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大明王朝1566冷知识6:胡宗宪才是抗倭第一功臣,在戚继光之上

大明王朝1566冷知识6:胡宗宪才是抗倭第一功臣,在戚继光之上

秒懂大明王朝1566冷知识6:胡宗宪才是抗倭第一功臣?在戚继光之上

过往文章回顾链接:

快速看懂《大明王朝1566》,只需99条冷知识(3):「东厂廷杖」

99条冷知识秒懂《大明王朝1566》4:魏忠贤为何没当上掌印太监?

99条冷知识秒懂大明王朝1566之2钦天监:贡献多少古代顶级科学家

了解300条历史冷知识,快速读懂《大明王朝1566》之1「罗天大醮」

大明王朝1566冷知识5:嘉靖最推崇的唐朝李姓诗人不是李白竟是他

一、胡宗宪作为大清官海瑞和大权臣严嵩的双面背景板,遮掩了他自身的巨大光芒

在大明王朝1566之前,我们所熟知的胡宗宪形象无非主要是3个:

第一个,胡宗宪不幸成了大明第一清官海瑞的背景板:

严格来说,是胡宗宪的儿子充当了海瑞的背景板——彼时,浙直总督胡宗宪的儿子来到浙江,一路上被各级官员隆重款待,只有海瑞任职的淳安县例外:身为知县的海瑞不但不巴结顶头上司的亲属,还冒犯虎威,以假冒当朝大员亲属的名义,直接将胡宗宪的儿子绑起来,押送回总督府。嘿嘿,上司的亲儿子都敢抓,海瑞这一下得有多威风?相对,胡宗宪得有多没面子?

可是你想过没有,胡宗宪对此竟然一点脾气都没有,还一直支持海瑞,说明什么呢?

第二个,有明三大才子之一徐文长的恩主——嗯,这个知道的人也未必多。顶多知道徐文长是个大才子,但知道他和胡宗宪渊源的人很少:

话说绝世大才子徐渭九次科举未中,一生竟然都是秀才身份,偏偏志存高远,这样的人生可谓苦逼中的战斗机。而唯一能让其施展才华的人,就是胡宗宪了。

胡督师可谓徐文长的第一伯乐,文长在胡宗宪帐下那是来去自如,地位极高,得以充分施展才华,献计献策,留下很多精彩故事,比如说两次进献祥瑞给嘉靖,都是徐文长执笔,文章大受嘉靖嘉奖,也稳定了胡宗宪在朝中的地位。比如说诱降倭寇大头目汪直和徐海,都有其策划之功。有些故事,甚至被后来的姜文改编进了电影《让子弹飞》,也就是那个剖开肚子看里面是否有食物的桥段。

还有一个,相对名气小一点,但最近这几年很火,就是被《绣春刀》系列电影捧红的沈炼。

沈炼,当然不是《绣春刀》电影里反映的那个只有血勇的锦衣卫形象。

事实上,他是史上最有良知的锦衣卫,也是嘉靖朝最敢反对严嵩的锦衣卫。

沈炼,还是徐渭的姐夫。他的故事,在《大明王朝1566》中,也通过朱七被提起过。

有了海瑞+徐渭两大名人背书,其实还远远不够:

真实的胡宗宪,比这个更正面10倍,也更精彩了100倍:

因为徐渭的伯乐是胡宗宪,海瑞的伯乐之一,也是胡宗宪,但胡宗宪的伯乐,却是名声狼藉、争议极大、沈炼的死对头:

一代权相严嵩!

胡宗宪的一生,基本都在站队(党争)和做事(抗倭)之间平衡。

从这个角度上讲,严嵩又成了他的背景板。

谁是谁的背景板不重要。重要的是为国为民。辛弃疾所谓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在胡宗宪看来,都是过于理想化和高要求:

能了却君王之事,对得起黎明百姓,顺带再对得起伯乐严嵩,此生足矣——什么生前身后名,太书生气了——那都是浮云!

