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统三年(1438年),兵部尚书王骥抵达前线,处死大将安敬。接着,明军分两路出兵,深入草原2千余里,擒拿蒙古将官一百五十余人,斩首数千级,赢得兀鲁乃之战的胜利。
1449年,明英宗北伐,仅仅准备五天,就率20万精兵远征。王振无知,一顿瞎指挥,明军惨遭失败,京师“三大营”几乎全军覆没。
“土木堡之变”,给人们一个错觉;明英宗时期,明军没了昔日的雄风,不是蒙古骑兵的对手。与洪武时代、永乐时代相比,正统年间,明军已经江河日下。
客观看待,正统年间的明军,确实不如洪武、永乐时代。无论是将领的作战指挥水平,还是将士的单兵作战能力,都要略逊一筹。
若是跟同时期的草原上的蒙古骑兵相比,明军未必就不行。“土木堡之变”,王振是罪魁祸首,若是张辅能挂帅指挥,结果大不一样。
明英宗时代,明军的战斗力还是很强悍。此时的明军,还具备长途奔袭作战的能力,能深入漠北2千多公里,在草原上正面击败蒙古骑兵。
正统三年(1438年),兀鲁乃之战,明军分两路出兵,总计2万精兵。明军转战2千多里,斩杀蒙古骑兵数千人,俘虏大小将领、官员一百五十余人,鞑靼元气大伤。
纵观兀鲁乃之战的过程,明军的战斗力非常强,将领指挥出色,士兵也能长途奔袭。近身格斗,单兵作战技巧,明军也超越蒙古兵,实力依然强大。
明朝初年,草原大致分成三部分:鞑靼、瓦剌、兀良哈。其中,鞑靼代表蒙古本部,大汗是成吉思汗的后裔,号召力很强。
兀良哈,蒙古精锐骑兵的产地,战马优良,士兵强悍。蒙古帝国时代,速不台、兀良合台、阿术等横扫欧亚的名将,就是出自兀良哈部。
兀良哈与明朝的关系,时好时坏。朱棣“靖难之役”时,许诺给兀良哈骑兵很多好处,让他们为自己效力。后来,朱棣没有兑现承诺,兀良哈部很不满意,经常闹事。
瓦剌,明朝的“老朋友”,也是重点扶植的对象。瓦剌部坚定支持阿里不哥的后裔,与鞑靼本部矛盾很深;只要瓦剌的首领没有“发烧”,瞎折腾,明朝不会找他们麻烦,两者是“盟友”。
明朝主要打击对象,就是鞑靼部。永乐时代,朱棣五次远征漠北,鞑靼部元气大伤,只要听说明军到了草原,就灰溜溜溃逃。
朱棣征伐漠北,收复安南,编订《永乐大典》,七下西洋,明朝消耗了太多的物力、财力。如此,明朝内部不稳定,爆发了唐赛儿起义,起义军纵横山东,“神机营”主将柳升前往讨伐,被耍得团团转。
朱瞻基继位后,采取了“收缩”政策,放弃开平卫、放弃安南,将奴儿干都司内迁,嘉峪关外的卫所,也大多迁移。
明朝的战略“收缩”,朱瞻基除了巡视边境,并未远征漠北。鞑靼部则乘势夺取明朝丢弃的地区,不断发展壮大,他们经常袭扰边境,成为明朝的劲敌。
朱祁镇继位后,决定改变父亲的策略:明军不能消极防御,皇帝也不能屡次出去巡视边塞,派大将远征,在草原上歼敌敌军,才是良策。
1437年,鞑靼部阿台汗、朵儿伯只率兵南下,劫掠甘肃。大将安敬率兵出征,半路断了粮草,又找不到水源,便返回关内。
安敬中途撤军,明军士气低迷,鞑靼乘势追击,明军死伤不少。1438年,朱祁镇决定大举讨伐鞑靼,派兵部尚书王骥督师,率蒋贵、任礼、赵安、毛忠等将领出征,兵马2万。
王骥抵达前线后,设宴款待安敬。酒过三巡,王骥斥责安敬,说他贻误战机,然后拿出“圣旨”,将安敬处死,众将无不胆寒。
王骥分两路行动,以蒋贵为主帅,直奔狼山(包头)。王骥、任礼骑兵、步兵跟上,赵安率骑兵,绕道接应;明军东路、西路协同,直奔草原。
蒋贵骁勇善战,“靖难之役”时以小兵身份追随朱棣,屡立战功。蒋贵、毛忠率兵奔袭狼山,朵儿伯只十分害怕,便请求投降。
蒋贵假装答应,然后加快进军速度,突袭蒙古大营,斩杀千余人。朵儿伯之逃去兀鲁乃,投奔阿台汗,一起抗拒明军。
蒋贵留下步兵,亲率2千骑兵奔袭,以毛忠为前锋。明军行走三天三夜,未尝进行休整,直接杀向阿台汗的大营。
毛忠率7个骑兵冲杀,闯阿台汗的大营,明军用马鞭击打弓袋,阿台汗的马匹受到惊吓,纷纷伏在地上,蒙古骑兵只能步行作战。
毛忠左冲右突,挥刀猛砍,蒋贵率主力分两路夹击。明军弯弓射箭,射杀营垒内的蒙古军,将其队形打散。接着,明军抽出马刀,横冲直撞,蒙古骑兵压根就招架不住。
阿台汗、朵儿伯之溃逃,蒋贵乘胜追击。王骥、任礼、赵安也有所斩获,跟着蒋贵一起追击,终于在黑泉追上了阿台汗。
明军穷追不舍,阿台汗、朵儿伯只打算“绝地反击”。蒙古骑兵列阵,率先冲向明军,挥舞马刀,准备肉搏战。
蒋贵、毛忠都是猛人,他们直接率明军杀上去,与蒙古骑兵短兵相接,进行白刃战,打得非常激烈。
王骥、赵安、任礼投入战斗,从后方发起进攻。阿台汗本就底气不足,又遭遇明军的夹击,只能夺路而逃,与朵儿伯只率十几人远遁漠北。
兀鲁乃之战,明军从甘肃出兵,途径宁夏、陕西、内蒙,一直追击敌军到漠北蒙古,转战2千余里,大获全胜。
以兀鲁乃为主战场,明军与蒙古骑兵展开多次对决,连战连胜。史载:“出沙漠千里,东西夹击,敌几尽。”
经此一战,鞑靼部元气大伤,反而被瓦剌部压着吊打,一点脾气都没有。明军再接再厉,在丰州之战、以列克苏之战获胜,威震塞外。
1449年,“土木堡之变”,不是明军不能打,而是王振瞎指挥。接下来,明军在于谦指挥下,赢得京师保卫战胜利,也先溃败,不久被阿剌知院刺死。
土木堡之战时,王骥正率15万精兵远征西南,与麓川作战。明军翻山越岭,五战五捷,征服了麓川,稳定了西南边陲。
参考书目:《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