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杜甫因其对所处时代的精准而诗意的书写和记录,被公认为“诗圣”,他的作品也被称为“诗史”。唐之后历代文人对杜甫的解读特别多,有“千家注杜”之说。包括当代很多优秀学者、作家也有他们各自对杜诗的理解。5月20日下午,“名人大讲堂”将迎来“杜甫文化季”的第二场讲座。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宋代文学学会会长莫砺锋将来到杜甫草堂,登上“名人大讲堂”,带来一场名为《杜甫与传统文化》的演讲。
在本场讲座开启之前,封面新闻记者约访到《诗刊》杂志社编辑部副主任、第五季中国诗词大会冠军彭敏。听他分享自己所阅读的杜甫。2022年8月底,彭敏的作品《曾许人间第一流:古代诗人骚客的激荡人生》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在书中,他用通俗化的语言,阐释诗词和诗人。他想告诉读者,诗词不必是高高在上的日月星辰,也可以是伴你左右的温暖灯光。书中有专门篇章写杜甫。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杜甫似乎总是愁眉苦脸,活得憋屈拘谨。然而彭敏发现,如果对杜甫的作品读得更多、更透一些,就会发现,杜甫并非生来就苦大仇深,他也并非总在长吁短叹。少年时杜甫精力旺盛,很好动。有杜诗为证: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成年后的杜甫,性格、形象也是多个面向的、丰富的。从“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到“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杜甫也曾被世界温柔相待,心态朝气蓬勃,自信狂放。这个李邕可不简单,正是受到李邕的冷遇,李白写下名句“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杜甫竟然说“李邕求识面”。而且,杜甫说起扬雄、曹植这样的古代大文豪,觉得自己可以和他们平起平坐。
“如果不是中年以后遭遇颠沛,生计日蹙,甚至常常衣食无着,杜甫原本有可能活成另一个李白,狂放不羁、昂首天外、锋芒毕露地过一辈子。是生活,把他从一个裘马清狂的公子,变成了沉郁悲慨的诗圣。”彭敏说。
杜甫早年曾给李白写过一首诗: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赠李白》)清代学人蒋金式把这首诗当作李白“一生小像”。在彭敏看来,其实,那“痛饮狂歌”与“飞扬跋扈”的,何尝不是曾经的杜甫自己?如果不是久辱泥涂的十年“长漂”,以及后来的一系列人生苦旅,也许杜甫不会走上“诗圣”之路。
彭敏在《曾许人间第一流》中这样写杜甫,“在命运的重压之下,在百般的烧灼与痛苦的灰烬中,一个全新的诗人站了起来。从此,他的笔下或许少了些’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的决绝,却多了些’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壮阔;少了些’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的霸道,却多了些‘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沉郁;少了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自负,却多了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婉曲深沉。”
彭敏1983年生于湖南衡阳,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诗词阅读是彭敏日常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谈起经典诗词对自己的意义,彭敏说,“诗词给我带来的最大意义是陪伴和抚慰。读古典诗词,却可以与遥远时空的灵魂对话。体会古代人的喜怒哀乐,等于用他们的视角,重新活一遍。这种感觉是非常充盈丰富的。遇到苦闷的时刻,读读诗词中古人相似的感觉,找到隔代知己,会觉得自己的苦闷得到了抚慰和升华。”