前方案例,看看赋闲了大半辈子的辛弃疾辛大人就可以啦。

如果了解了这个背景,那么胡宗宪在历史上名气不响,和他的实际贡献无法匹配就好解释了:

严嵩尚且被过分妖魔化,身为严党支柱的胡宗宪,能好到哪里去?

大明王朝的关键人物,从某种程度上讲,不是两大主角之一的嘉靖,更不是另一主角海瑞,而是这个胡宗宪。

嘉靖40年的御前财政会议开到最后,应对财政危机的唯一解决方案,是严嵩严党拿出来的:以稻改桑。这也讽刺:徐阶为首的清流,只会质疑。

但这个烫手的山芋,最后就是落到浙直总督,兼任浙江巡抚的胡宗宪头上。

严嵩的底牌,其实,就是他的学生、得力干将胡宗宪。

二、被嘉靖皇帝和严嵩称为东南支柱的胡宗宪当时的局面有多难?

嘉靖十七年,年方二十七岁的胡宗宪考中进士,可谓少年得志,他被安排在刑部观政,学习政务。从此,胡宗宪开始了仕途生涯。嘉靖十九年(1540),胡宗宪被授官为山东青州府益都县的县令。上任后,他就显示出了卓越的政治才干。他先组织广大人民扑灭多年不遇的旱蝗之灾,后又对益都当地的强盗进行招降。盗贼在益都为害多年,胡宗宪用安抚劝降之策,不仅使群盗解散,还将其中可用的千人左右,编为义军。胡宗宪日后抗击倭寇的文韬武略,在治理益都时就已初步展现。

但是很不巧,就在这时,胡宗宪老家的父母先后去世,他不得不回乡丁忧,一下子就是5年之久。在这五年中,他刻苦攻读《大学衍义》、《武经七书》等书,学识大为长进,为日后大展鸿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嘉靖二十六年,等他重新被朝廷启用时,朝堂已经是严嵩的天下了。

随后胡宗宪的上位,一直挺受人诟病的:

特别是说他踩着同僚浙江总督张经、浙江巡抚李天宠上位——

嘉靖二年(1523),日本二批使臣前后来华朝贡贸易,因市舶司的太监对待不公,互争贡使资格,引发大规模的仇杀,史称“争贡之役”,导致嘉靖朝海禁重申。

由于正常的贸易关系受阻,东南沿海地区的倭患骤然加剧,而浙江和南直隶为甚,沿海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此背景下,胡宗宪出任浙江巡按监察御史,可见朝廷对他寄予厚望。胡宗宪也感到责任重大,临行前立下誓言:“我这次任职,不擒获王直、徐海,安定东南,誓不回京。”上任伊始,胡宗宪针对辖区内明朝官兵纪律松弛、软弱涣散的积弊,以严明赏罚为手段,大力进行整顿。通过胡宗宪的努力,明朝官兵的军容、军纪有了改观,士气也逐渐有所恢复。

不久,工部右侍郎赵文华受内阁首辅严嵩的推荐,以祭海神的名义,被派往江南督察沿海军务。赵文华是严嵩的义子,为人奸诈骄横。他排挤、陷害忠良,浙江总督张经、浙江巡抚李天宠都先后因其陷害而被杀。

如何和这种人搞好关系而不致于误了正事,胡宗宪对此非常清楚。因此在与赵文华共事的过程中,胡宗宪谨慎小心,有时甚至行事圆滑,最后不仅没有受到赵文华的阻挠,还得到了后者的赞赏。

在赵文华的大力推荐下,世宗很快就擢升胡宗宪为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又加直浙总督,总督浙江、南直隶和福建等处的兵务。

此时,胡宗宪可以调遣江南、江北、浙江等省重兵,所掌握的权力要比一般总督大得多。

胡宗宪知道自己大展宏图的机会来了。他一方面招揽、重用各种杰出的人才,如重用俞大猷、戚继光等名将,把颇负盛名的文人徐渭、沈明臣等都招到自己的幕府中来;另一方面,有骁勇善战的将领,还得有训练有素的士兵,胡宗宪支持部下练兵,其中成就最大者当属戚继光训练的戚家军,后来发展为抗倭主力军。

