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是在五代的战争焦土上建立起来的,而宋太祖得国,更是采用了拥兵自立的方式,因此,终宋一朝,对武将的压制,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而
被契丹人两次打得大败亏输的赵光义,以“平戎万全”命名自己的得意之作,寄托了他靠此阵来应付宋朝边患的美好愿望。
就连北宋官修的军事著作
这里的“驰突之锐”,很显然指的是摧枯拉朽的契丹铁骑,而“坚重之威”指的则是宋太宗的“平戎万全阵”。宋人夸得如此天花乱坠,这套阵法在历史上真的如此神奇吗?
一、“平戎万全阵”是什么?
要了解“平戎万全阵”究竟是什么样子,我们还要求助于上面提到的《武经总要》。
而里面除了介绍如何选将用兵、如何行军露营、如何攻城略地之外,更多的是介绍各式各样的阵图,而其中最为闪光的,当然是宋太宗亲自设计的“平戎万全阵”了。
根据《武经总要》的记载,
1、
在三个方阵中,每隔500步,设置战车一部,每部战车分配士兵22人。这样每个方阵共计设有战车1440部,另外再多配备士兵5000人。除了战车以外,阵中士兵还拥有拒马(一种木制可移动障碍物)、长枪、床子弩、盾牌、弓弩、刀剑等各种武器装备,并配有可移动式的瞭望楼(望楼车)8座,每楼可乘坐80名士兵。
2、
3、
值得一提的是,阵中所使用的战车,并非春秋战国时期那种由马匹拉动的冲锋式战车,而是一种配备了拒马等装备、有防御功能的运载工具,主要是用来阻击敌军骑兵的冲击。
二、“平戎万全阵”的主要缺陷
“平戎万全阵”足足有14万人之巨,规模浩大,气势非凡,既有担当阻挡契丹铁骑冲击的步兵方阵,也有灵活机动、适于冲击和迂回包抄的骑兵方阵。按照赵光义的设想,如果契丹人敢于直接向“平戎万全阵”发起冲锋,定能让其有去无回!
1、
2、
3、
契丹铁骑纵横驰骋、机动性强、进退自如,面对这种进不能进、退不能退的呆板大阵,完全可以从侧翼或者后部迂回,一旦这些防备松懈的地方被突破,宋军必定全阵大乱,完全陷入混乱,结果自然可想而知。
三、宋太宗要制作如此荒唐的阵法?
既然“平戎万全阵”缺陷如此之多,可以说是漏洞百出,为何宋太宗在位期间,不仅要亲自制作,而且还要常常御赐阵图,以支配前线将帅的指挥权呢?这不是严重违背用兵原则的事情吗?要解释这个问题,还要从“平戎万全阵”的形成以及宋太宗心态的转变说起。
1、
《宋史》中关于宋太宗第一次“赐阵图”的记载,是在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这时是他第一次北伐失败后不久,契丹南下反攻北宋,宋辽双方在满城对峙。
按照《宋史·赵延进传》的记载:宋太宗
《宋史·李处耘传》记载,在第二次北伐失利以后的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宋太宗再次授阵图予诸将,
2、
宋太宗继位后,延续了宋太祖开国时期“先南后北”的统一方略。
在灭掉北汉之后,宋太宗决定乘胜伐辽,以收回燕云十六州。然而,因为太过仓促,最后宋军在高粱河一战中以惨败而告终,宋太宗本人也一度在战场上中箭失踪,狼狈乘坐驴车逃走。
在此战中,不仅宋太宗本人几乎丧命,还发生了一件让他心有余悸之事:
据《续资治长编》记载,宋太宗对此事一直耿耿于怀,战后,他用一句
但这还不算完,为了节制那些妄图废立皇帝的将领们,宋太宗就祭出了“平戎万全阵”的初级版,以便操纵前线将领,不要擅自行动。
而在雍熙三年,第二次北伐失利后,北宋开国的精锐之师几乎损失殆尽,于是宋太宗彻底终止了北伐行动。在这种情况下,宋军从主动进攻转为了全面防御,
所以,皇帝向一线将领授予御制阵图,就成为了他们控制将帅们的重要手段,而以“平戎万全阵”为代表的“超级阵法”也就应运而生了。
深受箭伤困扰的宋太宗,再也不能亲临前线,所以他在深宫之中,精心炮制这些纸上谈兵的阵图,授予千里之外的将帅,以此来剥夺他们的指挥权,这种
然而,在“效率”与“稳定”面前,宋太宗选择的是后者,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面对质疑,
参考资料:《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