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大业年间,由于隋炀帝三征高丽和实施挖运河、修驰道等浩大工程,导致民力疲惫。隋朝大业七年(公元611年),山东、河南等人口密集区域遭遇水灾,大水淹没四十余郡,天灾加上隋炀帝的人祸,使得当地百姓生计困难。至此,原来听命于隋炀帝的百姓开始起来反抗,由于隋炀帝不懂得爱惜民力,不能有针对性的改变国家政策,改善人民生活,只一味出兵镇压,结果造反的人越镇压越多,一些有野心的官宦子弟也加入其中,最后连隋炀帝最信任的宇文化及,以及他的姨表弟李渊等也起兵反对他,曾经辉煌的隋朝似乎一下子就倒下了。其实,从公元611年爆发起义到公元618年4月11日隋炀帝被杀,上天给了隋炀帝七年时间,让他调整政策,改变策略,可惜,他并未认识到当时国家的问题所在,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隋唐交接班:
隋朝末年的动乱,使国家经济建设和人口发展遭到严重破坏,《旧唐书》记载,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全国人口只有180万户,照比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的890.7546万户(人口约4601.9956万人),消失了700多万户,锐减将近80%。可见,这短短的十年间,战争和灾祸以及各种劳役使百姓遭受的损失是多么巨大!李唐王朝在这样的背景下,接盘国家,确实不容易,唐朝建国之初仍然面临着地方割据势力和边疆游牧民族的压力,直至公元623年,唐朝才算基本统一了全国大部分地区,实现了初步的统一,国家算是再次进入安定时期。可惜,当时国家的经济已经遭到严重破坏。
大唐内部问题:
大唐的局势基本稳定下来后,内部的权力矛盾却进一步凸现出来:一方面李渊早在建国之初,为鼓励儿子同心协力开创大唐基业和分享大唐建国的果实,李渊册封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次子李世民为秦王,四子李元吉为齐王;另一方面李世民在平定各割据势力过程中,影响力越来越大,身边聚拢的人才也越来越多,已经具备了与太子较量的实力。这样,在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之间,围绕皇位继承问题的暗战便越来越激烈。公元618年到公元623年是暗斗,公元623年到公元626年逐渐发展到明争。
唐朝艰难恢复: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杀掉了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不久后,李渊也知趣地将皇位禅让给李世民,李世民继位,正式接手大唐。李世民与他手下强大的人才班子,从历史中寻找改变大唐积贫积弱局面的办法,他们特别吸取了隋炀帝治国的教训,实行以民为本的政策,通过唐太宗君臣十多年的励精图治,到贞观十三年(639年),唐朝的户数已经恢复到304万户,人口约达1235万,到贞观二十二年(648年),达到360万户。贞观时期,唐朝的国家经济基本恢复了,唐朝整体实力得到提升,唐太宗更是被尊为“天可汗”,唐朝军事实力和外交影响达到了强盛。
百年复兴史:
贞观之治后,唐朝历经高宗、武周时期,国家政局虽有动荡,但民间生产力并未受到多少影响,仍处于向前发展的态势,为后面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打下了基础。据《旧唐书·本纪第八》及《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三》记载,到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年),全国户数达到786.1236万户,人口约4543.1265万人,至此才基本追上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的水平,但时间已经过去了100余年,可见当时人口恢复是多么不容易。据《通典·食货七》记载,唐朝人口极盛时期是在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前后,户数达到891.4081万户,人口约5290.9390万人,超过隋朝高峰时期近700万人口。
大唐印记:
人口数据的变化,虽不能代表全部,但却能反应国家的实力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唐代是中国史上唯一未修建长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政治体制先进,经济发展水平高,文化先进,绝对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与欧洲和亚洲的很多国家都有来往。正因如此,唐朝以后的中国人才被世界公认为唐人,从而衍生出“大唐街”“唐人街”“唐人城”等历史印记。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唐会要》《通典》《册府元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