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中经济文化发展的巅峰时期,唐朝时期的政治形态也是异于各朝。由于民间以及统治阶级的尚武精神,导致唐朝在政治上采用了一种极为特殊的“文武不分家”政策,大部分官员在饱读经书的同时也能够披挂上阵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
起初这样“能文能武”的现象确实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利处,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社会因素的改变,却使其弊端逐渐暴露出来,并在最终成为了将唐朝政府推向无尽深渊的导火索。
一、尚武精神成唐朝时期实行“文武不分家”政策主要原因
1.英雄主义精神与常年征战使社会形成尚武风气
唐朝初期文武不分家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民间的“尚武”精神。西晋后期“五胡之乱”的现象给中原地区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晋书》当中记载:在“五胡之乱”中大量中原百姓被外来种族所屠杀,人们对于救世主的渴望逐渐加深,再加上外来部落进入中原时两股不相同的文化互相碰撞,胡人粗狂豪放的民族特点对我国产生了深深地影响,这也加深了当时民间对于武力的崇拜。
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唐朝的尚武精神承袭于南北朝时期君主帝王的统治思想,同时也是受到了民间尚武风气的影响。
其次结合唐朝历史我们也可以发现,唐朝时期主张“尚武”也不是没有原因的,在这里我们可以与“重文轻武”的宋朝时期进行对比,两者之间为什么一个“轻武”一个“重武”,其实和他们坐上王位的方式有关。
与宋朝不同的是,唐朝的建立是经历过腥风血雨的,而李世民也是经历了玄武门兵变才继承的王位,如此一来不管是李渊也好还是李世民也好,统治阶级的核心一定是以武将为主的,但虽是以武将为主,作为李世民的心腹,这些武臣势必会参与到朝廷政事当中,所以对于唐朝时期的武臣来说一般都是出将入相。
2.国防政策影响“文武不分家”基本方针
唐朝时期文武不分家的政策一定程度上还来源于唐朝时期君主帝王对于国家国防体系上的编排,《旧唐书》当中记载:为了预防边境部落所带给唐朝政府的潜在危险,唐朝时期不仅“重兵”更重“强兵”。
除此以外还加强了对于战马的训练,这也是因为边境的匈奴本就是游牧民族,所以他们的骑兵也是尤为的出色,对于战马训练的加强也让唐朝在骑兵方面与匈奴达成了势均力敌的局面。
所以纵观唐朝历史我们也可以发现当时我国的边境地区基本上没有爆发什么特别大的叛乱,一直到唐朝末年基本上都很平稳,除此以外唐朝时期在军队的编织形式上跟前面历代王朝相比也有着很大的不同。唐朝初年由于战乱的影响导致唐朝的经历大不如从前,为了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军队当中基本上没有在编人员。
大家都是“闲时为民,战时为兵”,不需要他们是他们可以充当社会当中的任何角色,可以是文人、商人还可以是农民,但等到国家需要他们时他们就需要披挂上阵。如此一来基本上所有的平民老百姓在闲暇之时都会参与到军事训练当中去,所以即使是文人,大多数也都做到了“人人能武”。
二、打击士族、输送人才
1.文武不分成打击士族阶级手段之一
文武不分的政策也为唐朝初年的政治领域带来了积极的影响,首先要说的就是它对士族阀门的打击。士族起源于汉代时期,指的是那些世世代代家中为官的豪门贵族,他们垄断着朝权,也对皇权存在着严重的威胁。
《资治通鉴》记载:唐朝时期士族阶级已经处于衰落,大部分士族都已经没有了威胁,但山东士族的影响力依旧强劲,成为了朝中不少官员争相巴结的对象,甚至有些人会把用与这些士族联姻的方式来寻求他们的庇护。
如此一来朝中大臣与士族阶级互相勾结,不仅使朝政之风日益恶化,还严重威胁到了皇权的统治,如此一来摆脱士族阶级对于朝政的把控也就成为了君主帝王首先要做的事情,这时文武不分家政策也为摆脱士族集团的控制提供了契机。
在唐朝时期积累军功是快速升迁的最好办法,唐太宗李世民抓住这一点,他先将一些有学识有才能的庶族弟子安插在军营当中,授予他们一官半职,再授予他们军功让他们快速的得到升迁,同时罢免一些宫中重要职位上的士族,再将这些官职委任给这些庶族,如此一来朝廷内部完成了大换血,原本勾结在一起的士族群体也受到了打击。
