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是一个离我们非常遥远的年代,有关于它的记载并不是很多。
我们对他的了解更多的是出自明朝中期许仲琳那本长篇神话小说《封神演义》和小说改编的神话电视剧《封神榜》。
这部小说涵盖了周武王兴周灭商的真实历史,也添加了众多的神话传说,读起来脍炙人口,趣味横生。
但是据史书记载真实的情况远没有小说中写得那么精彩,商纣王仅仅在位于我们今天新乡地区的牧野打了一仗。
千百年来这个谜团一直环绕着众多的历史学者,然而在殷墟考古的时候才逐渐解开它神秘的面纱。
封神小说中的历史
在《封神演义》中,纣王是一个非常昏庸无道的君主。
因为他在进香女娲宫的时候题写了一首非常淫秽的诗,导致了女娲娘娘万分震怒,非要处死他不可。
但是因为商朝气数未尽,所以她无法直接杀死他,只好派出了轩辕坟三妖去迷惑他,败坏朝纲。
九尾狐杀死了苏妲己,借尸还魂上了苏妲己的肉身,然后被进献给了商纣王。
在商纣王身边,她出了一系列的坏主意。
她不但设置了酒池肉林,还发明了炮烙、虿盆等酷刑。
纣王整日整夜地沉迷于酒色之中,有忠诚的大臣前去劝谏,却惨遭酷刑的毒杀。
久而久之,忠勇的大臣不是被杀,就是投奔他国,最后他的身边只剩下费仲、尤浑这些奸佞的小人了。
其中东伯侯姜桓楚、西伯侯姬昌、南伯侯鄂崇禹、北伯侯崇黑虎势力最大。
他们分别领导着各自辖区的小诸侯国。
在妲己和奸臣们的蛊惑下,东伯侯和南伯侯纷纷被杀,西伯侯遭到了囚禁,北伯侯则投靠了商纣王,帮助他鱼肉百姓。
最后姬昌的儿子伯邑考前去探望父亲,竟然还被商纣王残忍地剁成了肉酱,做成肉饼让姬昌去吃。
为了活下去,姬昌也将一切都忍了下去。
后来西伯侯的属臣带着厚礼前去贿赂纣王的左右,才哄得纣王放过了姬昌。
兴周灭商乃是封神的天意,所以姜子牙的师傅元始天尊和师伯太上老君也纷纷派出自己的徒子徒孙前来助战。
其中就有手持火尖枪、脚踏风火轮,带着混天绫和乾坤圈,拥有三头六臂和莲花化身的哪吒。
还有拥有三只神眼,擅长七十二般变化,手拿三尖两刃刀,带着哮天犬的二郎神杨戬。
以及肋生双翼,长的是青面獠牙,手提黄金棍的雷震子和日行1000里擅长遁地之术的土行孙。
在这些还算不上神仙地阐教弟子的帮助下,他们展开了对商朝的决战。
在姜子牙师弟,玉虚宫叛徒申公豹的挑唆下,也有大量的截教弟子投入到商朝的大军去对抗姜子牙。
最后800诸侯会师孟津,共同讨伐无道的商纣王。
纣王虽然无道,但是力大无比,而且武艺惊奇,一连斩杀了数十位诸侯的大将。
但是毕竟他酒色过度,手下已经没有可用的贤臣良将了。
这个时候,他又发现了苏妲己的真面目,他懊悔不已,在恍惚中,他看到了那些被他害死的姜皇后、比干丞相等人的冤魂。
他感到大势已去,就独自一人走上了高耸云霄的摘星楼,纵火自焚而死。
现实中的牧野之战
据史料记载,商纣王其实是一个非常有能力和作为的国君,并非像小说中描写的那么荒淫无道。
他的恶名其实都是来源于后来的胜利者周朝人的污蔑。
他接手商朝的时候,其实商朝已经在走下坡路了。
当时商朝内部阶级矛盾很深,商纣王过火的改革又进一步加剧了这些矛盾,他最后不但得罪了上层的贵族,也没有换取底层劳动人民的人心。
同时位于商朝东部的东夷部落也发动了叛乱。
这场叛乱持续的时间非常长,以至于消耗掉了商朝大量的国力。
当商朝的主力军都开拔到东夷部落进行平叛的时候,位于陕西境内的西周部落则发动了对商朝的进攻。
西周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通过改革缓解了各个阶层的矛盾,同时着力于改善民生,获得了百姓们的支持。
到了姬昌这一代,他通过广施仁善,收拢诸侯的人心,逐渐地在他的身旁围拢了一批诸侯。
这些诸侯纷纷对外表示姬昌才是真命天子。
最后当商朝的主力军陷入东夷部落的战争泥潭的时候,周朝的军队在姬昌继任者周武王的带领下,一路高歌猛进,迅速攻下了商朝许多军事重镇。
无奈之下他只能启用大批的奴隶来补充到部队里面去。
这些奴隶本来就是刚刚收服的其他部落的战士和农夫,拥有强大的战斗力,但是他们却十分痛恨商纣王,毕竟奴隶的身份决定了他们是可以被随时取代的替代品。
当两军在牧野这个地方展开决战的时候,商朝军队的内应纷纷呼喊策应周军。
结果大批的奴隶当场倒戈,讨伐纣王。
纣王无奈只能带着少量亲随逃回了朝歌。
殷墟考古发现真相——实属无奈
在现代拍的《东周列国志》中,我们能从围魏救赵中看出,一国的军队想要攻克城池是非常困难的,特别是城高垛厚的首都。
但是谁能想到商纣王竟然自焚了,这是为什么呢?
历史中有记载,中国早期的王朝大多数存在“大都无城”的现象,而殷墟考古也能够证实这一点。
也就是说,朝歌并没有坚固的城墙来拱卫它,这样敌人就根本毫不费力地进入了朝歌的内城之中。
而这也是纣王为何只是在牧野败了一仗,就匆匆自尽了结的原因,实在是很无奈。
结语:
历史的真相总是令人唏嘘不已。虽然商朝的灭亡来源于周朝的偷袭,但是假使商纣王当年能够充分地善待百姓,调和多方矛盾的话,即使再“大都无城”,周朝又怎么能攻得下坚不可摧的人民防线呢?
还是那句话:“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水能载舟亦能覆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