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李世民为什么敢逼李渊下台?有梦想,就要用实力去实现!

李世民为什么敢逼李渊下台?有梦想,就要用实力去实现!

有句话,叫做“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唐高祖李渊,就是这么被李世民给拽下来的。

在古代,为了争夺君主之位,父子反目,手足相残的事并不少见。但是,想要干成这件事,必然是要经过周密谋划,精心准备的,否则,就会偷鸡不成蚀把米,把自己都给葬送了。

李世民敢逼李渊下台,先决条件就是他有做皇帝的野心。

想成功,先立志么,设定一个伟大的目标,才好为之奋斗不息么。

李世民想做天下之主的野心,在他认识刘文静之前就已经有了。

刘文静观察李世民之后,称李世民“大度类于汉高,神武同于魏祖,其年虽少,乃天纵矣。”

刘文静将李世民比作汉高祖刘邦、魏太祖曹操,并且不遗余力地说服李世民,去劝说李渊起兵反隋,成就帝业。

李世民听了,深以为然,笑着对刘文静说:“君言正合人意!”

从此,两人“狼狈为奸”,开始了谋夺帝位的伟大征程。

有了野心,哦,在未实施之前,还不能暴露,应该说是伟大理想。那么,下一件事,就是要具备可以撑起理想的实力。

常常看到实力支撑不起梦想这样的抱怨,其实,什么都不要想,利用现有的资源,拼尽全力去做就好了。只是,一定要明白,得到什么,才有利于增强实现目标的实力,不要做无用功。

李世民就很清楚他要实现自己的目标,需要什么,应该做什么。

李世民带兵四处征战,在为大唐开疆拓土的同时,还招揽了无数的英雄豪杰。诸如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的尉迟恭、屈突通、殷开山、张亮、张公谨、程知节、李世绩、秦琼等人,都是李世民在征战过程中,收服的开国名将。

唐高祖李渊也看出了李世民的野心,所以,不惜诬陷刘文静谋反,将李世民最亲近,也是最重要的谋士给处死了。原本,李渊是想杀鸡儆猴,警告李世民,收敛点。可是,刘文静之死,反而激发了李世民夺取帝位的斗志,更加不遗余力地积聚实力。

李世民利用李渊不愿骨肉相残的心理(这点很重要,否则,还是收敛点),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建立战功。最后,都让李渊封无可封,赏无可赏,只能独创了“天策上将”的头衔,加封给了李世民,并且准许李世民自置官署(李渊也想借李世民平衡太子李建成,这点也很重要,否则,可能就是欲擒故纵了)。

李世民则抓住时机,开设文学馆,大肆招揽四方名士入馆。著名的“唐十八学士”就是这时候聚齐的,其中就包括非常著名的房玄龄、杜如晦、虞世南等人。

此时的李世民,已经在李渊之外,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小朝廷,完全有实力对抗李渊和太子李建成了。

只要能扛住失败,成功就是必然的,所以,一定要为失败后的重新崛起提前打算。

李世民为了夺取帝位,必然要和太子李建成一决雌雄,也要直面李渊的威势。为了避免孤注一掷,没有退路的危险,李世民提前为自己准备了一条后路。

李世民派张亮去洛阳,秘密联络山东豪杰,以备不测。万一夺位失败,就可以退守洛阳,起兵跟李渊、李建成分庭抗争。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个东风就是最后行动的胆魄和决心。

李世民早已有了“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胆魄,但是,他还没有下定“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心。

这一点,房玄龄和杜如晦也看出来了,所以,李世民请长孙无忌去请二人,却被二人拒绝了。李世民大怒,对尉迟恭说:“玄龄、如晦岂叛我邪!”然后把自己的佩刀交给尉迟恭,去把二人首级取来。房玄龄、杜如晦一看尉迟敬德带着刀来了,知道李世民下定决心了,这才乔装改扮,跟随尉迟敬德去了秦王府。

发动玄武门之变的所有事情都已经计划好了,可是,在行动之前,李世民又犹豫了,还找来术士占卜。恰好张公谨赶到,抓过占卜的龟甲丢在地上,大声说,事已至此,难道“卜之不吉”,就不干了么?

好吧,那就干吧。

有时候,就需要有这么一点冲动,过于谨慎了,反而什么事情都做不成了。

结果么,大家都知道了,李建成、李元吉被诛杀于玄武门,而正泛舟湖上的李渊,则被尉迟敬德持戈给“保护”了起来。李世民成功夺得了太子之位,然后,又迫使李渊主动禅位,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李世民为什么敢逼李渊下台呢?

正是因为他有野心,又积聚了可以实现野心的实力,还有敢于行动的胆魄和决心。当所有条件都凑齐了,逼李渊下台,就是水到渠成之事,李世民有何不敢?即使失败了,还可以逃往洛阳,重头再来么。

李世民有如此的胆略和智慧,想不成功,也难呀!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房玄龄,李渊,梦想,什么,成功,李世民,实力,野心,刘文静,李建成,观点评论,李渊,李世民,刘文静,李建成,杜如晦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房玄龄,李渊,梦想,什么,成功,李世民,实力,野心,刘文静,李建成,观点评论,李渊,李世民,刘文静,李建成,杜如晦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房玄龄,李渊,梦想,什么,成功,李世民,实力,野心,刘文静,李建成,观点评论,李渊,李世民,刘文静,李建成,杜如晦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