对,我们所熟知的戚家军,当年只是胡宗宪麾下的一支。只是最出色的一支罢了。

胡宗宪深知,自己大好局面的打开与守住,不仅仅是因为自己才华横溢,更是因为有恩师严嵩在朝中鼎力支持。

回到《大明王朝1566》开始的嘉靖40年,由于大明帝国空前的财务危机,以稻改桑被提上国策的高度,身为浙直总督的胡宗宪再次成为漩涡的中心。

此时的胡宗宪,可谓是严嵩唯一的救星。

而朝廷3种以上的凶狠势力纠缠,局面可谓异常混乱:

因为严嵩的对策方略,是为了缓解财政危机,严党的具体推行,可是要趁机中饱私囊的;清流则是要坐看好戏的,至少也不能让严党得逞的(于是派了胡宗宪的好友谭伦去卧底……)而胡宗宪,偏偏也是大家眼中的严党!

以稻改桑在左,抗击倭寇在右。

彼时胡宗宪之难,可想而知。

【请看原文——第一章】:

“今年总算有了一个好的开头。”徐阶又接着说道,“开支控制了,没有再给百姓加赋税。但愿浙江改农田为桑田的事能办好。”

“办不好的。”张居正一开口便十分明确。

裕王和谭纶都望向了他。

张居正向裕王解释:“在御前,严嵩提了个方略,要将浙江百姓一半的农田改成桑田,说是只要今年江浙能多产二十万匹丝绸,就能弥补国库的亏空。当时我们就想到,他们这是又想出了一个名头借机兼并浙农的田地。利令智昏,全不想一个省一半的百姓失去田地,又是倭寇闹事的地方,不出数月大乱将至。”

“你们当时为何不向皇上陈奏?”裕王一听便又急了。

高拱答道:“严嵩的话一落音,皇上立刻便准了旨。同时恩旨农田改成桑田以后不得加征赋税。皇上怎么也就不想一想,这个方略一旦推行,严党在浙江的那些心腹立刻便会勾结富商巨贾不要命地争买百姓的田地。”

“高大人张大人所虑极是。”谭纶接话了,“农田改成桑田以后且不加税,一亩桑田比一亩农田的收成便要高出五成以上。这些桑田如果都在浙江那些官商手里,从种桑养蚕到织成绸缎中间便又能省去了买丝的环节,利润可想而知。”

张居正:“子理说得透彻,严嵩提这个方略一多半是为了弥补他们造成的国库亏空,不一定有这些算计。可严世蕃他们怂恿严嵩提这个方略前事先准定已有了详细的图谋。”

“不能让他们得逞!”高拱站了起来,“当时没能奏阻,下边我们也得想法子补救,不能让这个弊政在浙江施行。”

……

清流们的阻挠果然见效了,一直到四月,以稻改桑都进展缓慢,于是出现了第二章杭州知府马宁远带着士兵马踏青苗,被戚继光制止的恶性事件。即便如此,一场民变已经迫在眉睫了。

身为胡宗宪能做的,就是一个拖字诀:比如将一年期的以稻改桑,拖成3年完成,如此,才能在保住民生与抗倭大计之间取得一个平衡。

这个平衡有多难?简直是要多难有多难!

胡宗宪的奏章,特意绕过了通政使司直达内阁,而老奸巨猾的严嵩则直接递给了司礼监,试图让吕芳偷空给到嘉靖:

而嘉靖,看都不看!直接就踢回了内阁处理!

小阁老恼羞成怒下令“毁堤淹田”,致使九个县数百万生民遭灾的“千秋之罪”。

【继续原文——第三章】:

谭纶:“我知道得越多,你干得会更难。”

胡宗宪不说话了,接着慢慢背过身去,那双一直憔悴黯然的眼中这时闪出了泪星:“《左传》上说‘君以此兴,必以此亡’。我是严阁老重用的人,终有一天要跟着严阁老同落。哪一天大树倾倒,总算还有个谭纶替我说几句公道话。”

谭纶倏地站了起来,眼中也已经冒出了泪光。

“该说的都说了。”胡宗宪紧接着说道,“你也不要回京,这个时候有你在浙江,他们多少会有点顾忌。裕王爷是以参军的身份推荐你来的,你这就到戚继光军营去。官府乱了,军营不能再乱!”

