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跟古代“名讳”传统有关,古代人讳名,但并不避讳姓氏。比如晋武帝司马炎,避讳的字是“炎”,“司马”两个字并不用避讳。
“名讳”的规则,一般情况下是遇到君主、长官、长辈,或者圣贤时,不能直呼其名,甚至书写的时候也要避开。
古人为了避讳,发明了各种方法,比如“读白”,就是故意读成白字(近音字),书写的时候要按规定采取“空字”、“缺笔”或“改字”的办法,也叫“写白”。
因此在中国古代时,有文化修养的人,在接人待物时,是要先查查对方的祖宗几代都叫什么名字的。在谈话、写书信的时候,双方都是要避讳这些字的。
“名讳”的传统,最早在先秦时就已经形成了一套礼法,《礼记》中就有:“入国问俗,入门问讳”的记载。
历史上因为“名讳”传统,最悲催的一个人,就是唐代大诗人李贺。
李贺就是写了千古名句“天若有情天亦老”的那位。
李贺的父亲叫李晋,有人说“进”和“晋”谐音,李贺考进士就是不尊父亲。当时的另外一位大名仕韩愈,为了这件事情,极力为李贺辩护,但是没用。李贺在舆论压力下,还是放弃了考试。
我们读历史的时候经常会看到一种现象,就是很多人的名字改来改去的,其实就是为了避讳。
特别是有些皇帝的名字,都是生僻字,其实就是为了解决避讳的麻烦,干脆自己改名,用生僻字,方便官员民众。有名的比如武则天,又叫武曌。还有赵光义,原名赵匡义,避宋太祖的讳改名,登基了又改为了赵炅。
我们了解了古代的“名讳”礼法,就可以理解,晋国皇室虽然是司马氏,但是对于“司马”二字是不避讳的,所以,“司马”作为一个官职,就没有取消,或者改名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