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胪寺,鸿胪寺主要职掌国家重大庆典、朝仪、宴会礼仪等。这个机构主要管这些礼仪的具体事务,如礼仪器物的设置,仪节程序,官员的排班,引导等。礼制由礼部制定,制定之后由鸿胪寺来具体执行,所以鸿胪寺的官员类似于现在的司仪。比如国家有重大的朝会,文武百官在太和殿前站班,太和殿前丹陛要设乐设仪仗,这些乐器与仪仗究竟怎么摆,由鸿胪寺负责。文武百官在太和殿下如何站班,如何行礼,也由鸿胪寺官员负责。大家都知道有品级山,在故宫可以看到这些东西,是大铁坨子,每个上面刻有官员品级。一共九个品级,摆在太和殿前面的大院。文武百官按照品级站在品级山的后面,排列次序,这些工作就由鸿胪寺的官员负责。鸿胪寺中专门有个官职叫序班。另外是鸣赞,负责“赞引”,这个“赞”就是唱赞,“引”是引导,相当于司仪的职务,哪个班行礼,由鸿胪设官员把这个班引到中央向皇帝跪叩,跪叩的时候不能乱磕头,要随着鸣赞换的唱赞声跪、叩,以整齐秩序,体现国家礼仪的威严。
钦天监,是掌管观测天文、推算历法、记录气象、编修历书、择吉选址等事务的机构。明清时期引进西洋传教士及西方天文数学知识,清代还以西洋教士担任钦天监的职官,这在中国古代王朝中是很少见的。钦天监的工作处于天文台,还置放西洋仪器,对日食、月食的推测比较准确,历书也依据西洋历法编修。朝廷、皇帝的重要活动,如各重大礼仪、出巡、皇室婚姻、封印开印等,皆由钦天监择吉日吉时。坛庙、宫殿、城垣、陵寝等大工程之营建,则相其地势、方位以选地址。兴建之时,择吉日吉时。古代钦天监所掌,关乎国家大政,帝王政治生活。官方认为日月星辰的变异与灾情,是上天对王朝为政过失的警告,标题因而作出治政调整。朝廷对日月食的出现也比较重视,钦天监预测日月食,要提前报告皇帝,以便通告全国救护。届时,皇帝于内殿恭设香案,虔申祈禳,以答上天。所修的历书,记王朝之朝年正朔,以示该王朝“奉天”施治,历书颁发给各省、边区及藩国,受历者所用时间概念遵从中央皇朝的朝年正朔,即所谓奉正朔,有隶属、从属中央皇朝的政治含义。清代疆域辽阔,颁历的地域范围也扩大到广袤的边区民族藩部。
太医院,就是国家的医院。太医院的官员,院长叫院使,副院长叫左右院判,下雨医官,有御医、吏目,再低一级的叫医士,最低级的叫医生,为准医官。这些御医都分科任职。下面再说说其职掌。为皇帝等诊病的病历记录,开的药叫“脉案”,要是研究某些皇帝的死因,应该查太医院的脉案。太医院有药库,有制药的地方,宫内、宫外都有,有内药库和外药库。皇帝所服之药,由太监和太医院的人共同来煎,煎完后分成两份,由太医院的人和太监先尝一份,没问题后再送给皇帝服用。太医院的另外职掌是奉差应诊,为王公大臣诊病,这在清代传记和实录中经常见到。还有负责其他临时性职掌,如随军任军医,服务于考场,为考试中的生病者医治。再如供职监狱,古代监狱卫生条件非常差,尤其是夏天,罪犯很多又都有外伤,里面如果出现传染病,伤亡现象非常严重,所以太医院会奉旨定期派专门人员去监狱中供职。还有负责京城的施药,医时疫,北京城如果发生了流行病,太医院要将药发放给老百姓。再有是种痘,这点值得注意,明清时期天花危害巨大,古代小孩如果没出过天花,不算最后成活,只有出了天花,获得了免疫力之后,才可以算成活。中国古代也发明了一种种痘术,即种人痘,不同于后来西方传来的种牛痘,清代太医院专门有一科叫痘疹科,痘疹科医生定期为皇家和大臣的子孙种痘,另外就是到蒙古等少数民族地区种痘。边区的王公每年元旦前后都定期到北京朝觐,时值冬春之交,一到北京,有些人就得天花。因此,到蒙古等地区种痘,也是太医院的重要职掌。
翰林院,是所谓文臣储才之地,也可以说是最高知识份子——翰林的集中地,其主要职掌是纂修典籍,为皇帝撰文、进讲、兼教习、考试等。先讲讲翰林问题,翰林是知识分子中的精英,经过多次考试选拔,最终留在翰林院中任职。全国科考的这几个步骤,先是从童生考到秀才,秀才念几年后要考举人,举人考完之后要考进士,进士授予后还有朝考,再考一次试,把所有取中进士的人,选取一部分精英,入庶常馆,成为庶吉士,再入庶常馆学三年后,年满考试,优者留馆为翰林院的翰林官编纂、检讨。庶常馆应是最高级的教育机构,也在大清门内的东侧。再说说进士一甲的三鼎甲,只有三个人,就是状元、榜眼、探花,这三个人基本就可以授予固定的翰林官,状元授为修撰,榜眼和探花为编修,但是还要在庶常馆学习,最后和所有的庶吉士一样正式授予官职,也有改授其他官职的。这里有个值得注意的地方,就是明清时期非常重视翰林的出身,选拔官员时,只要有翰林出身,对将来的入仕是非常有利的。而且在明清时期有些部门只选任翰林、进士或者庶吉士出身者,明朝在天顺年间后,“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就是说要想入内阁的话,必须有翰林出身这一前提条件。“礼部尚书、侍郎及吏部右侍郎,非翰林不任,而庶吉士始进之时,已群目为储相”,刚一入庶常馆,大家就认为这人将来可能会在内阁中任职。史载“通计明一代宰辅百七十余人,由翰林者十九”,明代的宰辅大学士170余人,由翰林出身的人占了十分之九。在清代,选任汉人为高级文职官,翰林出身也是非常重要的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