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率部击杀李建成、李元吉!
玄武门口之变没几天,李渊“主动”退位,李世民登基为帝,从此拉开了“贞观之治”的大唐盛世,李世民因为称人善任、卓有政绩为后人所称道,但是玄武门之变却是李世民被人诟病的污点,许多史学家也对此多有指摘。
但是,如果设身处地地想一下,假如你是李世民,你在那个情势之下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是束手待毙还是拼死一搏?是举家被杀还是死中求活?我们相信李世民也经过了痛苦的心理斗争,但他还是选择了这条路。
李世民是不得不发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既有着对帝位和权力的野心与追求,更因为此时已经不得不发。如果当时李世民稍有迟疑,必然被李建成逼到绝路,如果李世民手软留下李建成和李元吉一命,谁也无法预料局势会向哪个方向发展。
皇室斗争的残酷超大多数人的想象,在历史上争夺皇位失败的皇子,最终都难以天年而终。并且死的不仅仅是他一个,往往是举家全灭,既然退让就是死,那为什么不能拼死一搏呢?而李世民有能力、有实力,选择发动政变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李建成很早就被李渊立为太子,具有合法的继承人的位置,然而李世民的势力不断膨胀,在率军平定天下的过程中,笼络了一大批文臣武将,掌握了大唐最精锐的部队,已经威胁到了李建成的太子之位,这让李建成难以安睡。
事实上,李建成的臣属、包括李元吉,曾经多次进言要对付李世民,李建成始终难以下定决心,当李渊允许李世民开府、允许他拥有自己的一套臣属班子时,李建成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胁,他终于准备下决心要对付李世民了。但没看到他动手,李世民却先动了手。
太子李建成并非平庸之辈,他也曾经征战四方、颇有军事能力,而且处理政事也井井有条,深得李渊信赖,如果李建成要下手,以他的性格绝不会只杀李世民一人。在发觉李建成已经在暗中部署人手后,李世民选择提前发动,打了李建成一个措手不及。
兄弟相争的场面在封建王朝的帝位传承中并不少见,但大多数是在皇帝驾崩之后,象李世民这样在父亲在位时就发动政变的极为少见,这也是出乎李渊和李建成意料的,导致他们一败涂地,李世民成为了最后的胜利者。
而李世民在玄武门杀掉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后,立刻逼宫李渊退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取了唐国的最高权力,并用雷霆手段将对手的满门杀得干干净净,绝了后患。李世民确实心狠手辣、行动果断,李建成输得不冤。
李世民也有苦衷
封建王朝的帝位传承尽管残酷,李世民尽管下手异常果断,但他的心里是异常痛苦的,手足相残的惨事,放在任何一个人身上都是都是煎熬,但他还是选择了发动政变,因为李世也也有自己的苦衷,皇位关系的并不仅仅他一个人,还有他的妻儿、部属。
李自成的属下,有房玄龄、杜如晦这样的谋臣,还有尉迟敬德、程知节、侯君集这样的猛将,他们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为的是什么?难道最终是为李建成作嫁衣?作为李世民的嫡系部下,李建成上台就代表着他们的末日。
李世民的部下也有利益诉求。李世民开府之后,聚焦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来到他的麾下,如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他们都是有理想、有抱负的臣属。他们之所以选择李世民,是想通过他来实现自己的诉求,无论是荣华富贵也罢,无论是封妻荫子也罢,假如李世民不发动玄武门之变,那他们终将落得一场空,这是他们所不能容忍的。
李世民手下的文臣开将,其中也有山头、有小圈子,分为了很多派别,每个团体也都有着自己的利益诉求,他们为李世民卖命,就是在搞政治投资,假如李世民失败,或者是选择了认命,谁敢保证他们不会投靠李建成?在利益面前,忠诚未必是人人都有的品德,到时候众叛亲离,李世民将变成孤家寡人!
作为李世民兄弟的父亲,李渊政治手腕异常高超,他把太子的名分给了李建成,却没有给他建功立业的军权;他给了李世民以军权并允许他开府,虽无太子名分却有太子之实。李渊的小算盘打得很精,只要两个儿子相斗,自己的帝位就稳如泰山。帝王的心肠就是这么冷酷!可对于李世民来讲,这未必不是一种心理上的煎熬!兄弟苦苦相逼、父亲玩弄手腕、冷眼旁观,与其忍气吞声,不如拼上一把!
