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基站有个最大的特点是——固定,比如只要这个地点建立了基站,站址不会跑,覆盖也就技术范围之内。对于普通使用场景来说,这没什么问题,但针对特殊环境如洪灾、火灾、地震等应急救援场景,露天矿、工地、野外科考等行业偏远覆盖场景,“固定”就成弊端。
那行业是什么解决方案呢?主要有两种,针对应急救援场景,采用临时覆盖手段,比如应急通信车、系留无人机等覆盖方式——这种方式只能应得了一时,肯定应不了一世;而针对行业偏远覆盖场景,卫星通信是主要的解决方案——但存在卫星天线体积较大、成本高、性能受限,难以满足多场景部署需求等缺点。而且这两种临时方案还有一个共同特点是,支持的业务种类有限,难以满足行业的多样化业务需求。
为此,中国移动研究院联合清华大学研发了一款名为智能活动基站原型及验证系统的新设备,以应对上述所说场景。
从官方的介绍来看,该系统主要有三大特点:一是支持高中低轨卫星按需回传,能解决基站与卫星的双移动难题;二是采用分布式整合通信架构,支持丰富的本地业务类型;三是提供高性价比的全场景天线,既能让设备复杂度降低、网络成本下降一下数量级,还能有效提升频谱效率。
据称,智能活动基站原型现阶段已完成外场测试验证,测试结果符合预期。其中在用户体验方面,手持终端速率下行可达850Mbps、上行130Mbps,同时能在车载速度60KM/S时保持稳定吞吐量。
作为目前移动通信网络的一种补充手段,中国移动的智能活动基站原型及验证系统从介绍和测验数据来看还是具备一定前景的,以个人的理解,可以说是将是空天系统的双融合尝试。
而从当前的行业发展来看,空天系统大融合是一种发展趋势——在地面网络的基础上,用卫星做特殊场景补充,已被不少厂商看好。比如马斯克的“星链”系统,已经在全球范围邀请运营商商务合作;另外像苹果的iPhone14系列、华为的Mate50系列,已经将支持卫星报文信息功能作为一个重要卖点向市场推广。按这种发展前途,以后的智能手机都默认支持卫星通信(至于是报文还是业务类型会越来越丰富再说了)将成必然。
不过也需要看到,像中国电信的卫星电话业务早就存在,只不过其需要专门的卫星智能手机,还有昂贵的通信资费,所以只在特殊行业中存在,普通用户场景还未全面推广。假如以后资费能够更加亲民,智能手机的发展又能将卫星通信和普通公众通信功能合二为一,事实上其用户体验肯定比当前的以卫星通信为卖点的那些手机或业务更有吸引力。
而中国移动的智能活动基站原型及验证系统能保持手持终端速率下行850Mbps、上行130Mbps、60Km/h的速度下数据吞吐量稳定,这体验确实要比当前的传统卫星通信更具吸引力。只不过从目前的进度来看,中国移动的这个设备还是测试阶段,手持终端可能也是特制终端,可能与普通智能手机还有很大差异......这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想撼动卫星通信的地位,个人感觉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