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建文帝朱允炆为什么这么着急“削藩”?又为何不用“推恩令”?

建文帝朱允炆为什么这么着急“削藩”?又为何不用“推恩令”?

公元1398年,明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与朝臣议政后的明太祖朱元璋深感疲倦,想在后宫休憩片刻,谁知这一睡下去就再也没有醒来,享年71岁。

朱元璋子女众多,生前就对老朱家可以世代统治江山的问题,深感头疼和忧心;最终朱元璋认为,皇位继承是稳定江山统治的根本,最终效仿大多数君王的做法,就是采用封建宗法制度“嫡长子继承制”。

由于皇太子朱标英年早逝,朱元璋只能将对朱标的父爱,倾注在皇太孙朱允炆身上。朱允炆天资聪颖,又刻苦好学,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朱允炆的颅骨从出生就有先天缺陷,头盖骨长偏了,像个弯月,但这并不妨碍朱元璋对他的疼爱,并将他立为皇位继承人。

朱允炆和其父懿文太子朱标一样,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性格温文尔雅,喜爱思考,与朱元璋严刑峻制,雷厉风行的治国手段不同,朱允炆的治国理念,就是想实现自己理想的仁政。

朱元璋统治时期,性格谨慎多疑的他,怕将来柔弱的朱允炆上位后,压制不住朝廷大臣,经“胡蓝之狱”后,大明的功臣名将被他屠戮一空;朱元璋铺平了朱允炆的上位之路,却不料问题出在了自己儿子的身上。

由于大明功臣名将被屠戮一空,朱元璋在洪武年间,将自己的二十多个儿子全部都作为“藩王”,分封到全国各地,特别是镇守西北疆域的9位藩王,以燕、秦、宁、晋四王的声势最为浩大,兵力最强。

朱元璋步入暮年之际,已经察觉到诸王势力膨胀,兵强马壮,拥兵自重,而且仗着叔父身份,不遵从朱允炆的号令,为防自己死后诸王争权夺势,因此在遗诏中留下禁止诸王回京奔丧,必要时可下旨“削藩”。

建文帝朱允炆在朱元璋死后登基上台,新皇帝上位,要忙的事情肯定很多,朱允炆要为朱元璋服丧守孝,又要忙着国家政务,朝廷事务,从朱元璋去世的同年七月至次年六月,周、湘、齐、代、岷五王先后被“削藩”,贬为庶民。为什么建文帝这么着急“削藩”?要知道这个时间点距离他登基还不到三个月。

自朱标去世之后,面对诸藩王不安定的心情,唯恐“夜长梦多”的朱元璋立即将朱允炆立为皇太子。但朱允炆资历尚浅,对外不足以服众,对内又经验不足,诸藩王碍于朱元璋嘴上不说什么,背地里对朱允炆都不屑一顾,其中就包括对皇位觊觎之意甚浓的燕王朱棣。

在朱元璋生前,除太子朱标去世之外,二子秦王朱樉和三子晋王朱棡先后英年早逝,四子燕王朱棣反而成为事实上的嫡长子。

公元1380年,明洪武十三年,朱棣就藩于燕京北平,北平在当时的大明版图上位于边关疆域,战事频繁。朱棣能征善战,军功卓著,资历老成,手握重兵,对朱元璋立朱允炆为太子一事深感不满,在朱允炆还是太子之时就屡次挑衅,让朱允炆在即位前,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危机和威胁。

“藩王作乱”这个问题,在朱允炆的头脑中已经困扰了很久,“诸叔各拥重兵,何以制之?”众藩王特别是朱棣的军事实力,让朱允炆食寝无味,在朱允炆没有其它更好的解决办法之前,为巩固皇权并将藩王们手上的兵权夺来,“削藩”是最快也是最有利的解决途经。

除了朱棣这个心腹大患外,还有朱元璋自己种下的恶果。老朱为保自家后代江山统治“千秋万代,一劳永逸”,领兵的优秀将领都杀光了,到朱允炆即位时,能拿得出手的武将几乎没有,身边只围着一些满口儒家思想的文臣,如齐泰、黄子澄之流。

这些文臣写写奏折,聊聊政事,吹吹牛皮,弹劾官吏还比较在行,对军事策略和领兵打仗,包括朱允炆自己在内都是一窍不通,思想还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对“削藩”这种国家大事,特别在朱允炆急功近利的情况下,没有制定出详细周密的计划,也没有选择合适的统帅,因为也没有带兵统帅可供选择,只能派老将耿炳文出马。