李世民最终走上政变这条路,既是形势所逼,又是李渊玩弄权术的结果。假如李渊全力培养李建成,将军权交付于他,让李世民当个安乐王爷,李世民心里再不乐意也得接受,至少荣华富贵是少不了的,可是李渊把刀子送到了手边,不用岂不是太对不起自己了?
对于李建成来讲,他最大的缺点就是有杀意、有杀心,却缺乏了时不我待的执行力和当机立断的判断力,没有果断出手抢得兵权,也没有布置人手果断杀掉李世民,一时心软错过了无数机会。这跟项羽在鸿门放过刘邦何等相似?最终的结果是身死家破,被湮没在了历史的尘烟当中。
玄武门之变的始作俑者是李渊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根本上来讲是他所代表的功勋集团的一次政变,只是因为李世民自身就是最大的功臣,掩盖了这一事实,那么,李世民的身边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文臣武将呢?为何太子李建成除了一个魏征,再也没有太出色的臣属呢?
这一切都是李渊一手造就的。李渊并不是平民百姓起家,其祖父李虎是北周的八大柱国之一,其姨母是隋朝皇后,他是世袭的唐国公,故建国后以唐为号。在这样一个家庭中长大的李渊,从小学的就是权谋之术。权谋之术不是不能用,但一旦用过火了,就容易反受其害。
李渊心中属意的接班人选,当然是李建成,这一点是无容置疑的,李建成并非常人所想的那样无能,他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个人的才能也很突出,不然李渊也不会立他为太子了。但是李渊只给了他名分,却没有给他相应的待遇。李建成的心里何尝没有怨气?
帝位到谁手里面,归根到底要由实力决定。李世民没有被立为太子,并不是他不优秀,而是太优秀了。所以即使是李渊也要倚仗他的才能,依靠他来扫平天下。并且允许他开府建制。李世民就在四处征战的过程中,不仅仅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其麾下更聚集了一大批人才,正是这些人才成为他日后治国的主力,也正是这些人才逼得李世民不得不发动政变。
玄武门之变,完美地体现了李世民的作战风格,突然发动、袭敌未料、一击奏功、斩草除根!他把皇宫当成了战场,把兄弟当成了敌人,只要一动手,就不会留情。决定大唐命运的一战,就在兄弟之间展开了。与此同时,唐帝国的最高领导人李渊,也落入了李世民的算计中。幸运的是,李渊是个懂进退、知利害的人,他选择了“按兵不动”随后又迅速把帝位传给了李世民,就剩下这么一个儿子,不给他又给谁呢?
李世民和他的部下发动的政变,实际上并没有在朝中激起太大的波澜,因为李世民与李建成两兄弟,终究要决出个你死我活,这是封建王朝帝位交接过程中必然要发生的事情,无论谁胜谁负,都只能坦然接受,连李渊都认了,臣下有什么可说的?
并且,唐朝各属地的长官,也选择了奉李世民为帝。大家都不是傻子,李世民兵多将广、手握兵权,个人更是威名远播、英武果毅,李世民如果不发动政变,那才是值得奇怪的事呢!李渊的手腕,其实大家洞若观火,只是没有人说破而已,玄武门之变,意料之中事罢了。
结语:对于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我们不能用今天的道德观念来评价它的善恶,更不能脱离当时的实际情况和复杂背影,用单一因素来衡量对错,人性是复杂的,历史也是复杂的,玄武门之变的伏笔,在李渊起兵之时就已经埋下了,当天下初定之时,也是就是它爆发的日子。
在你死我活的战场上讲对错是可笑而幼稚的,战胜敌人活下去才是唯一的选择。唐朝的幸运之处在于李世民是个不孚众望的明君,故大唐传承数百年,并且开创了封建王朝统治史上的盛世,如果李世民成为一个好杀无度的昏君,那么玄武门之变必然会遭受更多人的诟病。
事实上,对于老百姓来讲,李建成和李世民谁当皇帝有区别吗?历经了隋末战乱的百姓,更需要的是休养生息。谁能让老百姓吃饱穿暖,谁就是明君,谁就是对的。所以对错的判断,终究还是在老百姓的心里,这就是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