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可谓是独树一帜的朝代,许多喜欢明朝的朋友都会脱口而出,“不纳贡、不和亲,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大家都认为明朝是一个相当有骨气的朝代,但是笔者想在这里说的是,大明王朝同时也是一个处于不断战争中的国家。从开国之初,朱元璋对蒙元的战争,再到中期戚继光抗倭战争,再到后期的万历抗日援朝战争,直到大明灭亡前的农民军起义以及关外的满洲八旗虎视眈眈,整个明朝基本都处于战争之中,可想而知,明朝百姓的生活应当是比较凄惨的。
大家都知道,明朝从建国之初,到最后灭亡,大概有200多年,在这两百多年的岁月里,大明王朝涌现出了无数的英雄,从建国之初时跟随朱元璋打江山的常遇春,到中期的抗倭英雄戚继光,末期的袁崇焕抗击清军,都为大明王朝的建立与巩固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在明朝末期,袁崇焕、卢象升相继去世,大明王朝进入到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最后明朝唯一的希望落在了一介儒生的身上,这便是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孙传庭。当时的孙传庭可是一介文人,但是却满腹韬略,也正是因为他在前线数次打败了李自成的农民军,才赢得了千古名将的称号,流芳百世。
熟读明史的朋友应该知道,孙传庭是明朝末年苦苦支撑大明王朝的最后力量,整个大明朝,崇祯能用的人也屈指可数。吴三桂在关外率领关宁铁骑抵抗清军,而在陕西等关中地带,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正在逼近京师,威胁大明王朝的核心统治地带,此时的朝中文武大将一致推举孙传庭为西北剿匪总司令,崇祯也对他怀有重大的期望。果然孙传庭没有辜负崇祯对他的希望,在西北前线展现了自己独具一格的军事才华。当时的农民军已经声势浩天,根本就不把明军放在眼里,但是这下却遇到了孙传庭。
孙传庭来到前线后,整军备战,明军战斗力短时间内便得到迅速提升,在面对杀红了眼的叛军后,孙传庭临危不惧,指挥从容,最后一举打败陕西的农民军,并且覆没了闯王高迎祥,整个陕西地界的匪军望风而逃,无人与之争锋。而正是因为这场战役,也使得孙传庭的功名远扬,传遍整个华夏大地。崇祯知道后,对他加以重赏,但是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李自成成为了新的闯王,继续带兵造反,自立为王,而此时的崇祯却开始多疑起来,压制起孙传庭,孙传庭自然是心知肚明,但还是尽了最大的努力剿灭了李自成的农民军,打的李自成逃入深山,眼见大功即将告成,却突然收到崇祯的圣旨。
原来此时的清军正在猛攻长城,京师面临巨大的威胁,崇祯帝紧急命令孙传庭率领大军回到京师救援,但这却给了李自成农民军起死回生的机会,可是让孙传庭没有想到的是,他回到北京后,随即被崇祯解除兵权,并且遭到奸臣的陷害,随后被打入大牢,在目睹大明江山即将覆没,而朝廷之上还有奸臣当道,一气之下居然耳聋,这一关便是三年,然而此时的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已经足足有10万之众,并且逼近北京城。孙传庭相当于是临危受命,紧急上任,接收的却是刚刚大败的明军,当时孙传庭希望朝廷能够给予自己休养生息的机会,待准备完毕再与叛军作战,然而崇祯却命令他立刻出兵,前往镇压,在仓促之际,他最后在潼关被农民军打败,身死人亡,就这样,一代名将,丧生于战场,让人觉得可惜。
仅仅过了2年之后,李自成便率军攻破北京城,大明王朝的末代皇帝崇祯在煤山自缢身亡,明朝彻底灭亡。笔者认为,大明王朝还算是一个有骨气的朝代,在整个200多年的时间里,对外用兵强硬,书写了“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华美篇章,但是不得不说,崇祯帝为人刚愎多疑,不信任下属,不会调和君臣之间的关系,最后身死人亡,也是在情理之中了。而且据史料记载,当时李自成大军兵临北京城下的时候,曾向崇祯提出一要求,“封王即退,与明军共同抗击关外满洲八旗”,奈何崇祯却不同意这个要求,实在是迂腐之极,试想如果先同意封李自成为王,借助农民军的力量去抵抗关外清军,让他们互相残杀,彼此消耗力量,最后明军再出去坐收渔翁之利,大明江山又怎么会这么快覆没呢,然而历史没有如果,一切留待后人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