从朱元璋时代留下的沐英和汤和此时都因病离世,剩下两个半残的郭英和耿炳文,朱允炆只能让耿炳文领兵十三万征讨朱棣,“死马当活马医”,此举说明朱允炆缺乏帝王应有的判断力和应变力。

建文元年八月,耿炳文部在真定被燕王部大败,朱允炆又临阵换将,用李景隆换掉了耿炳文,最终导致兵败如山倒。

朱允炆急于求成的胡乱出兵,以及其优柔寡断的性格,让朱棣有了造反的借口,最终“靖难之役”以朱棣大获全胜,朱允炆下落不明而告终。

“靖难”这个词语,最早来源于朱元璋的密诏,奉天子之命,各地藩王可领兵至京师捉拿奸臣,领兵“靖难”,肃清叛逆,却没想到自己的儿子朱棣以“靖难”为借口,带走了宁王朱权的甲兵8万,朵颜三卫骑兵,壮大了自己的队伍,推翻了朱元璋自己亲自立下继承者朱允炆的统治,而朱棣则坐上了龙椅,成为明成祖“永乐大帝”。

那为什么建文帝不施行“推恩令”,而采用极端的“削藩”政策,引起了众藩王的恐慌?

“推恩令”最早见诸于汉朝。汉武帝时期诸王就藩,藩王拥有大片土地,这些藩王可以在自己的封地上颁布法令,铸造钱币,甚至篡养军队。更早的“分封制”,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存在,西周诸侯分封后就是一个独立的王国,但必须定期向朝廷进贡。汉武帝就采用了“推恩令”,削弱诸侯国的实力,让他们无法兴风作浪,起兵叛乱。

“推恩令”规定,诸侯国由诸侯多子共同继承,将权力分散,越到后期,诸侯国越分越小,实力也削弱到无法与中央政权相抗衡,叛乱的可能性减至最低。

而明朝藩王没有封地,由于老朱的大屠杀,驻守边关的重任还要依靠自己的儿子。众藩王只有一些田庄和朝廷的俸禄供养,连自己的卫队人数都要严格控制,藩王在大明王朝的地位尊崇,他们的目的就是为老朱家开枝散叶,繁衍后代,朱元璋对子孙后代真的非常优待,唯独不让他们介入权力中心。

综上所述,“推恩令”是建立在“分封制”的基础上,而明朝对藩王实行的不是“分封制”,因此“推恩令”也就无从实施。

朱允炆在众藩王兵力强大,而自己皇位未牢,政局未稳,手下又缺乏可用的带兵将领的这种风紧关口进行“削藩”,不就是断了这些藩王的生路,他们能不起来造反吗?

朱允炆的治国思路没有错,错在对“削藩”之事操之过急,若他暂时隐忍,待自己实力再强大一些,经验再多一些,手上能用之人再多一些,时机再成熟一些,利用“温水煮青蛙”的方法逐步通过削弱驻守疆域藩王的兵权,减少藩王的俸禄,培养并利用自己心腹步步控制局势,国除藩王等一系列手段,未尝不可继续朱元璋之后的辉煌。

继朱允炆之后,由于朱棣自己也是由“藩王作乱”坐上的皇位,在其统治时期更是加重了对众藩王们的限制,进行了严格的规定:藩王之间不得相见,非朝请不能出封地。

这些举措虽然扼制了藩王对中央政权的威胁,但也让藩王所属的皇室宗亲们成为圈养的猪,终日无所事事,混吃等死。到了明末崇祯年间,藩王众多,旁系血亲错综复杂,人口超过20万人。

他们在享受大明朝廷俸禄同时,还有各种补贴和福利,将大明也拖进入不敷出,万劫不复的地狱中。

(以上文字,如果喜欢,请点个关注!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必删!)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刚子侃历史”吧!每一期将带给您不同的视觉感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诸王,统治,性格,懿文太子,朱标,儿子,明太祖朱元璋,朱允炆,耿炳文,朱棣,观点评论,藩王,朱元璋,朱允炆,耿炳文,朱棣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诸王,统治,性格,懿文太子,朱标,儿子,明太祖朱元璋,朱允炆,耿炳文,朱棣,观点评论,藩王,朱元璋,朱允炆,耿炳文,朱棣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诸王,统治,性格,懿文太子,朱标,儿子,明太祖朱元璋,朱允炆,耿炳文,朱棣,观点评论,藩王,朱元璋,朱允炆,耿炳文,朱棣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