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拥有百万大军,可以说是占尽天时、地利,但历史的结果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朱棣不仅击败了朱允炆的大军,而且还成功地夺取了皇帝的宝座,成为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我们知道朱元璋在去世之后,亲王们的翅膀早就很硬了,年轻的朱允炆几乎是掉进了狼群之中。朱允炆登基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削藩,朱允炆先拿周王开刀,然后开始削齐王、代王、岷王、湘王,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削平了五个亲王。在成功地除掉了其他的亲王之后,只剩下实力最为强大的燕王。此时的朱棣已经被孤立。
建文元年,有人密告朝廷,说燕王府有异谋,想要谋逆,于是朝廷下令包围燕王府,但是燕王造反时早已谋划在前,他已经提前做好了准备。包围了燕王府之后,统帅张昺、谢贵这两个人认为燕王很好对付,大摇大摆地进入燕王府,没想到刚走进大门就被燕王抓起来杀了。统帅被杀之后,包围燕王府的军队一下子溃散,燕王迅速占领了北京城,宣布起兵,从此靖难之役爆发。
朱棣起兵,实际就是造反,但是他不能说自己造反,他得找一个合理的借口,这样才能够师出有名,减少社会舆论的压力。他找到了一个看似非常合理的借口,朱棣从《祖训》当中翻出来一条依据,说如果天子有难亲王可以起兵来帮助天子靖难,他说朝廷出了奸臣,蒙蔽了皇上,现在皇帝有了难,我朱棣起兵就是为了给皇帝消除祸难,因此,这个仗就叫“靖难之役”。
面对朱棣的起兵,朝廷也自然不甘示弱,朱允炆任命老将耿炳文带兵北伐。但是耿炳文在北伐过程中意外地被朱棣打败了,耿炳文吃了败仗之后。朝廷换了曹国公李景隆,作为大元帅。李景隆是李文忠的儿子,我们知道李文忠是明朝开国功臣,又是朱元璋的外甥,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按理说,虎将无犬子,而且李景隆这个人长得是非常威武,一表人才,从小学习兵书,又是国戚,深得朱允炆的信任。但是李景隆毕竟不是他的父亲李文忠没有实战经验,几次交战都被燕王打败。
那么说,除了老将耿炳文和李景隆,朝廷真的是没人可用了吗?还真是没有别人可用了。我们知道朱元璋晚年的时候,太子朱标死了,朱元璋为了为朱允炆铺平他的统治道路,把留给朱标的班底,全部给清理掉了,像蓝玉这些人基本都被诛杀殆尽。剩下的打过仗的就只有耿炳文,耿炳文虽然有打仗的经验,但他其实擅长防守,而不善于指挥主动进攻的战役。在耿炳文第一次失利之后,朱允炆没有再给他机会,而是选取了屡战屡败的李景隆,所以李景隆完全不是燕王的对手。
燕王朱棣的气势越来越盛,但是即便是这样,朱棣也没有占到什么便宜。靖难之役打了三年之久,燕王所得的地方不过是大宁、北平、永平三府之地,没有大进展。就在这僵持不下的时候又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机。这个转机是有朱允炆身边宦官给朱棣做内应。因为朱允炆对皇宫当中的宦官管得比较严,引起这些宦官的不满,这些宦官当中就有人私通燕王,给他作为内应,向燕王报告南方军事机密。这让燕王也对朱允炆的动向了如指掌。朱棣决定不要和朝廷争一城一地,直接打向南京,杀他个措手不及。
建文四年的时候,他们决定直奔南京,渡过长江兵临城下封锁南京的城。此时的朱允炆完全没有想到燕王会突然出现在南京,这让他有些惊慌失措,情急之下他还犯了一个无可挽回的错误。朱允炆继续任用谷王朱橞和屡战屡败的曹国公李景隆来把守南京城。本来建文帝上台就要削藩,引起谷王朱橞对建文帝不满,你让他来把守城这能行吗?还有这个曹国公李景隆败了以后不但不加处罚,还让他把守城门。结果谷王朱橞和曹国公李景隆联手直接打开了南京金川城门,让燕王进了南京。建文帝的下落,从此下落不明,燕王朱棣,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明朝的第三位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