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保卫战中,于谦的确起到了很大作用,但于谦的成功,少不了一个人的支持,那边是明代宗朱祁钰。
当时的情况对于大明王朝而言,十分危急,京城三大营的精锐被也先在土木堡全歼,皇帝朱祁镇成为蒙古的俘虏,大明王朝军事力量薄弱,军心萎靡,民心不稳。在此危急时刻,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在孙太后的支持下摄政,并即皇帝位。朱祁镇掌权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不利局面。
他重用于谦,石亨等军事人才,重新组建京城的防卫力量,在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恢复明军的战斗力和指挥能力;朱祁钰减免赋税,安定民心,稳固了统治基础;同时他向朝臣发布诏书,鼓励大臣们踊跃谏言,使得明英宗时期朝堂上的乌烟瘴气一扫而空;对于土木堡战败的罪魁祸首王振,其人虽死,但朱祁钰并没有放过他,下令将王振的亲属族灭,对于王振的党羽则一概从重发落,此举起到了正风气的作用。
正是在朱祁镇的一系列措施实施之后,大明王朝的元气才逐渐恢复;正是在朱祁钰的无条件支持下,石亨,于谦等人才才能真正发挥出自己的才能,为大明王朝的最终胜利贡献力量。然而,历史却没有让朱祁钰成为流芳百世的君主,提起北京保卫战,这一朱祁钰一生中最重要,最自豪的杰作,后人第一个想到的居然是于谦,而非皇帝朱祁钰。这究竟是何原因?
其实很简单,首先北京保卫战的直接指挥者是于谦,自然在史书的记载中,于谦的戏份要多些,于谦的能力展现得更加充分和直接。,正因为直接,所以震撼,正因为震撼所以被后世所铭记。而朱祁钰更多的是在用人方面和幕后工作,他与于谦的关系与刘邦同韩信的关系非常相似。
再者,朱祁镇在回归七年后,发动了夺门之变,将朱祁钰赶下皇位,实现了复辟。由于朱祁镇在京城期间被朱祁钰严加看管,限制了他几乎全部的人身自由,因而朱祁镇对于朱祁钰的怨气很深。明英宗朱祁镇重登大宝后,废除了朱祁钰的皇帝之位,朱祁钰去世后不准以皇帝的理解安葬,不加庙号,且不入皇陵,并且让朱祁钰的妃子全数殉葬。足以看出朱祁镇对于他这位弟弟的恨之深。因此,在史书中朱祁镇必然授意修改了很多关于朱祁钰的部分,即使是出彩之处,也仅仅一带而过,如此自然无法让后人感受到朱祁钰的才华。
因此,北京保卫战中,朱祁钰虽然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他并没有给后人留下太深的印象,而是让他的好伙伴于谦出尽了风头。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