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玉,定远人,是明代开国功臣开平王常遇春的妻弟,在明朝开国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明初的骨干大将之一,封爵至凉国公,但最终却落得身死名裂的下场,成为明初最为酷烈的大案之一——蓝玉党案的主角。
官方虽定蓝玉之罪为谋反,但这是否就是真相,还是背后另有隐情?
解析明太祖的帝王心术与蓝玉的崛起经历,才能深入理解为何如此。
新朝始建,良弓走狗
明太祖朱元璋起兵于淮河南岸,开始投入定远郭子兴之部,此后步步组织自己的亲信势力,逐渐成长为南方最大的割据武装。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正式建立明朝政权,后北伐中原,一统天下。
在明初的统一战争当中,不少武官因建立战功而得到高官显爵,部分文官也因参与重要的军事谋划,而获得封赏,并在朝堂当中占据一席之地。于是,这些人构成了洪武时期以勋贵为主体的政坛。
和历朝开国之时权力格局面临的问题相似,在明朝立足稳定后,朱元璋开始对功臣产生戒备之心。
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作战时的肱股之臣,此时成了有可能威胁皇权的眼中钉。因此,在统一后不久,朱元璋已经在酝酿清洗朝堂的计划。
洪武八年,原出身巢湖水军的廖永忠是第一个被杀的功臣,也是最早归附朱元璋旗下的一支外来武装。之后,洪武十三年随着胡惟庸案爆发,一大批功臣被视为“胡党”而被打倒。他们大多数是在朱元璋渡江之后,才来归附他的,与朱元璋的关系相对疏远。
到洪武二十三年,胡惟庸死后十年,胡党案大规模爆发。
在这一年被杀或被惩处的功臣,主要是洪武时最早一批封爵的功臣,其中就包括在初次封爵时,被朱元璋列为开国第一功臣的李善长。这些人很多已经去世,其子孙受到牵连。
此时,朱元璋的屠刀,终于向最早跟随他的一批功臣砍去。这些人与朱元璋的关系最近,在朱元璋屠戮功臣之初,还可以借自己的地位,将厄运转移向更疏远的功臣,但也因最为功高权重,最终也不能摆脱被君主清除。以消灭后患的结局。
那么,蓝玉在这条清洗功臣的线索中,究竟处于什么位置,又是如何成为了最后一个功臣党案的主角呢?
少年新秀,沙场成名
在明代立国之初,蓝玉并不是被视为开国栋梁的重要将领,在功臣之列,也绝不显眼。不过,蓝玉相比最早被杀的归附将领,又有着突出的优势。
蓝玉与郭子兴同乡,属于朱元璋在濠州起兵时,便接受招募进入军中的功臣,又是朱元璋最为亲信的重要将领——常遇春的妻弟。
因此,蓝玉与朱元璋的关系绝不疏远。但在洪武之前的战争中,蓝玉又没有发挥非常突出的作用,所以封爵较晚,直到洪武十二年才成为勋贵,不属于洪武三年的第一批勋贵。
以上这些条件,为蓝玉打造了一个有利的发展环境。他既非较晚归附,与朱元璋有所隔阂,也容易被更亲信的功臣排挤的将领,也并非在洪武之前便上升至顶点,缺乏后续上升空间和利用价值的将领。
对朱元璋而言,前者是首先被排斥出去的,后者在洪武十年之后的战争中,继续发挥作用的空间不大。蓝玉恰好处于二者的中间地带,这为他铺垫了一条略为滞后,却看似更加稳妥安全地晋升道路。
在洪武十二年前,蓝玉作战多随于一个更重要的将领之后,此年是蓝玉封侯之年,也正是他真正作为一支军队的最高将领,与沐英西征甘肃、青海,取得大胜之年。
之后,明朝又在西南、东北用兵,蓝玉又率军征讨云南梁王,仅用了百天左右便攻下云南。
东北的残元势力纳哈出,仍然负隅顽抗,洪武二十年,蓝玉再率兵击败纳哈出,纳哈出投降,为明扫清了东北的反对势力。同一年,蓝玉决定乘胜追击,一举消灭北元。
于是,在洪武二十一年,蓝玉带兵北上,深入大漠,直至捕鱼儿海,彻底击垮了北元,也建立了领兵以来最为重要的一场胜利。此次胜利,使蓝玉获得了凉国公的爵位。他的政治、军事声望达到了顶点。
然而,几乎与此同时,朱元璋正在酝酿着一场最为集中的清洗运动。仅两年之后,那些濠州从军的亲信功臣们,也遭到了最终无法躲避的灭顶之灾。
在沙场豪杰、战功赫赫的辉煌背后,站得越来越高的蓝玉,距离大厦崩塌的那一天,也越来越近了。
帝王杀机,党祸余烈
朱元璋有意屠戮功臣的计划,在洪武十年之前,早已开始。为他所杀的第一个功臣廖永忠,在死前已经道出了自己“必然有罪”的真相,这揭示了每一个功臣的无奈命运。
朱元璋只需要文臣武将打下江山,一旦江山坐稳,这些功臣只会带来功高震主的危机感。尤其是在皇位上坐了二十多年后,朱元璋心知时日无多,恰好蓝玉在捕鱼儿海的胜利,为明初开国战争正式画上了句号,功臣留下的利用价值,也就此结束了。
洪武二十五年,深受朱元璋喜爱信任的太子朱标去世,新的储君皇太孙朱允炆又年轻文弱,这一事实,为皇位的更迭又增加了一些不稳定性。
如果皇太孙就这样即位,必然被这些功臣束缚手脚。这最终吞噬了保留功臣的最后一丝余地。
可以说,在朱标去世的当年,朱元璋就已经下定了再掀党祸案的决心,因为,恰恰在第二年,蓝玉便跌下神坛,掉入“谋逆”罪人的泥潭中去了。
然而,这一切都转变得如此之快的原因,与他本人的迟钝不无关系。作为将领,在常年沙场生涯中,积累了良好军事素养的蓝玉屡战屡胜,但作为朝臣,蓝玉的政治嗅觉并不敏感。
即使是从洪武十年之前,便目睹一次次说不清道不明缘由的事件,使得名臣显贵一家老小在一夜之间成为阶下之囚,蓝玉依然没有捉摸清楚这其中的道理。
相反,党祸愈是惨烈庞大,被留在最后、立下战功的蓝玉,可能愈加感到安全。他也许认为,这场清洗已经来到了尽头,无论如何,不会再轮到自己头上。
因此,蓝玉行事向来傲慢,而这加速了朱元璋对他的信任消耗。
洪武二十六年,一场看似意外却又注定的捕杀开始了。通过逼问蓝玉的属下,锦衣卫得知了一个联合多人,刺杀朱元璋、篡夺皇位的阴谋。蓝玉被逮捕,并被迅速处死。
不仅如此,经由蓝玉牵涉到的朝臣及其家人,不计其数。在朱元璋颁布的诏书中,他指出已经有一万五千人,因为牵连蓝玉谋逆党案而被处决。
而在这个明确系于蓝玉案的数字之后,还有仅剩的几名将领,如冯胜、傅友德等人,也都很快被迫自杀了。可以说,以蓝玉案为终点,朱元璋真正完成了清除功臣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