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高毅资产、博时基金、汇添富基金、红杉资本等机构近百名投资者赴伊犁地区上市企业川宁生物(301301)调研,川宁生物总经理邓旭衡、财务总监李懿行、首席科学家赵华、董事会秘书顾祥接待,并就区域、环保、技术方面优势以及合成生物学版块发展情况向投资者做了详细介绍。
回溯川宁生物年报,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8.21亿元,同比增长18.21%,其中硫氰酸红霉素实现营业收入13.21亿元,同比增长23.95%;头孢类中间体实现营业收入8.37亿元,同比增长6.56%;青霉素类中间体实现营业收入13.73亿元,同比增长14.94%。2022年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4.12亿元,同比增长269.58%。
资料显示,川宁生物是科伦药业于2010年12月在新疆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伊宁产业园区投资设立的子公司,公司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号召,顺应国家产业发展趋势,主要从事生物发酵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建设有硫氰酸红霉素生产线一条,头孢系列中间体生产线二条,总产能为16000吨/年。目前主要产品包括硫氰酸红霉素、头孢类中间体、青霉素中间体和熊去氧胆酸粗品等,是国内以及全球较大规模的抗生素中间体供应商之一。
据介绍,在区域优势方面,川宁生物地处伊犁河谷,当地具有适合生物发酵的温度、湿度等气候条件,适宜的气候条件能够提高发酵水平,进而降低公司的生产成本。同时,公司所在地是新疆重要的玉米产区之一,常年种植玉米60万亩,玉米产量50万吨,且玉米价格相较其他区域便宜20%以上,为公司提供了质优价平的生产原材料。在能源优势方面,公司利用新疆煤炭价格的优势通过自备电厂,降低了50%左右的能源成本。除此之外,通过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川宁生物可以通过跨境贸易的方式从国外采购生产所需的原材料,进一步降低公司运营成本,并享受“五免五减半”的税收优惠政策。
邓旭衡表示,川宁生物始终坚持扎实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秉承“树立全球抗生素行业环保典范”的理念,公司环保设施总投入近25亿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5%以上,环保系统占地面积300余亩,占厂区总面积的20%以上。并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分子筛、疏水性活性炭、MVR、特种膜、喷雾干燥等关键技术装备,解决了环保“三废”治理问题,在废水、废气、废渣三个方面的处理能力已经达到先进水准。在国家对环境保护、安全生产日趋重视的背景下,抗生素中间体行业内的落后产能将逐步被淘汰,新增项目的审批难度也加大,公司在抗生素中间体行业形成了较高的环保壁垒,优势明显。
合成生物学板块作为生物制造产业的核心技术,被多个国家认为是颠覆性前沿技术。川宁生物通过自主创新、技术引进、技术集成,在核心技术、关键环节、重点领域实现了多项突破。截至2022年年末,公司拥有专利64项,其中发明专利30项;拥有30余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酵技术、酶反应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正在承担或参与的国家及省部级重大科技项目共有7项。
值得关注的是,公司一方面以传统抗生素中间体业务为基石,赋能合成生物学板块,大力发展包括熊去氧胆酸、麦角甾醇、红没药醇、多杀菌素、辅酶Q10、光甘草定等新产品,并与国内外合成生物学领域知名科研机构开展合作,着力发挥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实践联动作用,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添动力、增后劲、强支撑。另一方面以合成生物学强化反哺抗生素中间体业务,通过合成生物学技术来对川宁现有的抗生素中间体生产菌种进一步改造以提高发酵强度,烫平生产波动、提高产品收率,从而达到节约成本、提质增效,开启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的发展新征程。
公司方面表示,2023年,川宁生物将继续紧随国家西部大开发发展战略及“一带一路”产业布局的步伐,借助新疆地区自然资源优势及上海地区的科学前沿优势,从资源要素驱动向技术创新驱动转变,将新疆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并计划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巩留县投资建设“绿色循环产业园项目”,主要建设可年产红没药醇300吨、5-羟基色氨酸300吨、麦角硫因0.5吨、依克多因10吨、红景天苷5吨、诺卡酮10吨、褪黑素50吨、植物鞘氨醇500吨及其他原料的柔性生产基地。继续坚持“双轮驱动”发展战略,完成合成生物学从选品—研发—大生产的全产业链布局的关键一步,实现红没药醇、5-羟基色氨酸、麦角硫因等合成生物学系列产品的商业化生产,实现公司效益的稳步提升,打造合成生物学CDMO产业平台,使公司成长为具有全球专业视野和行业竞争力的合成生物学头部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