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历来都是农业国家。上天赋予了中华非常肥沃的土地,比如东北的黑土地、西北的黄土地、湖广的湿地。不同的土地,可以播种不同的庄稼,从而形成了从北到南、跨东越西的各种生活风格。
首先要感谢隋朝的隋炀帝。他一道圣旨,用举国之力开挖大运河,将南方扬州的扬子江、海河,连接安徽的淮河,继而北上与长江、黄河相通。
隋炀帝此举,虽然令隋朝亡国。但是他为后世带来的贡献却是无以伦比,可以称作中国第二个大禹。
大运河的开通,使得南北两地的货物流通非常方便,促进了南北的经贸发展。
但是中国内河众多,黄河、长江常常发生水患,历朝历代都禁不住水患。
赵匡胤却在黄河水患的治理方面,下了大工夫。
黄河只要一决堤,就会淹没当地的村庄农田,使得大量的难民产生。公元962年,赵匡胤命令各省的黄河沿岸修堤筑坝,移栽过来大量的成品树木,用以控制水患的发生。堤坝也修得非常牢固,专门委派官员进行严格的巡察,力求防患于未然。
所以在宋朝中期,除了小规模的一些水患,基本上都没有出现过严重的灾害。连通大运河的长江、淮河、海河、钱塘江等主干和支流,都做了很多根据水路特点形成的堤岸线。
这些河道的平复,意味着不再遭受天灾所带来的损失。对于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稳定,以及促进商业的正常推进,都是非常有效果的施行手段。
而农业生产一直都是中华历朝历代的主流,为了保护当地农业的正常有序,赵匡胤亲自考察每一处农田地形,并多次减轻朝廷的赋税,为农民减压减负。
同时在巡视各州郡时,要求当地的地方官以为老百姓服务为宗旨,以减轻赋税为中央给予地方的支持,以应缴纳赋税进行合情合理地上缴和减免。
这些措施,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大宋王朝渐渐泯灭了残唐五代带给社会的战争创伤,显示出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更重要的是,赵匡胤强化了中央集权,特别是财政大权。他安排财务人员将每一个地方的赋税计算清楚,留下当地应有的开支,全部运往首都。这样最大限度地可以防止地方官利用财政募兵,来进行造反。
从宋太祖到宋钦宗的两百多年里,大宋王朝的经济总量被称为世界之冠。后人根据当时的官方对于生产的记载推断占全世界80%的总量比例,的确可能。
GDP产值主要是由农业提供的,而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在加上手工业、丝织业、印刷业、陶瓷业,综合的GDP自然就高了。
国家富有,文化方面自然发达昌盛。创造了唐诗宋词的“宋词”,是中国文化一大瑰宝。唐诗讲韵,宋词谈律,异彩纷呈。后人将唐朝和宋朝以来的文化名人,分成几个流派,合称“唐宋八大家”。
只是当时的国际交通工具不大便利,从国外来到中华大地的风险不可预料。无论是陆运、还是海运,都无法能够准确到达中华大地。
到了元朝时,才有意大利人马可波罗辗转万里,来到中华,将在中华的所见所闻汇集成一本书《马可波罗游记》。
书中详细叙述了中华的富有,竟使得国外读者误以为中华遍地都是黄金。由此可见宋元时代,中华的富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