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十三年,燕王朱棣装扮成士兵的模样,手拿弓箭,与九个跟他相貌相似的士兵站在一起,准备考验下姚广孝口中神乎其神的相士袁珙的能耐。
袁珙是元末明初人,元明之际有名的相士。据记载,袁珙曾到过海外佛家圣地,遇到异僧别古崖,被他相中,收为弟子,传授相人之术。袁珙本身对于术数就天赋异禀,学成之后更是不得了。姚广孝在还没有遇到朱棣时曾游历至嵩山古刹,正好见到了袁珙。袁珙一见他就大吃一惊:“什么地方来的胖和尚,一对三角眼,身形好像病虎,性情必定嗜好杀人。”姚广孝的法号为道衍,他一直都以僧人自居。姚广孝当时听了这番评断也不着恼,反而很高兴。两位历史奇人就这样相遇,并成为了朋友。
后来姚广孝经过名僧宗泐和尚的推荐,被朱元璋任命为燕王朱棣的随侍和尚。姚广孝虽自诩为出家人,但是到了北平,就开始鼓动朱棣等老皇帝去世后夺取皇位。朱棣一见到他就问他会不会占卜,姚广孝回答会。他随后拿出五枚铜钱,连掷几下。他仔细分辨了下卦象,认真地对朱棣说:“殿下当在燕地做皇帝。”朱棣急忙斥责他不要胡说。做皇帝谁不愿意啊,何况朱棣这样雄才大略的人。口中不高兴,心中却很美。
到了北平,朱棣任命姚广孝为大庆寿寺的主持,平常主要就是住在燕王府中。一年冬天,两人对雪饮酒,一时来了兴致,便要作对联助兴。朱棣出了个上联:“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冰。”姚广孝意味深长地对了个下联:“国乱民愁,王不出头谁做主。”朱棣还是在说天气,可是姚广孝却时不时地有意提点朱棣。他随后又对朱棣说:由我辅佐您,您一定能带上“白帽子”。王上加白就是“皇”字。
为了更加坚定朱棣夺位的决心,姚广孝想到了好朋友袁珙。既然是准备起事,这样的奇人怎么能不请来呢。于是他便在朱棣面前将袁珙的高明相术一顿夸奖,希望王爷下令将他请至王府中。朱棣还是很有主见的,他不会人云亦云,在他心里对袁珙的能力还是有些怀疑的。主要是姚广孝将他夸得太高了。于是就有了开头那一幕。
在与袁珙相见时,朱棣选择在一个酒馆中。他混杂在士兵中,来到酒馆。袁珙一下子就认出了朱棣。他当即跪在他面前,惶恐地说道:“殿下何必如此作践自己啊?”朱棣看他真能认出自己来,觉得这人有真本事,一行人随后便来到王府。
到了王府,众人分宾主落座之后,朱棣先是恭维了一番袁珙,然后便迫不及待地请他为自己看相。袁珙也没有矫情,他仔细端详了朱棣的面容,又俯仰上下察看,最后得出结论:“王爷龙形而凤姿,天广地阔,日丽中天,重瞳龙髯,二肘若肉印之状,龙行虎步,声如洪钟,实乃苍生真主,太平天子也。年交四十,髯须长过于脐,即登宝位时。”一句话,朱棣有当皇帝的潜质。
姚广孝在给袁珙写的墓志铭中记载了上述这些事情。此时的朱棣虽然虽然没有真正开始进行筹备,但是内心已经不安分了。明代文人陆容这样评价袁珙这件事:“观此,则知太宗之有大志久矣。珙之相,特决之耳。”
不管朱棣如何雄才大略,在他的强势父亲统治时,就让他作出以后反叛夺位的决定,着实有些困难。秦王殷鉴不远。朱元璋的这些儿子们也是畏之如虎。此时他即便有了心思,也很难真正作出彻底的决定来。姚广孝之所以自己不停提点,又拉上袁珙,原因就在此处。朱棣处一直处在游移不定之间。
其实真正让朱棣下定决心的还是在建文帝即位之后,开始使用霹雳手段削藩。周王是朱棣一母同胞的兄弟,朱允炆都对周王下手了,下一个很明显就会轮到朱棣。这时,姚广孝再次从中鼓吹起兵。朱棣心中还有些不自信,他问姚广孝:“民心向着皇帝怎么办?”意思是,就算是起兵也很难成功。姚广孝答道:“臣知天道,何论民心。”天道比民心更重要。您是天命之主,百姓之心早晚会到你这边的。直至此时,朱棣才真正确定了大方向。
朱棣在府中招募各种异士,在后院练习兵马,在地下铸造兵器。为了掩饰,他还特意加厚了府墙,放了很多鸡鸭鹅之类的,混淆声音。
临起兵时,狂风大作,燕王府中的瓦片纷纷坠落。朱棣以为不祥,心中又产生了犹豫,姚广孝又鼓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说这是吉兆,所谓飞龙在天,自然会有暴风雨随之而来;瓦片坠地是要是换成琉璃瓦的先兆。朱棣这才放下心来。后来就有了所谓的“靖难之役”。
文中虽然一直说朱棣雄才大略,但是看他这个决定起兵的过程,其实他还是很优柔寡断的。一个好汉三个帮,朱棣的决心都是姚广孝一手推起来的。这中间的根源还是朱元璋对儿子们的影响太过于深刻了,甚至于有了阴影。这种相术之类的可能会从相貌上发觉一些人的性格,但是真说预测之类的就有些扯了。但是这些对于坚定信心还是有帮助的。说白了就是朱棣自己本身就想,但是一直不敢,是后来姚广孝等人一顿忽悠才让他真敢将心中的小火花释放出来,成为燎原之势。
(《明史》、《菽园杂记》、《明太宗实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