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登基之后分封诸王,在1398年朱元璋驾崩的时候,朱元璋的18个儿子已经就藩到了自己的封地。剩下的6个儿子,因为年纪太小,所以依旧留在南京没有就藩。朱元璋分封诸王的目的就是维护朱家的天下,藩王作为宗室力量可以制衡文武百官。防止出现权臣篡位和后宫干政。但事实证明朱元璋这一做法并不高明。到晚年的朱元璋已经意识到分封诸王存在的巨大隐患,已经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式。自己在世还好,一旦自己不在了,诸王肯定会有造反的藩王。并且朱元璋已经估算到他死后的造反的必然是朱棣。
朱元璋也意识到太孙朱允炆威望不够,根本镇不住野心勃勃的朱棣,因此朱元璋在临终前下遗诏限制朱棣等藩王权限,而且朱元璋派遣一位外戚领兵四十万预防朱棣造反,替朱允炆保驾。但朱允炆没有利用好此人,此人也辜负的朱元璋的对他的信任。对于靖难之役,采取了首鼠两端和骑墙的态度。最后也导致自己死于非命。朱元璋在临死前,给朱允炆安排的这位唯一位托孤重臣便是:驸马梅殷!
这里短暂插一句就是朱棣为什么要造反,除了自身有野心外,最直接的一个原因,那就是朱允炆登基之后过于及早地进行了一场削藩。在朱允炆看来,这帮叔叔们不仅不能帮他保家卫国,反而是对朝堂的巨大威胁。驸马梅殷,字伯殷,是汝南侯梅思祖的儿子,梅思祖最初是元朝的“义兵元帅”,后来就投奔了张士诚。成为中书左丞,在镇守在淮安期间投靠徐达。张士诚大怒,将梅思祖的几位兄弟都给杀了。
梅思祖投靠朱元璋之后,跟随傅友德南征北战,平定云南之后,他便留在了那里,并成为朱元璋麾下少数几个得以善终的侯爵,所以说梅殷是典型的官二代,军功勋贵的世家出身,与燕王朱棣同岁,在洪武十一年,朱元璋把自己的嫡长女宁国公主嫁给梅殷,宁国公主是马皇后的长女,比朱棣小四岁。梅殷可是嫡亲驸马,由此也可见朱元璋对梅殷的厚爱。史载梅殷:“恭敬谨慎,富有谋略,擅长骑马射箭,备受朱元璋器重”。
朱棣在1398年起兵造反,梅殷陪伴在朱允炆左右。1401年十二月,随着耿炳文与李景隆的兵败,平安、马溥、徐真等将领皆被朱棣俘虏。朱允炆这才想起了这位唯一的托孤重臣,命他镇守在淮安,手握40万大军,作为总预备队,以防朱棣。应该说此时的梅殷对此十分负责。此时的梅殷大有扶大厦于将倾的意思,梅殷此时握有建文集团最大的机动兵团,处于一个极为有利的地位。他无论帮谁都将是最大的助力,因此他就成为朱棣的拉拢的重点对象,朱棣派使者去见梅殷,提出借道淮安去孝陵“进香”的要求,被梅殷果断拒绝。梅殷说:先帝禁止藩王进香,不遵遗诏者不孝。朱棣的要求实际上就是让梅殷投降或者是中立。而梅殷割掉使者的耳朵和鼻子,把他放回去。这无疑是对朱棣的最大侮辱。
朱棣只能避开避开梅殷这40万大军后,便绕道扬州攻破南京,朱允炆失踪,朱棣登基称帝,就在这一段战争的最关键时期,在这么长的时间之内,这位朱元璋唯一的托孤重臣,居然是不发一兵一卒。就当了一个看客,说白了就是“坐在城头看风景”。等到朱棣棣登基后,让妹妹宁国公主给梅殷写信,宁国公主咬破手指(就是让梅殷投降),1402年梅殷见信后返回京师。朱棣亲自迎接,说:驸马劳苦。梅殷回答:劳而无功。朱棣无言以对。1405年十月,梅殷上朝,经过笪桥时,前军都督佥事谭深、锦衣卫指挥赵曦把他挤入水中,却声称梅殷是投水自尽。
可以说,在靖难的问题上,梅殷在三条道中,选得最错和最错的中立道路,梅殷要么死忠于建文,最后投降朱棣,要么及时投靠朱棣,二者无论选哪个,只要活着,凭借与宁国公主与朱棣一母同胞的身份必然安全无恙,而梅殷恰恰选择了中间路线,这是朱棣最无法容忍的,这显然是两头下注,无论谁赢了对他都是利的,这不仅有负建文帝的所托。斩杀自己的使者更是对自己大不敬。
梅殷死后,朱棣下令将谭深、赵曦治罪,封梅殷的儿子顺昌为中府都督同知,景福为卫指挥使。这年十二月,朱棣下诏,封宁国公主为宁国长公主(诸公主之首)。至于说梅殷被害是不是朱棣指使,这个问题很难说清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梅殷的死是朱棣希望的。但朱棣不能公开报复梅殷。一来他是外戚,二是军功勋贵代表,如果处置梅殷那么必然会伤及很多武将,引发朝堂动荡,这是朱棣所不愿看到的,但梅殷的意外“死亡”。又是乐见的,在朱棣眼里。梅殷今天能背主明天一定叛君。任何一个王朝都容不下的小人。
我是清水阿娇,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