2.输送人才与稳固边境一举两得
其次文武不分家的政策为唐朝统治阶级提供了大量的优秀人才。朝中许多大臣从小习武,豪迈的性格让他们相较于那些圆滑的文臣而言更加敢于直言进谏。
他们当中的不少可以为朝堂政事提供比较中肯的意见,即使是皇帝做错了事情也敢于进谏指出错误,如此一来皇帝也可以更好的对朝政之事做出判断,避免了很多的错误。
再加上朝廷的核心统治集体大多数以参与过战争以及农民起义的将领为主,摆脱了士族的控制他们大多数都是从平民阶层做起的,对于民生以及民权都有着自己的见解,在政治决策上也更能做到为百姓着想。
俗话说得好“得民心者得天下”,有利于民生的政策一经出台,大量的百姓开始对皇权进行拥护,皇帝的口碑在民间越来越好,皇权也就得到了巩固。更重要的是,由于军功成为了升迁最快的途径,许多文官开始争着抢着去立军功。
唐朝初年北方的匈奴势力一直都是统治阶层的心腹大患,很多大臣都会选择带兵前往边境地区对这些外来部落进行讨伐,如此一来边境地区的建设不断增强,我国在唐朝时期的版图也在不断的扩大。
三、兵权流失,藩镇势力不断扩大
1.武臣减少使得蕃将得到皇帝赏识
凡事有利就有弊,随着时间的流逝文武不分的政策也逐渐开始显露出他的弊端。随着唐朝初期的武力镇压,在唐朝后期我国的边境地区也逐渐呈现出一种稳定的态势。
再加上部分匈奴势力都已经撤离到了中亚地区,唐朝政府对于武力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减小,同时贸易往来的繁荣也让唐朝政府更希望用和平外交的方式与别国进行深入的交流,武将就此失去了他们在唐朝初期的作用以及地位。
《唐会要》当中记载:在唐朝中后期大部分武臣开始成为了文臣调侃嘲笑的对象,军功升迁的途径也被文臣们严重干扰,基本上很少能走武将出任朝廷命官,朝政的核心逐渐被文臣所占领。这样一来顺应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习文而不是练武,在统治阶层这种能文能武的大臣也就越来越少,“出将入相”就此成为历史。
另一方面,朝中的武臣减少,也让那些专门带兵打仗骁勇善战但缺少学识的蕃将受到了皇帝的赏识,再加上他们都是了镇守边关的重要角色,为了稳定边境的态势,朝政之上的大部分兵权都被分配在了他们的手上,这样一来兵权也就脱离了朝廷内部的掌控,落在了蕃将们的手中,成为了威胁到皇室安危的不稳定因素。
2.兵权流失,蕃将势力不断扩大成唐朝政府覆灭导火索
很多人可能都不明白,文人掌权与武人掌权到底有何区别,文人自幼饱读诗书忠君爱国的思想从小就被深深的刻入骨髓当中,对于他们来说国家的安定与太平才是他们想要的。而对于武将来说,大部分都会认为权利至上,给予他们过多的实权也会让他们的野心不断的膨胀,再加上蕃将本就鱼目混杂,很多人都是有勇无谋,这样一来他们也最容易受到权利的蛊惑。
唐朝时候有一个比较有名的蕃将,他之所以出名不是因为做出了多么大的建树,而是差点凭借着一人之力推翻了唐朝政府的统治,他就是安禄山。说起来有些可笑,安禄山其实本不是中原地区的居民,他的祖上是外来经商的胡人。但就是这样一个外来胡人却掌握到了当时唐朝政府将近一半的兵权,成为了皇权的噩梦。
“安史之乱”的爆发给当时的唐朝皇室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虽然并没有推翻掉唐朝的统治,但却给唐朝的经济文化带来了难以修复的摧毁。同时蕃将对于军权的把控也并没有消退,朝廷虽然将军事上的权利划分给了文臣一部分,但也基本上也是徒有虚名,唐朝也就这样一步步走向了深渊。
结语:
凡事有利就会有弊,只有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才能做到统治长远。其实在历史不论是“重文”还是“重武”最终的结果都不是很好。
而唐朝“文武不分家”的政策看似处于两者之间平衡点上,但随着时代的改变,时代因素也随之发生变化,“文武不分家”的政策也出现畸形,文臣与武将逐渐分离开来,并形成对立面,朝中文臣的压迫又让自身利益受到损害的武将开始反抗,最终到达了不可挽救的地步。
但不能否认的是“文武不分家”政策在唐朝初年国家的建设当中还是收获了不少有利成效的,由此也能看出,一个国家在稳固自己发展的同时,更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做出一些改变,从而化解统治阶层的矛盾,从而达到政局的稳定。
参考文献:
《晋书》
《旧唐书》
《资治通鉴》
《唐会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