竟然应验了。

四、后人齐心,大仇得报

878-884年,唐朝末期发生了一场影响范围极大的农民起义——黄巢起义。继王仙芝率先举起反对大唐统治的义旗后,出身盐商家庭的黄巢旋即揭竿而起,组织起一支农民起义军,不久就攻占了唐朝半壁江山,大大削弱了李唐的国力!

(黄巢石像)

而在这场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中,起义的重要领导者和将领竟然是单雄信的后人:单兴、单旺、单茂、单盛。

而且他们四人在黄巢起义军中具有极高的威望与号召力。南征北战期间,他们齐心协力,率军高喊“为瓦岗军单雄信报仇”,在沙场杀敌无数,取得许多战役的胜利。正因如此,他们被时人称为“黄军四杰”。

早在黄巢起兵山东之际,单氏四兄弟就闻风而动,带着同乡十几个穷苦朋友投奔了黄巢起义大军。由于他们四人从小就学了一身高强的武艺,所以在转战山东、河南之时痛击唐朝守军,深得黄巢欣赏与认可。

不过在攻占唐朝东都洛阳前,王仙芝受到蛊惑后表示愿意接受“招安”,以此向朝廷谋求一官半职。对此,单氏四兄弟针锋相对,绝不同意此等谄媚李氏的做法,还为此跟王仙芝大吵一架,差点儿就动起手来。

(王仙芝画像)

所幸的是,得到消息的黄巢及时赶来进行劝阻,这才避免了起义军内部一次不必要的纷争。最后黄巢看到王仙芝执迷不悟、固执己见,旋即破口大骂:“我当初跟你一起发誓争夺天下,现在你想要去做官,那我们剩下的起义军去哪儿?”

说完,恼羞成怒的黄巢竟然从单氏四兄弟手中一把夺过来军棍,朝着王仙芝的额头狠狠地砸了下去。只见王仙芝头破血流,连连求饶,不再考虑“招安”。但是王仙芝第二天率领三千多起义军南下武昌,就此与黄巢分道扬镳。

事后,由于王仙芝孤军深入,不久即被唐朝守军于湖北黄梅所杀。他的余部死里逃生,终于回到了黄巢的起义军,还被编入了单氏四兄弟的部队当中。

不得不说,正是单氏四兄弟之前同王仙芝据理力争,才使得黄巢起义军免于沦为唐朝的“招安军”。在此之后,单氏四兄弟跟随黄巢出生入死,在战场上一次又一次击退唐朝军队,令当时的唐僖宗李儇闻风丧胆,竟然逃亡到了四川蜀地。

然而,农民起义自古以来就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黄巢起义军也不例外。虽然单氏四兄弟能征善战,指挥有方,但是由于长期流动作战,加之攻占长安后没有及时补充给养,在唐朝守军疯狂反扑之下接连战败。

884年,黄巢起义军和单氏四兄弟败退山东一带,在数十万唐军的重重包围之下,他们眼见大势已去,苦苦挣扎已然无望,旋即纷纷挥刀自尽。当时单氏四兄弟倒地时齐声高喊:250多年,大仇已报,先辈单雄信可以安息了!

他们死前发出的这声呐喊,响彻云霄,震耳欲聋,吓得唐朝军队当场后退,有几个士兵竟然被吓得口吐白沫,不省人事,直接倒地昏死过去。

不过,虽然单氏四兄弟参加的黄巢起义最终惨遭失败,但是这场破坏力极强、波及范围极大的战乱从根本上动摇了唐朝的统治基础,以至于大唐在勉强维持了二十多年之后,于907年被宣武(今天的河南东部地区)节度使朱温改唐为梁。

自此,李唐王朝正式宣告灭亡,退出了历史舞台。而这不禁令人感慨唏嘘:当年徐茂公看似无意之中对李世民说过的一句话,时隔250多年竟然一语成谶。真乃时也命也,天道循环,报应不爽!

(瓦岗寨四十六友)

结语:

瓦岗起义军向来以忠义为人们所称道,他们讲究的是要为彼此出生入死、肝脑涂地。正是有这种生死之交的深厚感情,才会在徐茂公和单雄信之间上演“割股啖肉”的感人故事,流传下来这段兄弟情深的佳话与美谈。

坦白而言,徐茂公和单雄信二人的真挚友情无不令人动容,催人泪下。这让置身于物欲横流、金钱崇拜、名利至上现实社会当中的我们,在深感羞愧难当、无地自容的同时,应该静静反思一下“友情”二字背后的真谛与奥妙。

参考资料:

陈汉成.李勣的忠义与圆滑[J].文史天地.2010,(第7期)

彭知辉.由奸贼逆臣到绿林豪杰:论单雄信形象的演变[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第2期)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李渊,王世充,李世民,李密,单雄,大祸,洛阳城,秦王,翟让,徐茂公,观点评论,李世民,王仙芝,单雄信,徐茂公,黄巢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李渊,王世充,李世民,李密,单雄,大祸,洛阳城,秦王,翟让,徐茂公,观点评论,李世民,王仙芝,单雄信,徐茂公,黄巢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李渊,王世充,李世民,李密,单雄,大祸,洛阳城,秦王,翟让,徐茂公,观点评论,李世民,王仙芝,单雄信,徐茂公,黄巢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