……

可以说,刘和平是真正懂的胡宗宪的第一人。彼时的大明帝国东南支柱,看似风光,实际上就是他自己所说的:

君以此兴,必以此亡!

三、明代还有两个胡宗宪:王越+戚继光——只要能建功立业,宁可不做名臣,也不做小人

胡宗宪是依靠着严嵩才真正上位的,朝野早已经把他看作严党的重要成员,甚至是严世蕃之外第一要紧的成员,而不是严世蕃身边的鄢懋卿罗龙文之流。

胡宗宪在权力巅峰时,已经预见了自己的下场:

因为清流们拥戴的裕王,肯定要继承大统,一旦上位,第一个要清算的,就是严党,严世蕃之后就是他胡宗宪。

但是,胡宗宪可以不依附严嵩而实现自己的抱负么?

不能。严嵩执政超过二十年,谁不是广泛意义上的严党呢?

甚至包括清流派为首的徐阶自己:他都是严嵩的儿女亲家。

严嵩彼时的势力,可想而知。

胡宗宪不是孤例,向前数成化时期,往后数万历时期,都是如此:

成化时期的王越,如果不是依附当时炙手可热的大太监汪直,根本无法找到属于自己的大舞台;

万历时期的戚继光,如果不是依附当时首辅张居正,早就给打下去了,一代抗倭名将很快就会夭折。

我们先看成化朝的王越,也是自黑界的先驱代表:

要说一个是文武双全的男神,一个是蝇营狗苟的权阉,王越和汪直,本来没啥交集,何况王越彼时已经被搁置,又是怎么凑到一块去的?

直接起作用的,是王越昔日麾下的小兵,后来调到京城,在汪直身边任亲信的韦英,主动俩边搭桥,帮着建立了联系。

这位汪直,当时是执掌西厂的特务头子,明宪宗宠爱的心腹,坑害起大臣来更心狠手辣,为人出名的飞扬跋扈。年纪轻轻,就拉了一堆仇恨。

而对王越这位男神,汪直却仰慕已久。知道这个文臣手段厉害。既擅长练兵,驾驭那些骄兵悍将,更是手段轻松有效。多么野蛮凶悍的人物,都能叫他治的服服帖帖。

而最令汪直动心的,却是王越麾下战士们,那打了鸡血一样的战斗力。相关的精彩战例,早被韦英绘声绘色讲述过很多遍。他更惊讶地发现,这位文臣中的奇葩,竟和自己有相同的理想:建功沙场。

而等到亲切会面,这俩位更迅速来电:王越早把这家伙研究个透,知道这个传说中爱钱的大贪,骨子里最爱的是面子。于是见面就彬彬有礼。王越甚至还不顾尊严,行起了跪拜礼。这一下就把汪直感动的不行:好好干,兄弟挺你。

——看看这态度,后来胡宗宪对严嵩,跟这个比起来怎么样呢?何况当年会试,严嵩本来就是胡宗宪的主考官,妥妥的嫡系出身。

人脉太重要:这关系一牢靠,王越官位刷刷的涨,到成化十三年,竟成了奇葩景象:既是太子太保,还担任兵部尚书,更挂着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名号,顺手还提督御林军,风光无限。

同样有立功沙场愿望的汪直,也和王越密切配合,由王越提督军务,汪直监军。哥俩联手提兵北上,成为鞑靼人不可逾越的屏障。

成化十六年的威宁海子一战,成了王越的人生巅峰。

自然,汪直倒台以后,王越也顺理成章地下台,一晾就是十年,直到72岁高龄才最后一次出山,73岁去世。但我想王越的人生,已然没有太多遗憾。

试想,人生有几个十年呢?如果有这样你的机会能施展抱负,你会犹豫么?

