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宋高宗在当了三十六年皇帝以后,以“倦勤”,想多休养为由,传位给养子赵昚,是为宋孝宗,自称太上皇帝。
赵昚乃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于绍兴二年(1132年),被高宗选中育于宫中,后被立为皇太子。高宗的让位使宋朝的皇位再次回到宋太祖一系。这也成为史学家研究的课题,众说纷纭,给出了诸多无法证明的解释。
烛影斧声,千古之谜
宋开宝九年十月午夜,太祖赵匡胤大病,召晋王赵光义议事,屏退左右。席间有人遥见烛光下光义时而离席,有逊避之状,又听见太祖引柱斧戳地,并大声说:“好为之”。后晋王赵光义继位,史称太宗。
后世对此事议论不一,有说光义谋害太祖篡位;也有说太后杜氏去世前与太祖、赵普立下“金匮之盟”,定下太祖去世后由其弟光义继位,所以当时只是太祖向晋王嘱咐后事,并不是赵光义行篡逆之事。
这也成为千古之谜,留下诸多说法:“弑兄夺位”说、偶然致死说、金匮之盟说,这是历代史学家争论的主流,至于真相想必无从考证了!
赵构的遗憾
赵构让位于太祖一脉而非自己的骨肉,最关键的是其无子嗣。当然,赵构并不是没有生育能力,他有一个亲生儿子赵旉,可惜在苗刘兵变时夭折!
公元1129年,南宋将领苗傅和刘正彦发动兵变,以清君侧之名诛杀宋高宗赵构宠幸的权臣及宦官,并逼迫赵构将皇位禅让给三岁的皇太子赵旉。
1129年二月,金兵南下,赵构逃到杭州,苗傅的军队正好护卫皇帝左右,而韩世忠、张俊、杨沂中、刘光世等被分守其他要害,为兵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月26日,是宋神宗忌日,苗傅趁机发动兵变,要求赵构退位,策立年仅三岁的皇太子赵旉为帝。赵构知道事已无法挽回,只好同意禅让君位。然而不过数日,刘光世、张俊、韩世忠联名传檄天下勤王,从平江大举出发声讨苗刘。
兵变最终被平定,但太子赵旉却在兵变中受尽颠连,不久后一病不起,不幸夭折。赵构本人也因故失去了生育能力,自此绝嗣。这成为他的遗憾,直接导致皇位的归属问题。
赵构的坚持
赵构起初并没有放弃生育的希望,正是他的坚持使皇太子之位长期悬而未决。
1137年,岳飞听说金人想在汴京立钦宗之子,就上疏高宗请立太子以安定人心。这是武将干预皇家家事,触犯了高宗敏感神经,当时赵构的两个皇子都是过继来的,都不是自己的亲生骨血,岳飞所请完全是逼迫高宗最初决定,这为岳飞后来被杀埋下了祸根。
在立储这个问题上,宋高宗是容不得臣子指手画脚的,这是在逼赵构将皇位让给其他宗系。
赵构的无奈
最终导致赵构让位太祖一脉是多因素综合的结果,也是无奈之举,更是南宋当时政治环境下最好的选择。
1、赵构认清了现实,彻底放弃了生育的希望。其实,赵构内心深处对此早已有感觉,登基不到五年就将赵昚养育宫中,成为自己的养子。高宗的另一位养子赵伯玖也是太祖一脉,赵匡胤七世孙,秉义郎赵子彦的儿子。
赵构连续收养两个太祖血脉,也是为自己身后事做准备,如果自己确实无法生下皇子,那就铁了心将皇位还给太祖一脉吧!
2、确有对太祖一脉的愧疚之意。赵家的江山是赵匡胤一手打下来的,太祖只做了14年皇帝,皇位就落到了太宗手中,自己的爱子赵德芳(八贤王的原型)年仅22岁就病逝,《宋史·宗室传》对赵德芳之死用了“寝疾薨”三个字,因病医治无效死亡。至于赵德芳的死又称为北宋历史上的未解之谜,也有人将赵德芳的死算在了太宗的头上。
赵构或许确实知道太祖太宗那夜的内幕,但这些秘密决定是不能让天下人知道的。赵构收养太祖后人也能看出,他真心是想将皇位还给太祖一系,甚至没有给太宗后人继承皇位的机会。
3、形势所迫。宋太宗一脉的赵宋皇室在靖康之变中都被金国俘虏,因此,赵构身边已经没有了立储的人选。一旦宋钦宗回朝,赵构的皇位将不保,皇位继承人问题成了他的心腹之患。因此,避开太宗一脉,立太祖的后人也能笼络人心,使太祖一系完全倒向高宗,减少了钦宗回国即位的支持势力,也增加了自己的政治资本。
4、孝顺作为的赵昚。赵昚确实是当时皇位的不二人选,对高宗非常孝顺。赵构崩于德寿宫中,赵昚听闻后失声痛哭,两天不能进食,又表示要服丧三年。赵昚为了服丧,让太子赵惇提前参与政事。赵昚驾崩后,谥号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庙号孝宗,也可见其对高宗的孝顺感天动地,以孝著称!
赵昚也是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平反岳飞冤案,起用主战派人士,锐意收复中原;内政上,加强集权,积极整顿吏治,裁汰冗官,惩治贪污,重视农业生产,百姓生活安康,史称“乾淳之治”。
宋孝宗为人勤政,节俭,注重休养生息,明白得民心者得天下。宋孝宗的勤政为民使南宋由破落走向恢复,由消沉走向振兴。他改变了南宋文恬武嬉、偏安一隅的现状,使得南宋累积起一定的军事力量和物质力量抵御金朝的侵扰,也为南宋后期的抗蒙斗争奠定了物质基础。
小结
由此可见,赵昚当时最具帝王之相,获得了赵构的欢心。赵构由最初的无奈之举,到后来爱子心切,以及对南宋政坛的考量,最终心甘情愿地将皇位让给了这位养子,宋朝的皇位再次回到宋太祖一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