王越之后是胡宗宪,胡宗宪之后就是他的部下戚继光。

我们只知道戚继光是抗倭名将,看了《万历十五年》才知道,这家伙搞起关系来真是一点都不差,他和当朝首辅张居正的关系,那真是杠杠滴。

我们也是从中知道,没有张居正的扶植和支持,戚继光早回家养老去了。

同样,张居正去世、倒台后,戚继光也只能落个寂寞的下场。

再次验证了:君以此兴,必以此亡。

胡宗宪大功告成之日,也就是他的厄运降临之时。

其实,中外历史莫不如此:

在传统历史观念中,有一句话,叫䘵山之报,往复不绝。说的是一个王朝因之成立,也因之败亡。

安䘵山靠篡位发动叛乱,也最终死于其子的叛乱。朱温篡弑,自己也被篡弑,宋武帝篡夺晋朝江山,结果宋顺帝刘准也被齐高帝篡夺,齐高帝屠戮宋室子孙,结果自己的子孙多死于齐明帝萧鸾之手,齐明帝希望本枝繁荣,屠戮高武子孙,结果自己子孙死于萧衍之手。

而按照资治通鉴的说法,叫报应之事,劝善惩恶。而按照一般科学化的历史观点,这种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情况是一种历史撰写的比附或历史的巧合。

对此胡宗宪看得很淡,《大明王朝1566》里看他对李时珍怎么袒露心扉的?

李时珍:“胡部堂,问你一句话,你不要在意。”

胡宗宪慢慢又抬起了目光,望向李时珍:“李先生请问。”

李时珍不看他:“你是个有才的,心里也有社稷和百姓,为什么要去依附严嵩?”胡宗宪万没想到他会如此发问,一下又怔在那里。

李时珍:“我虽然已在江湖,但躲不了,依然还要被这个王爷那个大员请去看病,听到说你的不少,你想不想听?”

胡宗宪紧望着李时珍:“先生请说。”李时珍:“先说好的。给你是八个字的评价,知人善任,实心用事。用戚继光,逐倭寇于国门之外,东南得定。修海塘,减赋税,鼓励纺丝经商,百姓赖安。就凭这些,千秋万代,名臣传里本应该少不了你胡宗宪的名字。”

胡宗宪的目光又慢慢低了下去。

“不好的我不说你也知道。”说到这里,李时珍突然激动起来,“冲着这一次你为了浙江的百姓,先是抗上,现在又到处筹粮,我送你一句旁观者清的话,严嵩、尤其是严世蕃倒台就在这一两年之间。你不能够只是一味地以功抵过。”

胡宗宪又望向了李时珍。李时珍也深深地望着他:“大义者连亲都可以灭!你应该站出来向皇上揭示他们的大奸大恶!”

胡宗宪:“先生,我答你一句,你不要失望。”

李时珍已经露出了有些失望的神情。

胡宗宪:“谁都可以去倒阁老,唯独我胡宗宪不能倒阁老。”

李时珍:“为何?”胡宗宪:“我可以不作名臣,但不能够做小人!”

好一个我可以不作名臣,但不能够做小人!

为国为民,建功立业——自己的个人得失荣辱又算什么呢?

——这就是胡宗宪,一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的领导胡宗宪。斯人已逝,功业长存。千秋功罪,任人评说吧!

关注石水微澜的金红头条,带给你不一样的《大明王朝1566》。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徐渭,嘉靖,海瑞,胡宗宪,大明,王朝,背景,严嵩,功臣,知识,观点评论,王越,戚继光,李时珍,胡宗宪,严嵩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徐渭,嘉靖,海瑞,胡宗宪,大明,王朝,背景,严嵩,功臣,知识,观点评论,王越,戚继光,李时珍,胡宗宪,严嵩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徐渭,嘉靖,海瑞,胡宗宪,大明,王朝,背景,严嵩,功臣,知识,观点评论,王越,戚继光,李时珍,胡宗宪,严嵩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